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7)
2023(4510)
2022(3742)
2021(3376)
2020(2764)
2019(6213)
2018(5902)
2017(11558)
2016(6295)
2015(7011)
2014(6722)
2013(6807)
2012(6280)
2011(5806)
2010(5794)
2009(4915)
2008(4891)
2007(4217)
2006(3729)
2005(3549)
作者
(17388)
(14598)
(14573)
(13889)
(9083)
(6934)
(6611)
(5511)
(5461)
(5143)
(5049)
(4708)
(4700)
(4659)
(4517)
(4440)
(4372)
(4307)
(4290)
(4108)
(3573)
(3492)
(3474)
(3299)
(3255)
(3237)
(3129)
(3052)
(2896)
(2878)
学科
(26048)
经济(26014)
(22724)
管理(21334)
(15548)
企业(15548)
(13032)
方法(12916)
数学(11612)
数学方法(11540)
(7992)
贸易(7991)
中国(7879)
(7872)
(7386)
农业(6872)
业经(5763)
(5735)
产品(5717)
劳动(5717)
(5334)
财务(5322)
财务管理(5316)
环境(5089)
企业财务(5074)
市场(5004)
(4857)
(4519)
(4375)
农产(4098)
机构
学院(89203)
大学(88229)
(42780)
经济(42200)
管理(35256)
理学(30825)
理学院(30538)
管理学(30144)
管理学院(29978)
研究(29578)
中国(23283)
(18904)
(18086)
(17125)
科学(16407)
财经(15373)
(14764)
(14225)
经济学(14077)
业大(13985)
中心(13630)
农业(13612)
研究所(13263)
(12900)
经济学院(12755)
财经大学(11673)
北京(11165)
经济管理(11008)
(10516)
商学(10068)
基金
项目(59989)
科学(48336)
基金(46053)
研究(43124)
(40459)
国家(40170)
科学基金(34922)
社会(29711)
社会科(28268)
社会科学(28260)
基金项目(23498)
自然(22629)
自然科(22170)
自然科学(22166)
(22084)
自然科学基金(21814)
资助(19551)
教育(19406)
(18862)
编号(16432)
(14129)
重点(13299)
国家社会(13055)
(12617)
(12424)
教育部(12316)
人文(12156)
成果(12064)
科研(11805)
创新(11672)
期刊
(44631)
经济(44631)
研究(26711)
中国(19208)
(15901)
(15541)
学报(13734)
管理(12887)
科学(12102)
农业(11247)
大学(11011)
学学(10442)
财经(8109)
经济研究(7801)
业经(7738)
(7637)
金融(7637)
技术(7484)
教育(7306)
(7081)
(6767)
问题(5865)
世界(5464)
(5254)
技术经济(5068)
国际(4502)
统计(4282)
商业(4234)
会计(4186)
理论(4103)
共检索到134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海民  
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出现的新一轮资本深化所引发的担忧与质疑,利用2007-2011年370家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在CES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资本深化、替代弹性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新一轮转型升级所推动的资本深化进程,并没有出现传统理论所预言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现象。原因在于替代弹性大于1,资本深化通过"德拉-格兰德维尔效应"和"卡尔多-凡顿效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当替代弹性小于1时,"金融深化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显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文  
本文引入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就业率变量,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中国人口转变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路径,并通过另外11个经过了人口转变的经济体的经验加以佐证。经验表明,人口抚养比的提高与二元结构的终结的确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劳动力配置仍然大有空间,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将为广义生产率带来配置效率,这一贡献远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贡献。所以,人口转变后,尽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抚养比提高同时发生,失去了人口红利和二元结构的光环,但劳动生产率仍将可以依靠其他经济体无可比拟的人口规模优势带来的要素重新配置的空间托高稳态增长率,缩小与世界前沿生产率的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卞为涛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核能利用、空间探索、激光技术、生物分子合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出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金昌  
本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从企业、制造业和国家三个角度进行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和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非低于发达国家 ,而是高于发达国家。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并非来源于所采用的数据和计算公式 ,而是来源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时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单位。在比较研究中 ,我们习惯于投入产出均用价值量指标即“元 /元”来计算资本的生产率 ,用“元 /人·年”指标来计算劳动的生产率。由于不同国家同样数量的“人·年”劳动投入折算为价值量投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致使使用不同计量单位计算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 ,进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正确的计算方...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新家  
《劳动生产率新论》评介李新家广东省委党校黄铁苗副教授的新著《劳动生产率新论》,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作为中青年学者论著丛书之一出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相...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卫红  陆晓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生产率在短期也许不是一切,但在长期它就是一切。生产率是影响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一国参与全球长期竞争的最关键要素。生产率主要有两种:一是劳动生产率,可分为就业人均产出和就业人均小时产出,是劳动及资本投入的结果;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新技术、劳动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生产率增加。笔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昉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在显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的刘易斯转折点,到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红利转折点,其间日本经过了30余年,韩国将经过40多年,而中国充其量只有9年。中国这一特殊性可以较好地解释民工荒或招工难现象的严峻性,以及工资增长的巨大幅度。研究指出,工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同时提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成刚  卢晓雅  
以泰罗 (F .W .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开创了现代管理学的新时代 ,“管理与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 ,象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 ,以提高各行各业以至整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我们重读泰罗的思想和理论 ,会找到许多能与我们现有环境的结合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美国的农业在劳动力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出迅速增加,与农业劳动生产率迅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雷业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关键。在经济管理思想中,"劳动生产率"这一概念至少有七种定义。明确"劳动生产率"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各定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不仅应进入宏观经济统计,还应成为企业日常核算的重要内容。对"劳动生产率"的核算,不仅要核算活劳动的生产率,还应核算对象化劳动的生产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解龙  
作者认为,方法论问题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研究和发展非常有限的首要障碍。因此,作者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的原理,认为从孤立的静态角度来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则不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