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8)
- 2023(10970)
- 2022(9142)
- 2021(8410)
- 2020(7006)
- 2019(16156)
- 2018(15737)
- 2017(30669)
- 2016(15996)
- 2015(17841)
- 2014(17672)
- 2013(17422)
- 2012(15808)
- 2011(14190)
- 2010(13960)
- 2009(12749)
- 2008(11753)
- 2007(10206)
- 2006(8970)
- 2005(7827)
- 学科
- 济(92241)
- 经济(92178)
- 管理(46825)
- 业(42922)
- 方法(39000)
- 数学(35717)
- 数学方法(35312)
- 企(34719)
- 企业(34719)
- 中国(19224)
- 地方(18928)
- 农(17897)
- 财(16584)
- 业经(15640)
- 学(13996)
- 地方经济(12953)
- 贸(12267)
- 贸易(12259)
- 农业(12129)
- 制(11983)
- 易(11832)
- 融(11456)
- 金融(11455)
- 环境(11147)
- 务(10557)
- 财务(10516)
- 财务管理(10491)
- 和(10294)
- 银(10242)
- 银行(10225)
- 机构
- 大学(229849)
- 学院(228655)
- 济(111902)
- 经济(110120)
- 管理(92998)
- 理学(81189)
- 理学院(80438)
- 管理学(79019)
- 管理学院(78575)
- 研究(75478)
- 中国(58559)
- 财(47591)
- 京(45543)
- 科学(41108)
- 财经(39349)
- 经济学(36894)
- 经(36010)
- 所(35456)
- 中心(35436)
- 经济学院(33045)
- 研究所(32020)
- 江(31729)
- 农(30794)
- 业大(30360)
- 财经大学(29612)
- 北京(28017)
- 院(27324)
- 范(26413)
- 师范(26158)
- 经济管理(25631)
- 基金
- 项目(156627)
- 科学(126289)
- 基金(118857)
- 研究(113349)
- 家(102520)
- 国家(101779)
- 科学基金(89811)
- 社会(77013)
- 社会科(73366)
- 社会科学(73349)
- 基金项目(62325)
- 省(58778)
- 自然(57478)
- 自然科(56253)
- 自然科学(56241)
- 自然科学基金(55253)
- 教育(51945)
- 资助(49338)
- 划(49205)
- 编号(43300)
- 部(35931)
- 重点(34731)
- 发(33722)
- 国家社会(33349)
- 成果(33083)
- 创(32550)
- 教育部(31925)
- 人文(31107)
- 创新(30626)
- 科研(30355)
- 期刊
- 济(119675)
- 经济(119675)
- 研究(67958)
- 中国(39468)
- 财(36895)
- 管理(36028)
- 学报(30071)
- 科学(29860)
- 农(26345)
- 大学(24474)
- 学学(23578)
- 融(22400)
- 金融(22400)
- 技术(21820)
- 财经(20935)
- 经济研究(20891)
- 经(18104)
- 农业(17688)
- 业经(16726)
- 问题(15396)
- 教育(14194)
- 统计(14174)
- 技术经济(13774)
- 策(12223)
- 理论(11654)
- 贸(11628)
- 决策(11288)
- 世界(10920)
- 商业(10733)
- 国际(10401)
共检索到334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攀 李静
本文采用1994~2007年度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了中国劳动者报酬的周期性反应函数。估计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劳动报酬份额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力度强于东部和中部;中部地区劳动报酬份额在繁荣期受益最大,在衰退期与西部相当;劳动报酬份额的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力度呈现出衰退期强于繁荣期的显著的弱顺周期特征。本文认为这是经济周期与"二元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的一个可以解释的结果。无论是基于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还是基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构造的度量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均证实了上述假说。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龚刚 Willi Semmler
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这使我们无法有效的将这一跨时期的动态优化模型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各种非均衡的状况。本文将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分离开来,从而允许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利用美国的数据,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及消费和就业间的关系,同时说明该模型在数据的拟和上比标准RBC模型更好。
关键词: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非均衡 随机动态规划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波 谭华清
中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与美国就业周期不同的特征:(1)农业就业十分明显的反周期性;(2)总就业十分明显的无周期性甚至微弱的反周期性。从中国宏观数据和CHIP2007—2008年微观面板数据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机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再配置。将该机制和中国劳动力市场摩擦相结合,本文构建了考虑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农业和非农两部门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中国就业的周期特征。其核心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两个部门的顺周期再配置。而且劳动力市场摩擦会放大农业部门劳动力对于非农部门的经济冲击反应,从而加剧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波动性。但总就业仍然表现出波动较小、与GDP相关性较弱的特征。
关键词:
劳动力再配置 劳动力市场摩擦 就业周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轶群 李晓春
文章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劳动力转移波动性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1978~2009年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了技术冲击对中国劳动力转移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劳动力转移存在显著的周期波动性,与产出是顺周期;二是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尤其是技术冲击能够解释一半以上劳动力转移的波动;三是技术冲击对产出、居民消费、投资和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正向冲击,而对就业产生了负向冲击,其中,技术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对产出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次之,对投资影响最弱。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技术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春义 刘黎明 王少国
本文以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借助MATLAB软件运用函数型数据的表现形式和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函数,并对周期特征进行重新测算,结果显示基于平滑正弦基函数对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拟合较好,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对经济周期特征的分析与现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通过拟合经济增长率的离散点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经济周期,同时发现使用相平面图可以从速度和加速度的角度更直观、更深入、更精确地量化研究经济周期现在及未来的波动情况。本文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笔者对未来经济波动状况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庆芳 郭金兴
本文通过对劳动争议发生机制的分析和国际经验的比较,提出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假说,即劳动争议在经济繁荣时相对下降,在经济衰退时相对增加,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这一假说。回归结果表明,正向的GDP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劳动争议发生频率将下降2.3个百分点,且周期波动对集体劳动争议发生频率的影响远大于个体劳动争议,因此,应特别关注经济下行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完善劳资谈判制度,以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
劳资冲突 劳动争议 经济周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金全 刘达禹 张都
本文对比了现阶段与1996年经济"软着陆"时期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并对本轮经济周期的持续期进行了估计,同时测算了在当前世界宏观经济环境下,来自世界经济的外生冲击对我国总产出增速的影响。我们认为:从"十二五"后期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将形成新一轮"软着陆",并且本轮经济"软着陆"的平面将明显低于上次,此外,本轮"软着陆"后的持续期将显著延长,这将直接影响"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永宁 吴练达
标准RBC理论认为,面对真实冲击,由于代表性经济人理性地选择劳动跨期替代,宏观经济虽产生了波动,但仍属于帕累托改进。本文认为,由于现实世界并不是完全竞争的,收入结构呈现金字塔型,收入下层经济人的劳动替代往往是非自愿的,因此这样的劳动波动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事实上,正是没有考虑到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导致了"就业变化之谜",即RBC预测到的就业变化不如实际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萍
本文以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就业难的客观形势为背景,基于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相关理论的视角,创建一种同时包含年龄和教育两方面因素的人力资本存量计算方法,并通过MRW模型引入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劳动力年龄和教育结构通过改变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伟 范德成 王韶华
笔者从要素投入与要素分配关系的视角,探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途径。通过C-D生产函数构建模型,笔者对要素分配的内在决定因素及各因素变动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的途径有四个:一是提高利率,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成本;二是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降低资本产出弹性;三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以减少资本供给;四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以增加劳动力产出弹性。
关键词:
C-D生产函数 劳动报酬 初次分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在讨论了学界关于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争议之后,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生命周期的观察,将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阶段,第二个阶段为进入城镇常住就业阶段,第三个阶段为迁移取得城镇户籍阶段,并结合其他控制变量建立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劳动力流动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阶段劳动力流动不明显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三阶段劳动力流动也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个阶段劳动力流动的综合影响是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我国现实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逐步缩小,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城市偏向的科教文卫...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邓红亮 陈乐一
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期,由劳动力市场因素引起的宏观经济波动日益凸显,对新时期劳动生产率冲击和工资粘性影响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减轻劳动生产率冲击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本文通过在新凯恩斯DSGE模型中引入劳动生产率冲击与工资交错议价过程,对劳动生产率冲击和工资粘性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特征、传导机制及其模拟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工资粘性现象和市场分离作用,且该作用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冲击;(2)劳动生产率冲击可以解释约15%的产出波动和50%以上的劳动力市场波动;(3)工资粘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冲击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更大,对工资的影响更温和,工资粘性和劳动生产率冲击的同时存在能够加强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4)市场中工资粘性程度越高,社会福利损失越大,而由劳动生产率冲击带来的间接福利损失远高于其带来的直接福利损失。本文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现象,为设计相关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储丽琴 曹海敏
劳动报酬的提高引发了学者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就业效应的担忧。在一个均衡劳动力市场上,提高劳动报酬会阻碍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以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典型特征的非均衡市场,劳动者的实际报酬低于劳动投入的边际贡献,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负向扭曲,劳动报酬的提高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提高劳动报酬能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失衡状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秀芳
改革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变化特征说明了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增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经济运行就表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市场条件与生产条件相背离是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的市场表现;生产条件短期是难以改变的,而市场条件的改变又是相对迅速的,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适时地调整并改变市场条件,使之与生产条件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应该适时适度,否则,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较大幅度波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