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4)
2023(6460)
2022(5745)
2021(5382)
2020(4743)
2019(11220)
2018(11331)
2017(21963)
2016(12386)
2015(14291)
2014(14895)
2013(14795)
2012(13986)
2011(12683)
2010(12931)
2009(11948)
2008(12228)
2007(11428)
2006(9737)
2005(8876)
作者
(36912)
(31170)
(30600)
(29802)
(19574)
(14979)
(14366)
(12161)
(11484)
(11367)
(10443)
(10354)
(9997)
(9882)
(9774)
(9747)
(9697)
(9110)
(9108)
(8986)
(7771)
(7661)
(7551)
(7115)
(7086)
(7034)
(6982)
(6886)
(6283)
(6262)
学科
(52205)
经济(52149)
(34577)
管理(34555)
方法(27172)
(26991)
企业(26991)
数学(24025)
数学方法(23822)
(15737)
(14241)
中国(13762)
(10708)
贸易(10705)
(10639)
农业(10556)
(10396)
业经(9987)
(9883)
地方(9606)
(9278)
财务(9255)
财务管理(9221)
理论(8928)
企业财务(8683)
(8276)
(7894)
银行(7866)
(7413)
(7307)
机构
学院(182957)
大学(182507)
(74052)
经济(72331)
管理(68630)
理学(58630)
研究(58056)
理学院(57975)
管理学(56899)
管理学院(56554)
中国(45207)
(38405)
科学(36273)
(34942)
(32545)
(30567)
(29188)
中心(28014)
财经(27855)
业大(27630)
研究所(27439)
农业(25777)
(25089)
北京(24287)
(23959)
师范(23701)
(23191)
经济学(23102)
经济学院(21076)
财经大学(20437)
基金
项目(113989)
科学(87976)
研究(83752)
基金(80758)
(69556)
国家(68923)
科学基金(58303)
社会(50743)
社会科(47940)
社会科学(47921)
(45330)
基金项目(42920)
教育(40211)
自然(37884)
(37821)
自然科(36977)
自然科学(36965)
自然科学基金(36309)
编号(36231)
资助(34311)
成果(29815)
(25720)
重点(25521)
课题(24635)
(23981)
(23011)
科研(22197)
大学(22174)
教育部(21960)
创新(21499)
期刊
(82836)
经济(82836)
研究(51970)
中国(37679)
(29350)
(28836)
学报(28606)
科学(25001)
管理(23206)
教育(21211)
大学(21162)
学学(19731)
农业(18889)
技术(17065)
(16213)
金融(16213)
业经(14304)
财经(13996)
经济研究(13122)
(11999)
问题(11259)
(10565)
图书(10052)
商业(9762)
技术经济(9729)
理论(9437)
(9242)
统计(9191)
(8827)
财会(8826)
共检索到272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彬彬  
对于劳动者预告辞职权适用的劳动合同范围问题,学者们存在诸多争议。我国现行劳动立法规定预告辞职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劳动合同,这与国外大多只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不同。立法作这样的规定,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占劳动合同大多数的基本国情。通过对预告辞职权适用范围进行协调,在当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常态时,才宜规定预告辞职权仅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晓昉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对劳动者进行倾斜性保护,赋予劳动者充分的职业选择自由,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实现劳动力的最大价值。但现实中,因法律规定过于宽泛,引发了不少实务问题,建议立法机关或司法解释机关等部门针对实务中的疑难问题,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或司法解释等形式,对劳动者预告辞职制度的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完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雄  田力  
辞职权是劳动合同立法规定的一项旨在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对《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辞职权性质的不同理解与适用,是学界与实务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基于对劳动合同目的之透视,《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辞职权既是实体性规定,又是程序性规定,这是处理辞职权相关问题的关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任丽莉  陈万思  
劳动者拥有劳动合同解除权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员工在一定时期的稳定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本文针对《劳动法》第31条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从立法、实践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修订和完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盛振全  姜腾飞  
劳动者医疗期尤其是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问题,由于现行规定不太明确,加之实务中执行比较混乱,迫切需要对医疗期计算标准、医疗期待遇具体内容等方面在立法和司法等方面予以明晰和指导,从而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能更好地便于企业依法统一执行相关制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梁华乔  
案情简介■何某于2011年3月24日入职某塑料公司,任职保安。2011年5月25日晚,在何某值班期间,某塑料公司的变压器被偷窃。6月26日,何某填写了一份《员工离职申请表》。《员工离职申请表》显示,离职工作原因在"试用期不合格"一栏处打勾,离职类别在"辞职"一栏内打勾,且某塑料公司还特别注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秦士莲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加强我国新时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关系百姓就业的民生工程,也关系到我国技能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国家层面、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文章对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义、推进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促进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国良  
何为劳动者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适用的劳动者的范围,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主体资格认定的问题,也关系到享有哪些实体权利义务,以及发生争议后通过何种渠道处理等。但我国的劳动就业统计相关指标与界定不能用于确定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劳动立法也缺乏对适用对象的科学界定,导致了实践中对劳动者概念的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劳动者的内涵与边界界定进行统一规范,应尽可能从宽认定劳动者,加快劳动标准立法,并分层次、精细化地进行劳动法律规定的调整。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蒋伟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须缴纳违约金并赔偿对方的损失;还约定劳动者提前离职须返还部分绩优奖。这样的约定是否合法?能否将劳动者的绩优奖作为对用人单位损失的赔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健全  
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国家或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对雇佣方支付给被雇佣方单位时间劳动的最低报酬做出规定的一项制度。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我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对工作时间及超时、休息日、法定假期工作报酬做出了法律规定。最低工资制度对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就业及收入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本文从市场机制基本原理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夏明国  
本文以标准的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二元经济和FDI流入等因素,对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经济增长的收益基本为资本所有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比重将会随着加工贸易的扩大而减少。本文的实证检验也表明,加工贸易和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根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案例简介】刘某原是某厂固定工,1995年底改为全员劳动合同制职工。1997年3月5日,刘某向企业递交辞职报告,要求自谋职业。企业认为刘某已经自动离职,但为明确表示与刘某解除劳动关系,企业于1997年3月15日作出同意刘某辞职的决定,但暂不转移刘某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未萌  
新旧两种不同用人制度转换中,在劳动关系管理的有些方面亟需规范。辞职就是一例。辞职作为固定工制度的产物,因其自身的内涵而具有一定的政策规定性。在劳动合同制度下,职工主动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按解除劳动合同处理,而不应再走“辞职”程序。但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石建忠  
本文就劳动者过劳现象在特征、确定、测量等方面作了探讨,并阐述了过劳预警机制建立的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