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98)
2023(14221)
2022(11841)
2021(10996)
2020(9464)
2019(20961)
2018(20809)
2017(40356)
2016(21683)
2015(24030)
2014(24019)
2013(23068)
2012(20750)
2011(18261)
2010(17949)
2009(16361)
2008(15660)
2007(13757)
2006(11447)
2005(10130)
作者
(58984)
(49323)
(48996)
(46956)
(31224)
(23503)
(22302)
(19207)
(18731)
(17451)
(16692)
(16687)
(15734)
(15346)
(15334)
(15165)
(14623)
(14623)
(14286)
(13995)
(12053)
(11961)
(11951)
(11317)
(11028)
(10866)
(10840)
(10648)
(9870)
(9801)
学科
(79450)
经济(79315)
管理(65915)
(61069)
(50797)
企业(50797)
方法(38333)
数学(33839)
数学方法(33391)
(25371)
(22632)
中国(21961)
(20676)
业经(17908)
(16172)
财务(16106)
(16078)
财务管理(16067)
企业财务(15300)
(15005)
(14924)
银行(14894)
农业(14752)
(14148)
(14084)
金融(14077)
(13913)
贸易(13907)
理论(13730)
(13588)
机构
大学(293018)
学院(292941)
(119545)
经济(117127)
管理(114248)
理学(99388)
理学院(98384)
管理学(96548)
管理学院(96000)
研究(93727)
中国(71510)
(59574)
(58602)
科学(56043)
(47492)
财经(46770)
(45241)
中心(44938)
业大(43729)
(43277)
(42736)
研究所(41101)
经济学(38131)
农业(37301)
北京(36080)
(35987)
师范(35530)
财经大学(35266)
(34694)
经济学院(34490)
基金
项目(206695)
科学(164420)
基金(152621)
研究(150731)
(133232)
国家(132172)
科学基金(114731)
社会(97773)
社会科(92777)
社会科学(92760)
基金项目(80637)
(80332)
自然(74204)
自然科(72559)
自然科学(72532)
自然科学基金(71243)
教育(70554)
(67846)
资助(61607)
编号(59757)
成果(48225)
(46774)
重点(46515)
(43905)
(42892)
(42498)
国家社会(41418)
创新(41145)
课题(41144)
教育部(40730)
期刊
(123814)
经济(123814)
研究(81557)
中国(58130)
(47738)
学报(46803)
(42856)
管理(42594)
科学(42072)
大学(36777)
学学(35056)
教育(30589)
农业(28736)
(27752)
金融(27752)
技术(26039)
财经(23560)
业经(20542)
(20281)
经济研究(20261)
问题(16221)
(14678)
(14577)
理论(13770)
科技(13486)
财会(13248)
统计(12930)
技术经济(12752)
实践(12393)
(12393)
共检索到421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鑫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所在地劳动纠纷情况对家庭储蓄的影响,以及体制内外就业的异质性效应。用民事案件数、劳动仲裁案件数、百度搜索指数等作为代理变量,结果均表明当地劳动纠纷情况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储蓄率,家庭中在体制内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越高,这一影响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过程是通过影响家庭支出而非收入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户主年龄越小、当地企业成立工会的比例越高、受国企下岗潮影响越大,劳动纠纷对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越强。基于此,刺激内需、降低储蓄率需要降低劳动者的失业预期,而改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纠纷是可行的途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本文利用产出——吸收分析法试图对中国外贸顺差的成因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二元体制松动,作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回应,弱化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刺激了工业品的生产。与此同时,传统农业部门中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该部门的产量未因劳动力的流出而减少。此外,本文肯定了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并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解释了我国长期以来消费不足、储蓄过旺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可斌  易行健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证明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异质性:(1)教育程度是预防性储蓄动机重要影响因素而年龄不是;(2)消费过度敏感和过度平滑在中国消费者中典型并存,教育不能减弱消费者过度敏感和过度平滑,甚至会加剧消费过度平滑;(3)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并不完全决定于收入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改变中国现有的高预防性储蓄状况,关键在于降低预期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蒋天成  
当前,用人单位都在认真学习理解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该法对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提出了更加严格而具体的要求。那么用人单位应如何适应新的要求?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对用人单位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审查本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雷震  张安全  
预防性储蓄是不是引起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尚未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提出一个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最优预防性储蓄动态模型,首次利用2005~2009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收入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预防性储蓄至少能够解释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财产积累的20%到30%左右,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随淑敏  彭小兵  肖云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否发挥了养老保险的"财富替代效应"和"风险分担效应",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产生影响,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故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从预防性储蓄视角,实证分析统筹之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居保显著提高了居民储蓄率;在考虑遗漏变量、自选择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受消费惯性的影响,居民往往倾向于将城乡居保(预期)增加的家庭收入结余下来而转化为储蓄,导致储蓄率增加;另一方面,受不确定性因素和城乡居保"低保障"水平的交互影响,居民在面对收入波动、医疗、教育和婚姻等不确定性事件时仍倾向于增加家庭储蓄。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居保对低收入家庭、45岁以上的参保居民以及农村家庭储蓄率提高的促进效应更大。本研究为政策制定者评估城乡居保制度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小鹰  
通过引入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分析了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预防性储蓄效应这一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房价上涨通过预防性储蓄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换言之,房价上涨通过不确定性因素和流动性约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最终会使居民消费下降,短期内预防性储蓄效应的影响系数要小于其长期影响系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施建淮  朱海婷  
中国居民储蓄的超常增长近年来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居民储蓄动机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普遍的看法是 ,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中国居民储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标准的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 ,推导出收入不确定性条件下消费函数的显式解和衡量预防性动机强度的公式 ;然后用我国 3 5个大中城市1 999— 2 0 0 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发现 3 5个大中城市的居民储蓄行为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 ,但预防性动机并非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强。在对该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后 ,本文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邵汝军  
本文以经济外部性的视角,研究社会消费与收入水平、居民财富、保险消费的联动关系,运用VAR模型对1980-2010年间全国层面的年度时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社会消费与储蓄存款、国民收入、保险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保险消费能有效地推动社会总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提升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而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保险消费的外部性效应正日益显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博  
本文基于双风险来源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揭示出收入、房价的不确定性及其相对谨慎系数共同引致了预防性储蓄。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对房价的反应是敏感的,相应的谨慎系数达到了2.69,样本期内预防性储蓄与当期消费支出之比的平均数为4.5%,且在近几年呈现出递减趋势。最后,从构建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地区间差异化调控以及发挥相对谨慎系数的乘数作用等方面对政策启示进行了阐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太明  
本文分析了经济波动对我国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显著影响了消费过度敏感性,经济收缩会增强消费过度敏感性,经济扩张会减弱消费过度敏感性,且消费过度敏感性对经济收缩的反应更敏感。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预防性储蓄动机是经济波动影响消费过度敏感性的重要渠道。本文结论具有两方面意义:第一,建立了经济波动与消费过度敏感性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决定因素;第二,为制定扩大内需尤其是启动居民消费政策提供了启示,即政策制定者应当充分意识到消费过度敏感性的逆周期特点,尤其是在经济收缩期应当对不确定性的累积过程给予高度关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香俊  杭斌  
本文对西方预防性储蓄研究文献中预防性储蓄重要性的测算方法进行了详细总结和比较,对其在中国的应用和适用性也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臧旭恒  朱春燕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LC/PIH)一直是近年来研究储蓄的主要理论框架。目前这一理论正被一种称为预防性储蓄的理论(The Theory of Precautionary Saving)所修改和补充。LC/PIH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为最大化其效用,家庭会在其生命周期内熨平其消费量。因此,他们在退休前以储蓄抵补将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春燕  臧旭恒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 (LC/PIH)一直是研究储蓄行为 (消费行为 )的主要理论框架。近年来这一理论框架正被一种称为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所修改和补充。本文评述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并以该理论的核心———即对导致预防性储蓄的收入不确定性的测量为主线 ,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模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还评介了一种利用风险厌恶理论测度不确定性的方法。预防性储蓄存在与否 ?大多数研究者给予了肯定答案。有争议的是其在储蓄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文中没有就此给出结论 ,而只是指出研究预防性储蓄的重要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彬  
为了研究我国高储蓄率高货币化低消费率并存的现象,本文选取2000年-2011年的季度数据,使用GMM方法测算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参数,并基于Dynan预防性储蓄模型验证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性。在验证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的基础上,从货币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超额货币现象与预防性储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居民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我国超额货币发行之间较强的关系,为了减小其负面效应,相关制度需要做出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