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4)
- 2023(13371)
- 2022(11578)
- 2021(10816)
- 2020(9070)
- 2019(20712)
- 2018(20707)
- 2017(39861)
- 2016(21667)
- 2015(24516)
- 2014(24409)
- 2013(24286)
- 2012(22622)
- 2011(20541)
- 2010(20758)
- 2009(18911)
- 2008(18279)
- 2007(16160)
- 2006(14431)
- 2005(12685)
- 学科
- 济(104491)
- 经济(104383)
- 管理(60406)
- 业(55489)
- 企(45230)
- 企业(45230)
- 方法(42375)
- 数学(36604)
- 数学方法(36210)
- 学(25541)
- 中国(23858)
- 农(23808)
- 地方(23037)
- 业经(20569)
- 财(20029)
- 农业(16478)
- 理论(15726)
- 和(15207)
- 制(14982)
- 贸(14801)
- 贸易(14791)
- 环境(14480)
- 地方经济(14363)
- 易(14224)
- 融(12792)
- 金融(12790)
- 银(12535)
- 银行(12486)
- 技术(12425)
- 务(12195)
- 机构
- 大学(322230)
- 学院(317411)
- 济(131508)
- 经济(128794)
- 管理(124766)
- 研究(111162)
- 理学(108261)
- 理学院(106978)
- 管理学(105053)
- 管理学院(104486)
- 中国(80514)
- 科学(70221)
- 京(68519)
- 财(57331)
- 所(56938)
- 研究所(52289)
- 农(50989)
- 中心(48524)
- 业大(47384)
- 财经(46826)
- 江(45985)
- 范(43741)
- 北京(43366)
- 师范(43337)
- 经(42528)
- 经济学(40157)
- 院(39968)
- 农业(39925)
- 州(36910)
- 经济学院(35826)
- 基金
- 项目(217793)
- 科学(171438)
- 基金(159192)
- 研究(157019)
- 家(139466)
- 国家(138348)
- 科学基金(118158)
- 社会(99201)
- 社会科(93867)
- 社会科学(93841)
- 基金项目(84948)
- 省(83484)
- 自然(77672)
- 自然科(75845)
- 自然科学(75828)
- 自然科学基金(74459)
- 教育(71479)
- 划(71123)
- 资助(65605)
- 编号(63196)
- 成果(51712)
- 重点(48938)
- 部(47964)
- 发(46515)
- 创(44266)
- 课题(43294)
- 科研(41686)
- 创新(41332)
- 教育部(40968)
- 国家社会(40681)
- 期刊
- 济(148070)
- 经济(148070)
- 研究(96055)
- 中国(56863)
- 学报(52512)
- 科学(49029)
- 农(45753)
- 管理(45690)
- 财(41074)
- 大学(39056)
- 学学(36824)
- 教育(32650)
- 农业(31797)
- 技术(26461)
- 融(24209)
- 金融(24209)
- 经济研究(23878)
- 财经(23327)
- 业经(21785)
- 经(19930)
- 问题(18838)
- 图书(17105)
- 技术经济(16585)
- 业(15810)
- 理论(15721)
- 资源(14875)
- 科技(14789)
- 版(14486)
- 现代(14308)
- 实践(14133)
共检索到464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严维石
本文在分析劳动合同的可执行性与自我执行性、劳动合同条款须具备可检验性(明确期与工资)和劳动强度与劳动范围模糊化等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行为经济学损失规避等理论来阐释劳动合同中这些特征,劳动合同可执行性与自我执行性是双方损失规避的基础要求、劳动合同条款可检验性是实现损失规避的基本条件、劳动强度与劳动范围的模糊性也是雇佣双方损失规避的必要制度安排、雇佣双方退出权不对称性合同制度安排是雇佣双方实现损失规避不可或缺的保障等。
关键词:
可执行性 损失规避 隐藏信息 隐藏行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光荣 李建标
劳动合同法强化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管理,用比较制度实验方法研究外生的制度变量与劳资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匹配,设置三种劳动力市场,用以检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准解雇和可以解雇等不同制度安排对劳资双方的影响。主要发现:(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定实施与劳资双方的行为匹配受制于偏好的二重性,匹配结果介于"赢"与"输"之间,并不是争论者强调的非此即彼情形;(2)若没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限制,企业对合同类型的偏好是无差异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导致企业偏好长期合同;(3)企业提供的工资基本稳定,高于自利模型的预测水平,且工资水平越高,员工的努力程度也越高,这验证了效率工资理论;(4)自利偏好的员工的机会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柯凯鈇
现行《劳动合同法》自2006年立法征求意见、审议通过和2008年生效实施,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也是政、商、学各界争议不断的10年。争议的实质是劳动与资本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形式是立法选择的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关系问题。其实,引起争议的关键根源在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其背后的理论渊源是经济学范式问题。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争议 经济学范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柯凯鈇
现行《劳动合同法》自2006年立法征求意见、审议通过和2008年生效实施,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也是政、商、学各界争议不断的10年。争议的实质是劳动与资本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形式是立法选择的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关系问题。其实,引起争议的关键根源在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其背后的理论渊源是经济学范式问题。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争议 经济学范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宝强
《劳动合同法》是一种共享品,弥补了《劳动法》的制度漏洞,它以优化配置资源和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符合李特尔"三重标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分配合作收益的统一。该法促使就业情况反映真实的经济绩效,为守法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环境,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制度规范。一部分人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规避和抵制,不少都是利益作怪。实施中要注意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建立信誉档案,发挥工会作用。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产业升级 既得利益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尚庆琛 覃正
面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作者试图突破现有法理学研究的局限性,以违约金的补偿性质为前提,通过违约金计算模型的建立,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对劳动者的违约金承担和劳动合同期限等问题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和探讨,以从经济理论上证明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取消劳动者违约金和限制劳动合同期等规定的一般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培训费用分摊等法律问题和改善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办法等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劳动合同 提前解除 违约金 合同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上海市劳动保障局课题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熊新发 陈玉杰
《劳动合同法》从起草之初到最后实施,一直在激烈的争论中前行。本应最中立的学术界,似乎争论更为激烈。现在,当这场堪称"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争论尘埃落定的时候,学术界应该冷静思考争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文章将《劳动合同法》纳入更广泛的劳动科学的视野,通过分析,得出劳动科学的研究应该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伦理性、中立性等五大特征。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劳动科学研究 五大特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志强 洪夏璇
近年来在劳动经济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引入了心理与行为视角和实验方法,逐渐形成了行为劳动经济学分支。行为劳动经济理论对主流劳动经济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为其提供了更为现实和坚实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激励的心理学基础、行为劳动供给理论、行为工资理论、非自愿失业等行为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董志强 洪夏璇
对比主流的新古典劳动经济学,行为劳动经济学主要引入心理和行为视角来研究劳动力市场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其决策模式的影响。它起源于行为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研究的结合;在偏好假设上承认个体具有对等、公平等社会性偏好;在动机上承认个体不仅受物质利益驱动,也受心理和情感等非物质因素驱动;认为员工努力水平不仅受绝对工资率影响,也受相对工资率及其他非工资率因素影响;坚持劳动力是异质的个体;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行为和演化范式的理论建模以及受控实验研究。这不仅在理论假设及方法论方面对新古典理论进行了极大的修正和扩展,也在劳动合约、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等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新的理论成就。这些理论成就对于制定劳动经济政策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卢现祥 罗小芳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认识的差异主要有是否应该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还是引导劳动关系的稳定化和长期化等三个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根源在于,一是法学家更多地是从公平角度分析问题,而经济学家则更多地是从效率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法学家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立法的立场,而经济学家可能会关注这个法律的后果;三是我国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话的机会比较少。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争议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律与经济如何适应。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这是建立一个法治化国家的重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闫威 陈长怀 韩美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特别是劳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呈稳步增加的态势。较之于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并能可靠地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实验本身具有的可重复性也使研究结论更易于验证。目前学术界仍存在着一些反对实验研究方法的意见,如实验被试的选择偏差,被试所获得的支付水平的高低,观测的数目以及内、外部有效性等。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 实验研究方法 应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孙杰 黄金芳
经济理论表明长期雇佣是维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条件。在长期雇佣条件下雇佣双方通常会理性地选择对双方都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报酬后置的支付模式,但考虑到这种支付模式是双方的隐性协议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双方力量悬殊的现实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人单位单方面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而《劳动合同法》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出台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尤其是资深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长期雇佣 劳动合同法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杰 巴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