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56)
- 2023(20497)
- 2022(17438)
- 2021(16143)
- 2020(13531)
- 2019(31066)
- 2018(30577)
- 2017(58016)
- 2016(31305)
- 2015(35404)
- 2014(34973)
- 2013(34720)
- 2012(32221)
- 2011(29020)
- 2010(28945)
- 2009(26323)
- 2008(25763)
- 2007(22512)
- 2006(19874)
- 2005(17777)
- 学科
- 济(133754)
- 经济(133617)
- 管理(89176)
- 业(87305)
- 企(69603)
- 企业(69603)
- 方法(59630)
- 数学(52320)
- 数学方法(51691)
- 中国(39341)
- 农(37411)
- 财(30970)
- 地方(29346)
- 业经(29298)
- 学(26400)
- 贸(25936)
- 贸易(25915)
- 农业(25575)
- 易(25157)
- 制(23377)
- 技术(23019)
- 银(20739)
- 银行(20680)
- 环境(20534)
- 理论(20456)
- 融(20177)
- 金融(20175)
- 行(19875)
- 和(19673)
- 务(18857)
- 机构
- 大学(446891)
- 学院(444258)
- 济(184765)
- 经济(181078)
- 管理(174148)
- 研究(154543)
- 理学(150705)
- 理学院(149022)
- 管理学(146377)
- 管理学院(145572)
- 中国(117514)
- 京(96216)
- 科学(94178)
- 财(82011)
- 所(77309)
- 农(74426)
- 研究所(70485)
- 中心(70291)
- 业大(66843)
- 财经(65989)
- 江(64673)
- 北京(61265)
- 经(60371)
- 范(59202)
- 师范(58616)
- 农业(58094)
- 经济学(56228)
- 院(56114)
- 州(52116)
- 经济学院(50700)
- 基金
- 项目(304425)
- 科学(240523)
- 基金(222244)
- 研究(221477)
- 家(194679)
- 国家(193081)
- 科学基金(165850)
- 社会(141239)
- 社会科(134031)
- 社会科学(133996)
- 省(117016)
- 基金项目(116634)
- 自然(107568)
- 自然科(105154)
- 自然科学(105128)
- 自然科学基金(103268)
- 教育(102161)
- 划(99236)
- 资助(92394)
- 编号(89005)
- 成果(71685)
- 重点(68336)
- 部(67644)
- 发(67027)
- 创(63139)
- 课题(61675)
- 创新(59016)
- 国家社会(58982)
- 教育部(58153)
- 科研(58005)
- 期刊
- 济(200192)
- 经济(200192)
- 研究(132154)
- 中国(91042)
- 学报(70573)
- 农(67622)
- 科学(66025)
- 管理(65099)
- 财(60627)
- 大学(54357)
- 教育(51438)
- 学学(50957)
- 农业(47346)
- 技术(41436)
- 融(39952)
- 金融(39952)
- 经济研究(33041)
- 业经(32424)
- 财经(32079)
- 经(27613)
- 问题(25927)
- 业(25674)
- 图书(23166)
- 技术经济(22872)
- 贸(21561)
- 科技(21517)
- 统计(20992)
- 版(20389)
- 理论(20335)
- 世界(19999)
共检索到663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璇 钟航
本文旨在探索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提升路径。在分析两者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分省测算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度,并对影响两者协调的因素展开实证研究。机理分析发现,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之间存在内在相互作用,在正向冲击下两者会形成良性循环,在负面冲击下两者会形成恶性循环;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程度、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投资和技术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当前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促进我国劳动
关键词:
劳动者素质 生产技术 经济增长 研发投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方鸿
本文利用DEA非参数方法测度了1988—2005年中国各省份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不是很有效率,但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有着显著的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农业产出技术效率都呈下降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运用面板数据中的随机效应Tobit模型对影响地区农业产出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农业科技力量的加强都对地区农业产出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正效应,但前者没有后者显著。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春阳 张文佳 刘晓艳
南北经济差距事关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大局。为明确南北经济差距时空演化情况,基于空间格局统计思想和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 784个县域单元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SDE)、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等方法和工具,分析和比较经济密集性、方向性、关联性等。结果发现:南北经济均为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南方经济密集性高于北方且呈上升趋势;南北经济均呈东西方向空间分布格局,南方经济方向性在减弱而北方经济方向性有所强化;南方经济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南北经济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和高值集聚,集聚结构单一。南北经济密集性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解释了南北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而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和LISA集聚演化情况表明,地区内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推动南北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须在明确南北经济低水平协调、方向性一致、重心距离缩短等现状的基础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要推动南方地区依托优势区域构建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加快北方地区增速换挡与城市群、增长极建设,提升南北地区内的经济密集性;二要打造倒三角型经济发展水平分级结构,夯实南北经济协调基础;三要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加强南北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四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南方地区平衡发展和提高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着力破解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和空间两极分化难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庆然 丁翠翠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协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该研究通过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研究表明:2002—2011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地区总体上依次递减;产业结构、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与劳动者素质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支持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基于省级层面数据实证发现,相对2005年,2013年我国职业教育总体、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整体变化不大,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有所下降。同时发现,职业教育总体、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数有所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数没有变化。还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下,职业教育总体、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均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城镇化质量 协调性 相关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童天 莫荣 张玉杰
我国人社部门的就业工作将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挑战就是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合理调整,其实质是劳动力就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以就业素质(这里特指劳动者应具备的与就业相关的,除学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外显素质特征之外的潜在素质)为研究对象,以企业职工为研究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得到劳动者实现就业所必备的核心素质模型。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谈以及对1356名被试者的测试分析,构建了含六项基准就业素质和六项核心就业素质指标的劳动者就业素质模型以及相应的权重体系。本研究成果可为职业培训、人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劳动者 就业 素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晓萍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的对策应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劳动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套餐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
劳动者素质 职业教育 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冕 王银
本文在测算我国内地30个省份2001-2012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FDI对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FDI规模扩张总体上对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FDI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东、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反,却对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东、中部地区在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而西部地区由于受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对引资质量和外资投向缺乏有效甄别,且尚未达到促使外资产生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晓东 刘冰冰
数字经济的来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也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创新三个维度构建了省域数字经济指数,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显著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种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学君 王鹏
本文基于2001-2014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的HS01-HS24出口数据,通过构建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高度化指数,对各省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中国农产品技术结构的演进趋势。文章采用面板数据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演进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呈高度化发展态势,东部省份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高于中西部省份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段新 戴胜利 廖凯诚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门可佩 魏百军 蒋梁瑜 唐沙沙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本文根据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确定我国人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构建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并求出基于经济系统的两个子系统、3个子系统、4个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协调指数,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度指数对1999—2008年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复合总系统的整体发展呈"U"型状态,即"优质协调—协调—优质协调"。
关键词:
复合系统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学君 王鹏
本文对加入WTO以来中国各省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了测度,并在陈晓华等(2011)3部门模型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及各地区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各细分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差异较大,出口技术复杂度较高的农产品是可可及其制品、糖及糖食、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谷物或乳类的加工品,而出口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农产品是烟草、植物和饮料等,中国各省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均值差异不大,但各地区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不同,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对各地区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龙远蔚
我国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后进民族地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约20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分布地域约占民族地区的一半,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尽快使这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