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8)
2023(7254)
2022(5839)
2021(5665)
2020(4533)
2019(10256)
2018(10505)
2017(18037)
2016(11301)
2015(12389)
2014(12886)
2013(11665)
2012(10751)
2011(9804)
2010(9975)
2009(8695)
2008(8534)
2007(7907)
2006(6818)
2005(6294)
作者
(30279)
(25113)
(24887)
(23991)
(15784)
(12104)
(11548)
(9771)
(9730)
(9224)
(8557)
(8527)
(8185)
(8130)
(8058)
(7809)
(7724)
(7556)
(7392)
(7007)
(6524)
(6450)
(6041)
(5854)
(5783)
(5703)
(5607)
(5402)
(5314)
(5106)
学科
(29880)
经济(29832)
管理(22781)
(21443)
教育(20244)
中国(16924)
(15528)
企业(15528)
方法(12966)
(11371)
数学(11301)
数学方法(11119)
理论(10587)
(10565)
(9041)
(8383)
教学(7917)
(6951)
农业(6921)
(6425)
银行(6402)
(6227)
技术(6221)
金融(6220)
(6190)
业经(5859)
(5566)
劳动(5549)
(5481)
地方(5219)
机构
大学(147025)
学院(142311)
研究(55703)
(47413)
经济(46036)
管理(43571)
理学(37194)
理学院(36585)
管理学(35587)
管理学院(35276)
中国(34824)
科学(34401)
(33232)
教育(30825)
(29546)
师范(29266)
(28782)
研究所(26420)
(26357)
师范大学(24017)
(24008)
中心(23880)
(23587)
业大(21691)
北京(21581)
技术(21023)
农业(20871)
(20156)
财经(18866)
(18289)
基金
项目(94334)
科学(74721)
研究(73416)
基金(64668)
(57370)
国家(56751)
科学基金(46612)
社会(43286)
教育(42446)
社会科(40635)
社会科学(40626)
(38337)
(35093)
基金项目(32790)
编号(31758)
成果(29247)
自然(29237)
自然科(28605)
自然科学(28594)
自然科学基金(28076)
资助(26587)
课题(26103)
重点(23195)
(22476)
(21605)
(21269)
(20884)
教育部(19512)
规划(19508)
(19360)
期刊
教育(52181)
研究(51318)
(51060)
经济(51060)
中国(42432)
学报(26731)
(23840)
科学(21658)
大学(20745)
(18842)
学学(18057)
农业(16028)
管理(15551)
技术(15261)
职业(13318)
(11362)
金融(11362)
财经(9759)
技术教育(8709)
职业技术(8709)
职业技术教育(8709)
经济研究(8560)
(8489)
(8439)
业经(8051)
(7959)
论坛(7959)
(7657)
(7361)
业大(7028)
共检索到225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孙露  
就古典劳动诗歌来分析劳动教育的意蕴,意在回返个体成人的基础性视域,拓展劳动教育的文化意涵。个体在劳动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同时也是向着劳动之物打开自我身体官能,向着他人打开自我生命之爱与希望,向着天地四时打开自我生命节律,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引导个体融身天地他人之中。劳动的展开呈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成年人的劳动更多地呈现为向着家庭的责任分担,儿童的劳动则更多地基于儿童天性。由此,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促成个体在天性与责任之间趋向个体成人。个体成人趋于完成阶段,则意味着个体对劳动之艰辛的勇敢担当。今日劳动教育应体现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简朴劳动的基础性。在个体成人初始阶段体验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置于个体生存的基础性结构之中,以扩展个体生活的基本视域,扩展意义生活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磊  
劳动教育既是"五育并举"育人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方式变革创新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和束缚,很多高校未能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即便个别院校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机制不健全、形式片面化、观念边缘化、趋向功利化等特征,限制了劳动教育原有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文章结合劳动教育在新时期的现实意蕴,针对其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足,从多个维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措施和有效实践路径,为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进行了有益探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个体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绝非个体发展的终结。如果说个体成人或成熟的标志乃是个体的哲学自觉,也即意识到自我作为人的目的与责任,由此而走向自我生命的深度反思,那么个体哲学自觉发生的关键时段在青年期并延伸到成年阶段,个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一般在35-40岁。一个人青春年少,难免血气旺盛,不足以达成深度的反思,因而需要持续的实际生活历练。个体走向哲学自觉的标志性实践形式是成为父母并懂得如何恰切地教育子女,子女的成长成为见证个体完整成人的试金石。我们需要立足终身发展,重新审视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并适当调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敦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但一些高职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劳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不足,监督考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科学编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体系,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优化劳动教育环境氛围,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机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鞠玉翠  
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人们常常对劳动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对劳动的教育意义关注不足。美作为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主体方面表现为自我确证及和谐愉悦感受。相关人员以这一美学尺度来审视劳动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可从以下三层面着力: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合目的性,让学生学习做有益的事;感受劳动的合规律性,学习做明智的事;在二者的统一中创造劳动的和谐与自由,确认自己在做美妙的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课程、内容、评价、途径等方面对如何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受此影响,"劳动教育"就成为了最近的一个热词,很多人都写文章为《意见》点赞。"五一"国际劳动节,不少媒体依例刊登了一些"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文章,尽管在措辞、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说,必须构建全面系统整体性的教育体系,而不能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只有全面系统整体地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重申劳动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人文教育是以人格的养成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确立人自身在世间的存在地位,由此而让个体甄定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为基础,以心智思维的历练也即人文思考为中介,以个体生命的融会贯通与整体提升也即人文精神的获致为目标,最终指向个体人生的幸福与社会整体的福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文新华  
一 什么是劳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是指人有目的地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的活动。根据其过程、对象、产品等要素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至少涉及以下相互关联的四对范畴八个方面: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位涛  
每个人都是差异化的独立个体,教育的展开究其本质就是要基于每个人的自然天赋而引导他自身走向整全的发展。好的教育始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良好健全的身心状态使得个体能够拥有发达的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觉能力,这也是个体敞开自我身心,向着更广范围的探究事物,习得理智知识以及获致社会性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个体成长的终极的目的还在于以发达的身体为基础走向灵魂的美善,以此获致幸福。柏拉图提出的个体成人路径也正是基于从身体到灵魂的整全发展的教育序列,而且哲学教育在从身体的健全到灵魂的美善之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倪志宇  白金  李卫森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理念认知、知识吸收、实践养成、品格内化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融通”育人理念和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从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维度入手,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可落地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增强高校劳动教育效果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易今科  陈斌蓉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开展高职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鲜明职业性、实践性特点的高职教育与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缺乏系统性设计、忽视内在育人性、考核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联动机制、搭建模块化内容体系、推进"四维"同时发力、加强劳动教育保障、实行"三方"多元评价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林  
新时期教育体系要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将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精神融入到教育体系中,以让高职院校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高水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本文对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内容,最后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提出了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慧萍  刘海舒  王汉江  
基于"全息"理论思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维度、家—校—社—企"全方位"育人维度、学校—社区(school-community)"全过程"育人维度。基于此,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策略,包括优先建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