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5)
- 2023(9374)
- 2022(8143)
- 2021(7217)
- 2020(6405)
- 2019(14866)
- 2018(14635)
- 2017(28578)
- 2016(15720)
- 2015(17985)
- 2014(18232)
- 2013(18558)
- 2012(17808)
- 2011(16475)
- 2010(16732)
- 2009(15911)
- 2008(15664)
- 2007(14425)
- 2006(12846)
- 2005(11811)
- 学科
- 济(90375)
- 经济(90297)
- 管理(42765)
- 业(40680)
- 方法(36331)
- 数学(32411)
- 数学方法(32158)
- 企(31600)
- 企业(31600)
- 中国(20233)
- 地方(20230)
- 农(19747)
- 学(18938)
- 财(17130)
- 业经(15410)
- 地方经济(13562)
- 农业(13488)
- 贸(13437)
- 贸易(13433)
- 制(13430)
- 易(12878)
- 和(11580)
- 融(11036)
- 金融(11034)
- 环境(10863)
- 银(10546)
- 银行(10494)
- 理论(10110)
- 行(10027)
- 体(9773)
- 机构
- 大学(246501)
- 学院(243208)
- 济(111315)
- 经济(109122)
- 研究(90638)
- 管理(88109)
- 理学(75533)
- 理学院(74612)
- 管理学(73182)
- 管理学院(72751)
- 中国(67187)
- 科学(56210)
- 京(52252)
- 所(48671)
- 财(48041)
- 农(47341)
- 研究所(44225)
- 中心(39936)
- 业大(38526)
- 财经(38350)
- 江(37823)
- 农业(37637)
- 经济学(35917)
- 经(34650)
- 北京(33196)
- 经济学院(32121)
- 院(31539)
- 范(30947)
- 师范(30554)
- 州(29211)
- 基金
- 项目(155379)
- 科学(120736)
- 基金(113074)
- 研究(108066)
- 家(100322)
- 国家(99521)
- 科学基金(83017)
- 社会(69363)
- 社会科(65649)
- 社会科学(65625)
- 省(60061)
- 基金项目(59132)
- 自然(54296)
- 自然科(53031)
- 自然科学(53008)
- 自然科学基金(52075)
- 划(51143)
- 教育(49439)
- 资助(48140)
- 编号(42039)
- 重点(35648)
- 部(34891)
- 成果(34872)
- 发(34494)
- 创(31064)
- 科研(30352)
- 课题(29792)
- 计划(29585)
- 教育部(29444)
- 创新(29222)
共检索到372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晓星
当前 ,中国大量下岗职工能不能、要不要进出“再就业中心” (简称“中心”) ,成为十分棘手的现实问题。进出“中心”只是形式问题 ,其本质在于 ,要不要继续保留劳动和社保关系“两分离”。中国的下岗人员 (其中有许多“协保”和“内部退休”)最大的特点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在市场用工单位 )和社保关系 (在原国有单位或政府手中 )两分离。从经济规律来说 ,“两分离”形式降低了劳动价格 ,增加了劳动需求 ,使许多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 ,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 ;同时 ,由于降低劳动成本 ,使许多新兴行业、企业迅速发展。由于我国的公有制传统、较低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东方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两分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袁青川
本文回顾了考夫曼从经济角度对劳动关系的分析和理解,认为劳动关系的经济分析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折中;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实践的出发点或根本原则是人身从属性,这使得劳动关系中存在着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劳动问题的分析理论框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邹晓凡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劳动者对于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也正发生着变化,从初期的市场经济尝试到如今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国生产企业的工人对于劳动的认识,也从原先的劳动光荣逐步过渡到劳动生存,继而转变为劳动创业论。对于大多数产业工人而言,劳动价值观已经从精神层面的支撑转变为物质层面的需求。劳动力结构的多元化与组织内劳动价值观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常态。转轨期我国劳动者需要对劳动价值观的再认识,应该尊重自然的劳动规律。实现劳动的内在和外在统一是劳动生产力提升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劳动者 价值观 生产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春生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劳动争议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本文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动态关系的演进机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劳动争议数量会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演进过程,表现为倒U型曲线的演进轨迹。这一演进过程和轨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政府主导型、不平衡型和平衡型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劳动关系演变和转化的过程,是企业劳动关系的各种影响因素变化发展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耿永志 牛银亮
中国当代劳动关系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点,劳动关系还很不完善。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对于分析当代中国劳动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代马克思经济学的四个基本假设也为分析转型期劳动关系问题提供了依据。分析转型期的劳动关系,应以利益共享观为出发点,从人力资源进步的角度、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以及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加以理解。
关键词:
劳动关系 马克思 经济学 转型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漆志平
从微观角度看,合作性企业劳动关系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使企业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新增价值;从宏观角度看,合作性企业劳动关系有利于新增价值的实现,从而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
合作性企业劳动关系 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任洲鸿 王月霞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不仅使传统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多新变化,改变了人们对劳动关系的传统认识,而且使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面临困境。目前,"滴滴打车"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形式,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发现,共享经济不仅没有改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反而使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过程更加碎片化,并由此导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更加深化、更加广化。我国有必要加快《劳动法》的修订日程,以适应这一新变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苏方国 赵曙明 高慧如 罗旖颀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未来前景广阔,但是劳动关系问题突出。共享经济是一种优化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配置实现协同效应与共创价值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类型可以分为传统的雇主雇员关系、完全不存在雇佣关系的独立资源提供者与劳动关系不确定的企业与资源提供者个人之间关系三个大类。我们提出了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治理原则。既然资源提供者、资源消费者和平台企业三方共创价值与利益,那么三方就应当共享共创的价值。如果资源提供者的社会保障成本需要付出,三方也应当共同分担。文章建议,公共管理机构治理共享经济中劳动关系应当促进共享经济的繁荣、平衡多方的利益与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中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劳动关系 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雅宜
通过对比关于平台交易的两个反向案例,发现目前国内法"三标准"说在构成劳动关系上的不足。参考美国加州Uber案,补充采取"要素评定"标准,其灵活性和实用性更加适应当前的需要。根据该标准,明确平台的主体地位应当从平台对交易达成、交易价格、交易履行和违约责任的掌控程度来认定。另外,在劳动法中设立"类劳动者"的概念,直接规定类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也是一种可行的认定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曰影
作为一种新兴就业形态——零工经济,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导致的工作模式、就业模式的巨大变化,对劳动关系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挖掘。本文阐释了零工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经济贡献,梳理了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的发展,重点分析了零工经济“新”型劳动关系的根本转变和面临的挑战,指出“平台—个人”的模式转变、算法控制导致的权力失衡、情感工作对劳动过程的定性强化,是零工经济下“新”型劳动关系与传统劳动关系的主要区别,进而对零工经济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零工经济 新型就业业态 新型劳动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陆家骝
考察一个舍象了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的货币交易经济体系,很容易在其中区别出三类不同的经济分析对象:①各种不同性质的微观利益主体——个人、利益团体、消费者、厂商等;②各种实物商品或服务——资本品、消费品、劳动力服务等;③经济体系中的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及价值储藏——货币.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效用价值论"出现之前,或者说,在稍后些的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之前,第一类经济分析对象是完全次要的和被忽视的.这样,在早期古典经济理论的视野中,经济体系只是一部自动运行的物质机器,其中只有货币和实物这两类构成经济分析的对象.顺着古典经济学表面上朴实的思想逻辑,本文将表明其中"两分法"和相应的"货币分析"概念的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姚德龙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并利用2005年数据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截面分析。3SLS估计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工业集聚的多变量估计还表明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果相关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城市劳动生产率 空间计量经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全兴
"互联网+"到底给我国劳动领域带来多大变化?有人说是革命性的变化,以致现有的劳动法原理没法用了。其次,我国现阶段的、未来的立法司法怎么应对?我认为,"互联网+"对劳动领域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没有颠覆传统的劳动法原理和劳动用工规律,现有的劳动法分析框架和工具,还可以分析和解决"互联网+"背景下的劳动用工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