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1)
2023(6411)
2022(5069)
2021(4646)
2020(3625)
2019(8414)
2018(8414)
2017(15645)
2016(8588)
2015(9348)
2014(9326)
2013(9189)
2012(8435)
2011(7570)
2010(7713)
2009(6954)
2008(7011)
2007(6375)
2006(5944)
2005(5101)
作者
(22762)
(19196)
(19106)
(18441)
(11868)
(8847)
(8666)
(7371)
(7168)
(6851)
(6546)
(6257)
(6224)
(6142)
(6101)
(6060)
(5527)
(5444)
(5334)
(5212)
(4876)
(4804)
(4674)
(4406)
(4394)
(4315)
(4240)
(4058)
(3866)
(3794)
学科
(41036)
经济(40993)
(20059)
管理(19479)
(14266)
(13886)
企业(13886)
方法(13725)
中国(13469)
数学(12023)
数学方法(11954)
业经(11518)
地方(11034)
(9684)
产业(9672)
农业(9495)
(7490)
(6909)
结构(6655)
体制(6305)
技术(6038)
(5916)
(5806)
金融(5806)
地方经济(5800)
(5696)
银行(5688)
(5564)
(5549)
劳动(5531)
机构
学院(115028)
大学(113585)
(54673)
经济(53745)
研究(43681)
管理(42182)
理学(35359)
理学院(35005)
管理学(34495)
管理学院(34269)
中国(32801)
(24730)
(24676)
科学(23630)
(21293)
中心(19487)
(19372)
研究所(19001)
(18902)
财经(18438)
经济学(17914)
(16823)
经济学院(16122)
(15954)
(15905)
北京(15895)
师范(15819)
业大(15749)
农业(14743)
(14414)
基金
项目(74747)
研究(59531)
科学(59295)
基金(52372)
(45041)
国家(44621)
社会(39216)
科学基金(38139)
社会科(37237)
社会科学(37233)
(30184)
教育(27050)
基金项目(26554)
(24402)
编号(24281)
自然(20951)
资助(20916)
自然科(20428)
自然科学(20426)
自然科学基金(20084)
成果(19886)
(18586)
课题(18036)
重点(17177)
国家社会(16931)
(16581)
(16058)
发展(16041)
(15792)
(15345)
期刊
(65462)
经济(65462)
研究(39828)
中国(32305)
教育(18859)
(18823)
(17622)
管理(17190)
科学(14487)
学报(14437)
农业(12820)
技术(12520)
大学(12144)
业经(11333)
(11283)
金融(11283)
学学(10929)
经济研究(10697)
财经(9428)
问题(8742)
(8550)
(6808)
技术经济(6541)
职业(6178)
统计(5969)
改革(5892)
(5892)
经济问题(5886)
(5706)
论坛(5706)
共检索到190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燕晓飞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机地联系了在一起,而二者联系的逻辑起点就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通过分析我国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世界上是最快的,但近10年来却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当前我国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提升职工工作满意度和职工素质是提高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工人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直接影响职工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人技能培训应该有的放矢,产业工人的培训体制改革应与人才引进同步进行。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晨曦   武瑛   牛志伟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对于微观企业,数字化是一项全方位、关键性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变革其管理流程和模式,影响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而这些都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数字化能够赋能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其实现机制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主要在非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新家  
《劳动生产率新论》评介李新家广东省委党校黄铁苗副教授的新著《劳动生产率新论》,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作为中青年学者论著丛书之一出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相...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卫红  陆晓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生产率在短期也许不是一切,但在长期它就是一切。生产率是影响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一国参与全球长期竞争的最关键要素。生产率主要有两种:一是劳动生产率,可分为就业人均产出和就业人均小时产出,是劳动及资本投入的结果;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新技术、劳动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生产率增加。笔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昉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在显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的刘易斯转折点,到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红利转折点,其间日本经过了30余年,韩国将经过40多年,而中国充其量只有9年。中国这一特殊性可以较好地解释民工荒或招工难现象的严峻性,以及工资增长的巨大幅度。研究指出,工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同时提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许启钦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不同均衡状态,集聚初期拥塞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之后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集聚效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长期整体来看,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在工业与服务业的分行业分析中出现了不同结果,工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长期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的长期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区分长短期的ADL(1,1)动态模型纳入产业集聚分析,区别分析了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其次,区分了专业化和多样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毛丰付  潘加顺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戴艳娟  泉弘志  
文章基于全劳动生产率(简称TLP)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997-2007年的生产率的增长,并比较各产业生产率的不同。与以往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的测算结果相比,采用TLP方法进行估算的TLP增长率较高,这是由于TLP增长率包含了设备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97-2002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平均"产业净TLP的增长率"是3%左右,"产业总TLP的增长率"接近9%,说明中国的生产率增长较快,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荣兆梓  
劳动生产率是包含着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劳动的生产率。而传统的理解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只是表征活劳动效率,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造成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缺憾。同时,总劳动生产率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是导致人们用活劳动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之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是运用活劳动系数和物化劳动系数。值得强调的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增长方程与新古典增长方程虽然在形式上颇为相似,在实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海珍   韩兆安   云乐鑫  
文章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确立的以不变价格劳均价值增值测度全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观察期内,中国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低于第二产业的全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停滞不前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是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和总体地区差异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显著下降,但仍是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服务业细分行业全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普遍比服务业整体高,生活性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比生产性服务业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白暴力  张建国  
本文揭示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内在机制: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相对变化,从而导致商品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在纸币体系中,在相对价格调整过程中会出现“向上看齐”倾向,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由此说明,在纸币体系中,一定程度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常出现的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洪福  郝寿义  
运用超前系数和Lilien指数等方法,分别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次产业和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研究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缓慢变化趋势,第二产业仍是其主要方向,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仍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发现产业内效应是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间的效应弱于前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金昌  
本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从企业、制造业和国家三个角度进行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和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非低于发达国家 ,而是高于发达国家。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并非来源于所采用的数据和计算公式 ,而是来源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时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单位。在比较研究中 ,我们习惯于投入产出均用价值量指标即“元 /元”来计算资本的生产率 ,用“元 /人·年”指标来计算劳动的生产率。由于不同国家同样数量的“人·年”劳动投入折算为价值量投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致使使用不同计量单位计算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 ,进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正确的计算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