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58)
2023(17817)
2022(15289)
2021(14153)
2020(11807)
2019(26879)
2018(26579)
2017(51040)
2016(27741)
2015(30780)
2014(30323)
2013(29788)
2012(26934)
2011(24099)
2010(23726)
2009(21553)
2008(20685)
2007(18111)
2006(15746)
2005(13089)
作者
(79886)
(66849)
(66120)
(62967)
(41855)
(32140)
(29841)
(26423)
(25206)
(23252)
(22497)
(22465)
(20853)
(20667)
(20488)
(20272)
(20214)
(19720)
(19094)
(18849)
(16708)
(16279)
(16035)
(15411)
(15060)
(14739)
(14717)
(14548)
(13431)
(13353)
学科
(110976)
经济(110856)
(79539)
管理(74253)
(57345)
企业(57345)
(51868)
方法(51465)
数学(45670)
数学方法(45100)
农业(34317)
业经(28921)
中国(27934)
(26560)
(22919)
地方(21664)
(19940)
贸易(19935)
(19432)
(19207)
技术(17578)
环境(16544)
(16343)
财务(16272)
财务管理(16242)
理论(16009)
企业财务(15384)
(15211)
(15195)
(15028)
机构
学院(386500)
大学(384419)
管理(154122)
(153156)
经济(150102)
理学(135851)
理学院(134410)
管理学(131802)
管理学院(131130)
研究(126253)
中国(93292)
(84411)
科学(81932)
(79605)
业大(68182)
农业(65504)
(64978)
(62933)
中心(59282)
研究所(58161)
(54314)
财经(53688)
(49382)
(49176)
北京(48734)
师范(48587)
经济学(45662)
(45258)
(43784)
农业大学(42324)
基金
项目(279684)
科学(219036)
基金(203763)
研究(198961)
(179878)
国家(178362)
科学基金(152788)
社会(126245)
社会科(119412)
社会科学(119379)
(110006)
基金项目(108808)
自然(101218)
自然科(98896)
自然科学(98866)
自然科学基金(97073)
(92141)
教育(90105)
资助(82934)
编号(80764)
成果(62826)
重点(62239)
(60786)
(59538)
(58101)
创新(54302)
科研(54259)
课题(53879)
国家社会(52399)
计划(51867)
期刊
(160558)
经济(160558)
研究(102512)
(83845)
学报(69312)
中国(68889)
科学(60956)
农业(57136)
大学(52624)
管理(50576)
学学(50336)
(47036)
教育(35295)
业经(32834)
技术(31804)
(30942)
金融(30942)
(26868)
财经(24703)
经济研究(24236)
问题(22481)
(21566)
(21092)
科技(20192)
业大(20167)
图书(18151)
技术经济(17924)
资源(17721)
理论(17385)
农业大学(16859)
共检索到537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雅丽  张锦华  吴方卫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带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受到的歧视正在发生改变。本文根据2002年和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就业歧视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到的就业歧视下降,"户籍制度"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市场调整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在发达地区受到就业歧视程度的下降速度大于欠发达地区,在中高收入行业的就业歧视上升,低收入行业就业歧视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建议放松制度约束,提升市场自身发展对劳动力的调节机制,以市场为主导,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城市就业的意愿,刺激劳动参与率的后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胡军辉  何英姿  
本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利用大规模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职业异质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质职业所造成的工资歧视超过14%,其中职业的稳定性、人力资本结构、性别歧视与工资歧视程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而职业的竞争性越强则越有助于强化这种歧视效应。同时,职业特征对个体特征工资歧视效应的结构性调整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王雅丽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中  
多年来 ,我国在城乡劳动力政策设计上人为地扩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价格歧视 ,致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歧视不但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而且使歧视与被歧视者同时蒙受了损失。城乡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价值含量相同 ,应一视同仁 ,不应对农村劳动力采取价格歧视 ,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让城乡劳动力在同一个市场上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易福金  顾熀乾  
为分析新农合异地就诊和报销的地域性歧视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跨城乡、跨区域流动的影响,本文利用7个劳务输出大省2007~2011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县内报销比例每提高10%,农村劳动力选择县内务工的概率增加1.9%。同时,县内报销比例的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的积极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新农合的实施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升、外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以及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使得这项医疗保障政策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苗苗  黄智君  阎晓博  冀昊  李敏  
苹果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渐转移,苹果的生产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基于陕西省调研数据,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变量,种植条件、地区等为控制变量,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苹果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苹果的平均生产效率为0.502,呈现出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低下,表明苹果生产技术有待提升;(2)劳动力转移对苹果生产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3)资本投入、机械化条件、灌溉条件及上一年苹果销售价格分别在5%、1%、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苹果生产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苹果收入占比、最大地块距家的距离、市场了解情况和地区变量分别在10%、1%、5%、1%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苹果生产效率有正向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技术培训,提供苹果生产的专项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生产苹果的技术水平;鼓励外出农民工和青壮年劳动力回乡,推动职业化苹果种植的发展;优化苹果生产地理环境、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促进苹果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顾天竹  
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分析了具有不同身高等外貌特征的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及其来源。分解结果显示,较高男性的高收入几乎全部可以用人力资本、社会交际及其他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劳动力市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非常小。较矮男性的低收入有60%可以用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有40%属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身高较高(矮)的女性的高(低)收入也主要源于劳动能力特征差异;对较矮女性来说,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具有相反的影响,即劳动力市场不但不歧视反而偏爱较矮的女性。因此,劳动力市场歧视并不是身高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章元  王昊  
本文基于一个城市劳动力样本首次将他们区分为本地工人、本地农民、外地工人和外地农民,并研究了对于外来工人和外来农民的地域歧视及户籍歧视,结果发现:首先,相对于本地工人而言,外地农民受到了56.5%的歧视,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个比例分解为26%的地域歧视与30.5%的户籍歧视;其次,如果直接利用劳动力的可支配月工资进行研究,而不考虑工作小时数、缴纳"三金"和个人所得税,则会在相当程度上低估对外来农民的歧视;第三,虽然外地农民受到了明显的地域歧视,但是外地工人却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域歧视。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并为制订降低歧视的政策提供了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常进雄  赵海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以及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并存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工资歧视程度、农村居民非农劳动供给弹性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的估计表明,如果农村户籍劳动力的工资能够增加到无歧视程度,农村户籍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将增加31.11%。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问题,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平,也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改革户籍制度、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歧视,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增加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供给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劳动供给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任晓聪  孔梅  
土地流转可以使土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流转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等等,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到城市。因此需要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纠纷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准确定位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蕊  母彦婷  李艳波  
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文章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对当前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关注点和相应的结论分别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兼具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特征;人口效应、汇款效应是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直接途径,并受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调控。未来研究需要多尺度和跨尺度的研究框架,关注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对这一过程的特殊响应,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毅  徐秀英  
基于浙江省龙游县5个行政村115户农户268块竹林地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竹林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470、0.560及0.842,竹林地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劳均非农就业时间、劳动力转移类型的复合性、竹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及户主年龄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竹林地总块数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出改善竹林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吉祥  
2006年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成人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村劳动力,年轻农村劳动力是中国非农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本文在对年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不显著。年轻农村劳动力对非农劳动表现出一种"不论性别、不论受教育水平、不论是否拥有非农工作经验"的"无条件参与"特征。已有研究所得出的"人力资本条件与非农劳动参与正相关"的结论对于年轻农村劳动力这一独特群体并不适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认为,是由于年轻农村劳动力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所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建军  孙君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总体上不是很快,但有加速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