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4)
- 2023(9488)
- 2022(7795)
- 2021(7214)
- 2020(5860)
- 2019(13076)
- 2018(12921)
- 2017(24442)
- 2016(12602)
- 2015(13834)
- 2014(13180)
- 2013(13073)
- 2012(12153)
- 2011(11393)
- 2010(11198)
- 2009(10749)
- 2008(10056)
- 2007(8682)
- 2006(8006)
- 2005(7343)
- 学科
- 济(76918)
- 经济(76862)
- 管理(30796)
- 业(26752)
- 方法(25879)
- 数学(23693)
- 数学方法(23578)
- 中国(21118)
- 企(18811)
- 企业(18811)
- 地方(16987)
- 农(16696)
- 贸(14037)
- 贸易(14028)
- 易(13676)
- 业经(12791)
- 地方经济(12474)
- 学(11403)
- 农业(11073)
- 财(11030)
- 制(10798)
- 环境(10102)
- 融(9792)
- 金融(9791)
- 银(9336)
- 银行(9330)
- 行(9141)
- 发(9010)
- 关系(8742)
- 体(8577)
- 机构
- 学院(181220)
- 大学(180935)
- 济(96302)
- 经济(94977)
- 研究(68714)
- 管理(65194)
- 理学(55939)
- 理学院(55332)
- 管理学(54575)
- 管理学院(54231)
- 中国(53571)
- 财(39699)
- 京(37177)
- 科学(36030)
- 所(33495)
- 经济学(33225)
- 财经(32167)
- 研究所(30234)
- 经济学院(29703)
- 经(29501)
- 中心(29480)
- 江(24651)
- 院(24210)
- 北京(23963)
- 财经大学(23916)
- 农(23677)
- 范(22646)
- 师范(22491)
- 科学院(21157)
- 业大(20716)
- 基金
- 项目(115738)
- 科学(93027)
- 研究(87650)
- 基金(87465)
- 家(75234)
- 国家(74703)
- 科学基金(64129)
- 社会(61453)
- 社会科(58508)
- 社会科学(58499)
- 基金项目(44504)
- 省(41408)
- 教育(39240)
- 自然(36949)
- 资助(36407)
- 自然科(36134)
- 自然科学(36125)
- 自然科学基金(35496)
- 划(35053)
- 编号(33577)
- 国家社会(27556)
- 部(27226)
- 成果(27112)
- 发(26803)
- 重点(26175)
- 中国(25438)
- 教育部(24272)
- 创(23691)
- 课题(23386)
- 人文(23380)
共检索到281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黎德福 唐雪梅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力长期供给具有无限弹性的总供求模型,模型的核心特点是长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而是向右上倾斜。根据该模型,本文认为,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而使非农部门具有无限弹性的劳动供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出现"软着陆"、"紧缩增长"和"高增长低通胀"等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使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波动而非城镇失业率的变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石文慧
引入消费攀比与劳动调整成本两种内生机制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显著改善了模型对于中国经济动态特征的匹配性,它能够增强消费的持久性动态特征,而且准确地复制出了实际经济对中性技术冲击的"驼峰"反应动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反周期动态。进一步,我们定量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来源问题,发现中性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长期波动的显著解释力。
关键词:
动态一般均衡 消费攀比 劳动调整成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林秀 霍艾米 罗斯高 黄季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永刚 刘方
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隐性失业的存在使得中国就业人数变动表现得与产量增减无关,信用制度的不完善使中国消费的波动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从标准RBC模型得到的与产量高度相关的劳动投入和平滑的消费与中国实际相差甚远。然而,本文在劳动不可分的RBC模型基础上引入劳动的调整成本和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得到了与中国经济波动事实匹配的令人较为满意的模拟结果。由包含劳动调整成本的RBC模型得到的就业与产出波动相对标准差与实际值基本一致,模型同时显示了劳动波动的弱顺周期性,较好地解释了中国1978年以来就业波动的相关特征。在劳动调整成本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流动性约束,进一步改善了模型各变量尤其是消费与其实际值的匹配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留彦
本文使用结构VAR方法考察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成因,并比较国外冲击以及国内供给和需求冲击对产出短期波动的相对解释能力。结构冲击的识别基于Blanchard和Quah(1989)的长期约束条件。经验结果表明,国内供给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而国外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此外,国内吸收政策的变化尽管决定着国际收支,但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关键词:
产出波动 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 结构VAR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树成 樊明太
作者认为 ,中国 1991年开始的第 9轮经济波动 ,到 1999年底 ,已进行 9年 ,呈现“高起缓落”态势。期间 ,经济增长率连续 7年回落。“十五”时期 ,中国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稳定的快速增长时期 ,经济波动有可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均位势上出现一种微波化的新态势 ,并表现为“长起短落”格局。这一时期 ,关于经济较稳定地快速增长的需求基础问题、产出基础问题、区域基础问题、政策基础问题和外在冲击问题 ,值得重视。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波动 轨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树成 樊明太
本文认为 ,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1)经济增长实现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 ;( 2 )经济增长率延续了自 1993年开始的下滑趋势 ,但下滑幅度有所减缓 ;( 3 )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变化 ;( 4)在投资需求中 ,投资的增长明显乏力 ;( 5)价格仍处于通货紧缩趋势中 ,但下降幅度亦有所减缓。作者指出 ,经济波动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不断打破旧平衡与寻求新平衡的结果。一般地讲 ,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滑 ,是由于受到总需求不足的冲击 ,或 (和 )总供给调整的冲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磊
本文基于1981—2002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在经济转轨的不同阶段我国信贷波动的特征,并通过时差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同步,信贷扩张和收缩是产生经济周期波动的显著影响因素,但这种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降,同时,信贷波动的内生性开始显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进 盛丹
本文基于劳动力市场摩擦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经济波动对产业结构微观机制的影响:当发生负面经济冲击时,由于差异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资无法灵活调整,这就使得密集使用差异化中间投入的产业用工需求、利润和产值的大幅下降。因此,频繁的经济波动会增加这些产业的运行成本,并降低其技术进步与产值占比。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跨国分行业数据验证了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结构的现象,并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2007和2009年微观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密集使用差异化中间投入的产业而言,经济波动显著降低了其技术进步与产值占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导致后危机时期经济趋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时变参数 经济波动 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
关键词:
时变参数 经济波动 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蒋涛
本文分别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可变资本利用率模型和投资调整成本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进行BCA分解(Business CyCle ACCounting),并得到一个较为稳健的结果:在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各种冲击传播机制中,那些能够产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经济波动机制相对更加重要;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反映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包括政策冲击在内的各种经济冲击通过作用于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波动效果。这些发现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敏 李文溥
基于AD-AS模型,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产出和价格水平的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揭示1996—2005年期间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需力量变化,并发现,近年来的"高增长、低通胀"是在有效供给能力改善的强有力推动下实现的。这意味着,全球化条件下实现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正在从需求转向供给。因此,现阶段的宏观调控应更加重视供给管理,把提升本国经济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首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草原 王美花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本文揭示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短期经济波动(包括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中的一般特征。研究显示,劳动收入份额在产出波动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性,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则呈现出"U型"变化轨迹。在控制了短期经济波动并考虑模型的动态性之后,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仅仅是一种短期"逆周期"现象,而并非伴随着长期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工资粘性"及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某些特殊因素使劳动报酬不能随着产出增长和价格变化而迅速调整,是短期经济波动能够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