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91)
- 2023(2186)
- 2022(1838)
- 2021(1689)
- 2020(1339)
- 2019(3135)
- 2018(3048)
- 2017(6324)
- 2016(3519)
- 2015(4037)
- 2014(3975)
- 2013(4058)
- 2012(3775)
- 2011(3269)
- 2010(3143)
- 2009(2795)
- 2008(2626)
- 2007(2399)
- 2006(2031)
- 2005(1893)
- 学科
- 济(17803)
- 经济(17788)
- 业(11746)
- 方法(10409)
- 数学(10108)
- 数学方法(10060)
- 农(8258)
- 管理(7533)
- 收入(7519)
- 财(6622)
- 农业(6617)
- 中国(5373)
- 劳(5286)
- 劳动(5267)
- 企(4816)
- 企业(4816)
- 国民(4508)
- 国民收入(4255)
- 富(4104)
- 财富(4104)
- 动(3123)
- 人口(2981)
- 贸(2815)
- 贸易(2815)
- 易(2771)
- 业经(2764)
- 动力(2653)
- 分配(2634)
- 劳动力(2613)
- 农业劳动(2530)
- 机构
- 大学(50712)
- 学院(50465)
- 济(28203)
- 经济(27888)
- 管理(19657)
- 研究(17362)
- 理学(17354)
- 理学院(17241)
- 管理学(16965)
- 管理学院(16894)
- 中国(13692)
- 财(11565)
- 经济学(10378)
- 京(10240)
- 农(10032)
- 财经(9578)
- 经济学院(9528)
- 科学(9150)
- 经(8919)
- 所(8720)
- 中心(7954)
- 业大(7928)
- 研究所(7919)
- 农业(7805)
- 财经大学(7287)
- 江(6744)
- 经济管理(6739)
- 北京(6343)
- 院(5860)
- 农业大学(5317)
- 基金
- 项目(35076)
- 科学(28242)
- 基金(27434)
- 研究(25062)
- 家(24132)
- 国家(23965)
- 科学基金(20598)
- 社会(18190)
- 社会科(17371)
- 社会科学(17369)
- 基金项目(13563)
- 自然(12455)
- 资助(12392)
- 自然科(12233)
- 自然科学(12231)
- 省(12151)
- 自然科学基金(12030)
- 教育(11175)
- 划(10429)
- 编号(9406)
- 国家社会(8530)
- 部(8476)
- 重点(7572)
- 教育部(7476)
- 发(7323)
- 人文(7177)
- 成果(7102)
- 创(6840)
- 中国(6804)
- 制(6804)
共检索到72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袁飞兰
为探讨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收入分配的总需求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需求增长机制主要表现为“利润拉动型”,并且随着出口以及投资在GDP中占比不断提升,“利润拉动型”特征呈不断增强趋势。实际工资上升和总产出增长均会给劳动生产率带来正向效应,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资弹性为0.34,而维多恩效应表现更强,劳动生产率的总产出弹性为0.65。在总需求机制与生产率机制的互动作用下,1978—1991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芬芬
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对提振内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基于2010—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一个包含融资约束的企业要素投入决策模型,检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产生工资率效应,工资率效应促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民营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但对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无显著影响,并且相较于管理者,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雇员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更大。研究结论为从银行数字化转型视角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新家
《劳动生产率新论》评介李新家广东省委党校黄铁苗副教授的新著《劳动生产率新论》,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作为中青年学者论著丛书之一出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相...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卫红 陆晓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生产率在短期也许不是一切,但在长期它就是一切。生产率是影响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一国参与全球长期竞争的最关键要素。生产率主要有两种:一是劳动生产率,可分为就业人均产出和就业人均小时产出,是劳动及资本投入的结果;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新技术、劳动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生产率增加。笔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昉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在显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的刘易斯转折点,到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红利转折点,其间日本经过了30余年,韩国将经过40多年,而中国充其量只有9年。中国这一特殊性可以较好地解释民工荒或招工难现象的严峻性,以及工资增长的巨大幅度。研究指出,工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同时提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常建
劳动者报酬是广大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会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文章利用中国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份额对人力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收入份额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收入份额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影响显著为正,对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有利于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发挥的是"追赶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继英 赵喜仓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没有考虑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修正模型,基于方差分析探讨Esteban模型与回归模型的融合,并将Esteban模型适当变形后用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国31个省域劳动生产率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总偏离不断扩大,并具有"马太效应",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较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荣兆梓
劳动生产率是包含着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劳动的生产率。而传统的理解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只是表征活劳动效率,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造成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缺憾。同时,总劳动生产率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是导致人们用活劳动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之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是运用活劳动系数和物化劳动系数。值得强调的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增长方程与新古典增长方程虽然在形式上颇为相似,在实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金昌
本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从企业、制造业和国家三个角度进行了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和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非低于发达国家 ,而是高于发达国家。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并非来源于所采用的数据和计算公式 ,而是来源于计算劳动生产率时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单位。在比较研究中 ,我们习惯于投入产出均用价值量指标即“元 /元”来计算资本的生产率 ,用“元 /人·年”指标来计算劳动的生产率。由于不同国家同样数量的“人·年”劳动投入折算为价值量投入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致使使用不同计量单位计算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本文认为 ,进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正确的计算方...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国际比较 指标计算方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成诗 盖美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劳动参与率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赵奇伟
我国固定资本投资20年来持续增加,与之相伴随的现象是,劳动收入占比同期下降明显。本文力图深入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差距、资本收益率和劳动收入占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阐释该现象背后的作用机理。首先,本文基于劳动收入占比和国民收入表达式推演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差距、劳动收入占比、资本收益率三者之间的逻辑机制。我们发现: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差距不仅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原因,也是造成资本收益率变化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1990—2009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速的差距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值;第二,劳动收入占比的降低也会提高资本收益率,但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福建调查总队与漳州调查队联合课题组 林水明 蓝文志 吴红红 陆颖 江伟斌
本文从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特征入手,根据1989—2011年劳动生产率及农村、城镇工资性收入数据构建VAR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动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又会反过来拉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性收入的实证结果上提出促进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建新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
关键词:
工业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效率 资本积累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家庭 曹清峰 宋顺锋
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企业、资本内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试图对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现象进行解释。理论模型结论表明,运输成本的下降与生产率差异的扩大都会降低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9—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证实了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该结论在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中也是成立的。本文认为,市场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是导致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运输成本 生产率差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浩天 靳卫东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多维度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于欧拉方程分解的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提高平均工资率;同时,数字经济下的产出时滞和就业扩容会遇到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悖论”,使其并不会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初次分配更偏向劳动。不过,长期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收益和就业吸纳回归到正常区间,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作用将逐步衰减,甚至会将经济体再次拉入劳动收入份额低位徘徊的“泥潭”。因此,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同步,对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