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3)
2023(11112)
2022(9357)
2021(8788)
2020(7402)
2019(17090)
2018(16718)
2017(32603)
2016(17868)
2015(19843)
2014(19606)
2013(18797)
2012(17087)
2011(15062)
2010(14816)
2009(12983)
2008(12449)
2007(10416)
2006(8625)
2005(7380)
作者
(45427)
(37986)
(37724)
(35976)
(24249)
(18119)
(17328)
(15022)
(14846)
(13384)
(13001)
(12812)
(11978)
(11638)
(11418)
(11398)
(11343)
(11244)
(10860)
(10848)
(9105)
(9033)
(8927)
(8820)
(8578)
(8512)
(8151)
(8042)
(7377)
(7369)
学科
(69541)
经济(69449)
(47237)
管理(45781)
方法(35048)
(34751)
企业(34751)
数学(32149)
数学方法(31762)
中国(27581)
(19255)
(17851)
地方(16206)
农业(13258)
业经(12924)
(12394)
(11818)
财务(11782)
财务管理(11758)
企业财务(11220)
(11212)
(11206)
银行(11203)
贸易(11202)
理论(11168)
(11051)
保险(10959)
(10824)
(10590)
金融(10588)
机构
学院(231882)
大学(230828)
(96936)
经济(94898)
管理(93273)
理学(81030)
理学院(80068)
管理学(78565)
管理学院(78112)
研究(72626)
中国(57452)
(49994)
(44604)
科学(41536)
财经(36588)
中心(36171)
(34033)
(33606)
(33196)
业大(31697)
北京(31366)
(31317)
经济学(31290)
(31264)
师范(31031)
研究所(30838)
经济学院(28568)
财经大学(27845)
(26696)
(26297)
基金
项目(166076)
科学(133986)
基金(123616)
研究(123583)
(105876)
国家(104944)
科学基金(92861)
社会(81069)
社会科(76818)
社会科学(76798)
基金项目(66086)
(62701)
自然(59825)
教育(59664)
自然科(58523)
自然科学(58509)
自然科学基金(57433)
(54677)
编号(50418)
资助(50236)
成果(38211)
(38146)
重点(37139)
(35312)
课题(34494)
(34253)
国家社会(34011)
教育部(34001)
人文(32811)
科研(32110)
期刊
(94819)
经济(94819)
研究(67818)
中国(46067)
(33961)
管理(31534)
科学(30582)
学报(29703)
教育(27372)
(26599)
技术(25693)
大学(24502)
(24334)
金融(24334)
学学(23184)
农业(17693)
财经(17566)
(15004)
经济研究(14745)
业经(14529)
问题(14438)
职业(12839)
统计(11962)
(11021)
资源(10978)
理论(10837)
技术经济(10746)
(10628)
现代(10028)
实践(9844)
共检索到333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卓   王延涛   罗雅楠  
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快递外卖骑手从业者规模越来越大,其精神健康状况对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和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针对北京地区非京籍快递外卖骑手的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精神健康调查,运用二分类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劳动权益侵害、职业身份歧视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骑手精神健康风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骑手普遍面临较高的精神健康风险,而劳动权益侵害、职业身份歧视是损害骑手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劳动权益侵害、职业身份歧视不仅直接损害骑手精神健康,而且通过降低社区融入水平、加剧孤独感间接损害骑手精神健康,其中社区融入是关键,职业身份歧视对孤独感的影响要通过社区融入实现;骑手劳动过程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社会生活中职业身份歧视对骑手精神健康的损害,比职业场域中劳动权益侵害的损害更严重。为进一步降低骑手精神健康风险,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支持,确立和保障骑手劳动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正向引导宣传,优化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设计,消除社会公众的偏见和歧视,为骑手工作和生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帮助骑手形成职业认同,产生自我认同,获得社会认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睿  
务工地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不仅可保障这一群体在务工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安全,更有利于帮助其通过补齐健康"短板"以提升劳动供给能力。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2017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重点运用熵均衡匹配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农民工城市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对这一群体的城市劳动供给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劳动供给强度上,参与务工地医疗保险可显著缩短农民工的周工作小时数并减轻其劳动压力;在劳动供给效率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小时工资率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尤其是医疗保险对其单位时间收益率的提升效应非常明显。此外,农民工健康权益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一定的个体特征差异和分布异质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谢勇  赵晓倩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2017),本文借助有序结果模型探究了户籍身份转换对农业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因素确实导致了城乡居民健康权益可及性方面的差异,与农业流动人口相比,"农转非"居民的健康权益可及性显著较高。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显示,户籍身份由农业转为"非农"使得农业流动人口获取健康权益的概率提高了8.6%,该结论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及工具变量法后依然稳定。此外,从户籍转换机制来看,"竞争型"的户籍转换对农业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的提升效应大于"非竞争型"的户籍转换。在收入水平方面,户籍身份转换对低收入水平农业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的提升效应最大,而对中、高收入水平的农业流动人口影响较小。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户口性质转变仅是农业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第一步,相关配套福利政策的调整才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着力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鸿雁,汝小美,丁峰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 ,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 ;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 ,但获得相关服务少 ,其避孕失败率高 ;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 ,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为此提出了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伟  李晗  
在共享经济繁荣发展的当下,切实保障网约工的劳动权益能够有效推动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平台利益与网约工权益的平衡。本文以外卖骑手为例,结合德尔菲法构建外卖平台骑手的劳动权益保障水平评价体系,并选取外卖平台A和外卖平台B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对骑手的劳动权益保障水平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对于我国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水平的评估准确有效。基于此,应加强对平台算法技术的监督工作,完善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约工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小英  于海燕  俞林伟  
社区环境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温州201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提高社区安全感、降低社区社会失序状况和改善社区服务设施会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社区环境的影响更多与个人主观的身体健康感知有关,与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观健康指标的关联较小;而社区环境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则相对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上。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人群异质性,与本地居民相比,社区环境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有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改进流动人口社区环境和健康状况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金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庞大的老年流动人口是其表征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流动性的增强,给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带来更多挑战。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流动人口主客观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引入广义精确匹配法评估背后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提升显著;从教育形式上看,健康知识讲座对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本文为理解流动性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社区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苏健婷  傅鸿鹏  邓瑛  杜红  王瑜  谢学勤  苏建辉  
目的:分析当前北京地区健康差异和公平性现状,探讨其成因及改善健康不公平性的措施,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地区健康公平性的卫生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对策。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健康公平性指标测算等方法分析北京地区居民的健康差异和健康公平性。结果: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差异指数等健康公平性指标测算的结果表明,总体上北京地区健康公平性较好。但在在城乡对比中,2005年北京远郊区县居民期望寿命为77.46岁,比城区居民低3.98岁;值得关注的是,2003—2006年北京市新生儿死亡率以及婴儿死亡率整体下降,但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反而有所增加,表明城乡之间的相对公平性没有得到改善。结论:北京地区健康公平性总体较好,存在一定的健康差异,但此差异远小于全国,该差异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以及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建议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投入、加强基础卫生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进一步促进健康公平性的提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纪雯雯  赖德胜  
已有关于工会效应的研究多为平均意义上的结果,而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则关注"底线保障",那么工会是否能在流动人口劳动权益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本文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的微观数据,利用干预效应模型对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会可以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2)工会对流动人口维权作用更大。在工资收入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34.18%,高于平均工会效应为4.36%;在工作时间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24.87%,低于平均工会效应1.86%。(3)流动人口加入工会存在入会门槛,流动人口成为工会会员的概率较本地(户籍)人口低10.4%。(4)我国流动人口入工会率偏低的行业集中在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部门集中在集体部门。为此,维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可能需要更加精准的工会服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豪  
电子健康档案既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推进医防融合的重要支撑,其实施效果对流动人口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对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够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机制分析来看,健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路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进而改善其健康水平。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至关重要,健康档案的动态使用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这一调节机制首先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通过健康素养的提升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本文认为,政府部门应从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健康档案宣传和坚持档案建立与动态使用并重助力医防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范宪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占总人口1/6的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是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受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不足、健康成本较高等主观因素及居住和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职业危害与生产事故、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对健康威胁较大,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改革  [作者] 梁海兵  卢海阳  
运用Heckman两阶段法实证分析医疗补贴对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意愿与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医疗补贴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险购买意愿,但对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支出无显著性影响。这表明医疗补贴对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意愿具有正向显著性激励效应,但并不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投资能力。其原因可能与城乡医疗体制分离有关,研究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两个角度予以论证。此外,流动人口健康投资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较女性具有更强的健康投资意愿。健康状况较好、或已婚、或工作单位为事业单位、或签订合同的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意愿更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阳阳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截面数据,描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控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各类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均影响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另外,个人心情是否抑郁和个人生活方式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显著,但是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个人、社区和国家三个层面全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符婷婷  张艳  柴彦威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加剧了居民的职住分离与长距离通勤,进而影响其健康状况。本文以北京典型近郊巨型居住区天通苑为案例,研究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对健康的影响。天通苑全职就业者通勤空间总体上呈现以天通苑为中心不均匀的放射状格局;根据通勤距离、时间与方式,将天通苑全职就业者的通勤模式划分为短距离-积极-公交通勤、中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超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3种模式。本文借助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的前提下验证不同通勤模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2个维度6个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通勤模式对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疲惫不堪、压力大等健康风险的影响均呈现出倒"U"形的趋势,表明适度通勤可能有利于健康,而过长通勤却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超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模式显著地增加了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压力大等的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指出改善大城市郊区职住关系不仅意味着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居民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