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90)
- 2023(2493)
- 2022(2129)
- 2021(1982)
- 2020(1685)
- 2019(3845)
- 2018(3769)
- 2017(7464)
- 2016(4166)
- 2015(4610)
- 2014(4787)
- 2013(4848)
- 2012(4491)
- 2011(3929)
- 2010(4069)
- 2009(3885)
- 2008(3964)
- 2007(3674)
- 2006(3188)
- 2005(3016)
- 学科
- 济(17545)
- 经济(17529)
- 管理(11517)
- 业(10759)
- 方法(9051)
- 数学(8027)
- 数学方法(7917)
- 企(7548)
- 企业(7548)
- 中国(5940)
- 农(5620)
- 劳(5068)
- 劳动(5051)
- 财(4623)
- 农业(4098)
- 法(3849)
- 学(3656)
- 业经(3269)
- 动(3127)
- 理论(3110)
- 制(2968)
- 务(2920)
- 财务(2912)
- 财务管理(2897)
- 贸(2814)
- 贸易(2812)
- 易(2736)
- 企业财务(2649)
- 银(2549)
- 银行(2539)
- 机构
- 大学(60571)
- 学院(59692)
- 济(23412)
- 经济(22833)
- 管理(20548)
- 研究(19226)
- 理学(17125)
- 理学院(16872)
- 管理学(16362)
- 管理学院(16249)
- 中国(15406)
- 京(13305)
- 财(12384)
- 科学(12347)
- 农(10430)
- 所(10328)
- 江(10070)
- 财经(9572)
- 中心(9247)
- 业大(9008)
- 研究所(8992)
- 经(8608)
- 北京(8479)
- 农业(8234)
- 范(7923)
- 师范(7822)
- 经济学(7726)
- 州(7649)
- 省(7292)
- 经济学院(7017)
- 基金
- 项目(36590)
- 科学(28214)
- 基金(26422)
- 研究(25760)
- 家(23066)
- 国家(22867)
- 科学基金(19401)
- 社会(16600)
- 社会科(15774)
- 社会科学(15772)
- 省(13912)
- 基金项目(13404)
- 自然(12349)
- 教育(12240)
- 自然科(12063)
- 自然科学(12062)
- 资助(11816)
- 自然科学基金(11812)
- 划(11733)
- 编号(10746)
- 成果(9150)
- 部(8092)
- 重点(7974)
- 课题(7292)
- 科研(7188)
- 国家社会(7093)
- 发(7027)
- 大学(7016)
- 教育部(6959)
- 创(6955)
共检索到96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石娟
本文从税国松维权系列纠纷申请监督案件入手,分析了案件中雇员受损赔偿纠纷和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并存并被判双重赔偿的判决冲突及其法律上的原因。"事实劳动关系"在税国松的工伤认定案件和工伤赔偿案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地分析了事实劳动关系能否对劳动关系的三要素进行突破以及法律拟制的界限。实践中,这类"事实劳动关系"广泛存在的重要根源在于"用人单位"概念及功能的错位。笔者主张用"雇主"和"雇员"概念代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概念,以便受雇于自然人的从属劳动者能够直接获得劳动法的保护,解放"用人单位"不应有的从属劳动者识别功能和劳动关系判断功能,以及变革劳动法律一元保护方式至多元保护。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孙静
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认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在劳动仲裁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劳动仲裁机构在处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法律适用问题,并阐述了用人单位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的三种形式。
关键词:
用人单位 劳动者 劳动合同 法律责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魏璐
在社会公众观注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同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合法劳动权益却长期被忽视,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用人单位自身劳动权益屡受侵害,对其合法权益保护的需求,正呈现日益强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用人单位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若干应对之策。
关键词:
用人单位 合法劳动权益 劳动合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熊波
企业用工成本比较高"被认为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观察不应脱离其既有的背景。通过《劳动合同法》和原有规定的对比,可以看到,其主要着眼于纠正劳动用工领域业已存在不合法、不合理的现象,是对原有法律规定的补充与完善,对用人单位人工成本影响存在,但有限,不宜夸大。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劳动法 人工成本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健 陈步雷
随着国家管理模式的失灵和公共治理模式的逐渐凸显,软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梳理我国学界关于软法研究的理论,笔者将软法理论归纳为三个主要命题。作为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劳动规章制度,其所具有的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识与合意基础上形成的柔强制力等特性,不仅能与软法理论的三个主要命题相呼应,并能在形式上和实质上证成其具有软法属性。
关键词:
软法视域 劳动规章制度 法律性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健 陈步雷
随着国家管理模式的失灵和公共治理模式的逐渐凸显,软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梳理我国学界关于软法研究的理论,笔者将软法理论归纳为三个主要命题。作为劳动关系领域中的劳动规章制度,其所具有的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识与合意基础上形成的柔强制力等特性,不仅能与软法理论的三个主要命题相呼应,并能在形式上和实质上证成其具有软法属性。
关键词:
软法视域 劳动规章制度 法律性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毛景
对"报复性解雇"的概念解构需遵从"内涵认知——边界识别——‘报复性’解析"的逻辑进路。首先,通过司法、学理、立法的三维透视,可将报复性解雇的内涵界定为雇主因行使某项基本权利的行为(雇员的该行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而惹怒雇主,导致雇主产生报复的心理,以表面上符合劳动法上合法解雇的理由为借口而作出解雇。其次,通过三层次分辨,可识别报复性解雇的边界,即报复性解雇与惩戒解雇的界限泾渭分明,它不一定属于违法解雇,但一定属于不当解雇。最后,报复性解雇的本质并非在于"报复性"而是该行为所侵害的法益,故对报复性解雇中"报复性"的解析,可分为显性模式与隐性模式。
关键词:
报复性解雇 违法解雇 报复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董保华 陆胤
在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合并的,劳动合同应当由合并后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或者经劳动者同意,由合并前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同时由合并后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分立的,劳动合同应当由分立后的用人单位按照分立协议划分的权利义务继续履行,或者经劳动者同意,由分立前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同时由分立后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玉文
问:2011年6月,秦某与某民营医院订立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担任该医院住院部的护士。在劳动合同附则里有这样一个条款:如果劳动者没有如实回答用人单位的询问的,用人单位在知情后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2012年4月,秦母因高血压病加重住院治疗,秦某所在的医院了解到该情况后,以秦某在与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时没有如实回答关于"你的近亲属中是否有正在需要治疗的疾病"为由,决定解除其劳动合同。医院的解释是,以前曾有两名护士因为家中有病人,在给住院病人注射和发药时有减少药量和以好药换次药的情况,医院与这两名护士解除了劳动合同并在以后的护士聘用中出台了上面这样的规定。请问,像秦某这种情况,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丁月宾 张照东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用人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没有作出解释何种情况属于劳动者"不能胜任",资方常以"末位淘汰""消极怠工""工作失误"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合同,认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此,给劳动争议立法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能胜任"的界定做一个说明,防止用人单位解除权的滥用给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造成不公。完善"不能胜任"制度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不能胜任 末位淘汰 消极怠工 工作失误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丁月宾 张照东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用人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没有作出解释何种情况属于劳动者"不能胜任",资方常以"末位淘汰""消极怠工""工作失误"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合同,认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此,给劳动争议立法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能胜任"的界定做一个说明,防止用人单位解除权的滥用给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造成不公。完善"不能胜任"制度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不能胜任 末位淘汰 消极怠工 工作失误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黄细梅 洪萍
"用人单位"是我国劳动法领域特有的法律概念,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准确认定"用人单位"有利于劳动争议案件及时、高效、公平、合理解决。但因历史问题、理论研究问题,我国现有法律在创设"用人单位"概念时,未对其进行任何定义及解释,以致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从理论角度来说,"用人单位"首先应该是"依法成立的组织";其次,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还应该包括村委会、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派出机构以及军队组织。
关键词:
劳动争议 用人单位 司法认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旭东
案情简介■李某系江苏省某房地产代理销售公司的售楼员,该公司代理了某开发商在江苏省某市开发的一个大型商住楼盘。李某与代理公司的工资采用底薪加提成的办法,基本工资1800元/月,提成为销售业绩的1‰,分两期发放,首期80%待房屋全款或贷款到账,且开发商已经把代理佣金支付给代理公司之后,再予发放;次笔20%待开发商将房屋交付之后发放。2013年1月,李某因违纪被辞退,遂提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全额支付售楼提成12000元。用人单位辩称:本公司的提成已有明确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