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03)
2023(19038)
2022(16068)
2021(15168)
2020(12777)
2019(29277)
2018(28981)
2017(54990)
2016(30179)
2015(34210)
2014(34017)
2013(33738)
2012(31295)
2011(28197)
2010(28210)
2009(26715)
2008(26885)
2007(23935)
2006(21379)
2005(19692)
作者
(86773)
(72355)
(71974)
(68594)
(46326)
(34499)
(32593)
(28134)
(27490)
(25991)
(24676)
(24569)
(23365)
(22954)
(22583)
(21989)
(21519)
(21053)
(20730)
(20624)
(18117)
(17752)
(17538)
(16433)
(16175)
(16170)
(16094)
(16018)
(14484)
(14299)
学科
(127825)
经济(127641)
(107065)
管理(101941)
(94574)
企业(94574)
方法(55861)
数学(45272)
数学方法(44776)
(39738)
(37917)
业经(35610)
中国(35551)
(29082)
(27039)
财务(26959)
财务管理(26913)
农业(25831)
企业财务(25467)
(24450)
贸易(24435)
(23820)
(23573)
技术(22262)
(22183)
理论(22128)
地方(21624)
(20865)
(20587)
(20568)
机构
大学(435991)
学院(434529)
(183738)
经济(180069)
管理(171756)
研究(149333)
理学(146908)
理学院(145329)
管理学(143073)
管理学院(142283)
中国(117343)
(94582)
科学(87952)
(87826)
(75536)
(70674)
财经(68867)
研究所(67846)
中心(67107)
(64969)
(62710)
业大(61582)
北京(60601)
经济学(55564)
农业(55182)
(54736)
师范(54268)
(53818)
(51589)
财经大学(51098)
基金
项目(282428)
科学(223430)
研究(208973)
基金(207256)
(179694)
国家(178182)
科学基金(153677)
社会(133738)
社会科(126722)
社会科学(126689)
基金项目(108723)
(107033)
自然(98337)
自然科(96067)
自然科学(96044)
教育(94961)
自然科学基金(94394)
(90208)
资助(85920)
编号(84200)
成果(69414)
(63739)
重点(62703)
(59678)
(59281)
课题(57621)
国家社会(55667)
创新(55236)
教育部(55050)
(54627)
期刊
(209947)
经济(209947)
研究(135583)
中国(90071)
(71284)
管理(69073)
(66089)
学报(65404)
科学(62012)
大学(50949)
学学(47754)
教育(46410)
农业(45692)
(42035)
金融(42035)
技术(38593)
财经(35172)
经济研究(33101)
业经(32877)
(30308)
问题(26797)
(26569)
(23339)
技术经济(23167)
世界(22237)
国际(21232)
理论(20974)
现代(20702)
图书(20510)
(20140)
共检索到670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都阳  曲玥  
对比于通常将工资或劳动报酬等同于劳动力成本情况的做法,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纳入了分析框架,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测算,本文了解到劳动报酬的增长伴随着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增长,所以说在这期间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对今后如何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做出了相关探讨,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教育的深化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延续。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钱诚  马宁  
在回顾1995-2012年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的基础上,对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横截面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我国制造业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望艳  
劳动成本上升一方面弱化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工资机制,从关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角度转向人力资本积累,转向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竞争动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曲玥  
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庆  林玳玳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报酬的逐步提高,似乎对已有的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较大冲击。本文以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ULC)为基准,对2002年以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劳动力报酬增长,金融危机之后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同时,劳动报酬增长有利于降低企业离职率,稳定企业员工队伍。为应对今后可能面临的劳动力优势缺失现实,企业要以工资率增长为契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自主创新获得综合竞争优势,加快由传统价格优势向自主创新品牌优势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汤丹  李翔  
本文将年龄结构引入到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采用截面数据研究中国制造业及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年龄构成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区间劳动者比重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存在差异。45—54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均较高且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高于对工资的正向影响。劳动者数量、25—34岁及65—74岁劳动者比重对制造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负向影响,其他年龄区间劳动者比重会促进两类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应对年长劳动者实行终身教育制、非全日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合理安排不同年龄区间劳动者在制造业中的工作比例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云  石安其琛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教育质量、技能质量、职业素养质量、健康保障质量的多维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制造业民营企业劳动力质量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民营企业劳动力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各指标间分值差异较大,其中职业素养质量和技能质量较高,健康保障质量和教育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民营企业劳动力质量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劳动力质量指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明显不同。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可知,中小规模企业的劳动力质量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更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制造业服务外包不仅作用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率的提升,对服务业同样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劳动力转移、生产率及其增长滞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外包导致了服务业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双重增加,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会加剧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滞后程度:从长期看,服务外包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性的影响减弱,服务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研究旨在考察我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否存在驱动作用。以我国2005—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正向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且该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金融危机后互联网的驱动作用比金融危机前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但在样本期内,生产成本这一作用路径显著,创新能力这一作用路径不显著,且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门槛分析发现互联网水平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政策启示:一是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东勋  李欣欣  
笔者根据2001年~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河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RCL较低,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投资的增加,人均资本升高,会进一步提升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辛永容  陈圻  
以我国制造业1980-2006年相关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卡尔多.凡登定律(Caldor-Verdoorn Law)来检验我国制造业是否存在劳动生产率的规模递增效应,并根据生产率增长的需求驱动路径来分析制造业劳动力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ze)方法来进一步分解劳动力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至少在1995-2006年间存在生产率增长的规模递增效应,且在这阶段间存在着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偏离-份额分析法分解则表明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以我国34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聚集经济对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集经济确实是导致中国大型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地方化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城市化经济;对于消费地指向型、技术与规模指向型及不定指向型制造业,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姜德波  
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重构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使制造业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动。构建两部门模型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当前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较快上涨,虽然能推动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依旧会促使要素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到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2003—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中总结出的经验事实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这期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增加。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一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对出口份额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于工资增长较快的行业,虽然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得比较快,但出口份额的下降并不因此而改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应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实现结构优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姜德波  
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重构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使制造业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动。构建两部门模型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当前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较快上涨,虽然能推动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依旧会促使要素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到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2003—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中总结出的经验事实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这期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增加。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一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对出口份额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于工资增长较快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庄宗武   叶振宇   张可云  
产业链龙头企业是超大规模市场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本文从集聚外部性的视角考察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超大规模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产业链龙头企业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相关的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共享和技术外溢效应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作用和超大规模市场调节效应的重要机制。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过程中,超大规模市场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中间品共享和技术外溢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但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力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探索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