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1)
- 2023(13814)
- 2022(11995)
- 2021(11117)
- 2020(9262)
- 2019(21389)
- 2018(21048)
- 2017(41661)
- 2016(22376)
- 2015(25256)
- 2014(25059)
- 2013(24948)
- 2012(22917)
- 2011(20624)
- 2010(20559)
- 2009(18728)
- 2008(18131)
- 2007(16110)
- 2006(14102)
- 2005(12143)
- 学科
- 济(96643)
- 经济(96538)
- 业(68161)
- 管理(60361)
- 农(48392)
- 企(45865)
- 企业(45865)
- 方法(44320)
- 数学(39512)
- 数学方法(39185)
- 农业(32292)
- 中国(25177)
- 业经(23737)
- 财(22143)
- 地方(20822)
- 学(18354)
- 贸(17066)
- 贸易(17057)
- 制(16646)
- 易(16540)
- 环境(14864)
- 技术(14689)
- 务(13246)
- 财务(13187)
- 财务管理(13161)
- 发(13154)
- 理论(13031)
- 融(12801)
- 金融(12799)
- 银(12794)
- 机构
- 学院(319967)
- 大学(318079)
- 济(133525)
- 经济(130922)
- 管理(130476)
- 理学(114724)
- 理学院(113581)
- 管理学(111814)
- 管理学院(111247)
- 研究(104739)
- 中国(78139)
- 农(67479)
- 京(65934)
- 科学(64472)
- 财(57437)
- 业大(53361)
- 农业(51747)
- 所(51632)
- 中心(48489)
- 财经(47193)
- 研究所(47172)
- 江(45334)
- 经(43333)
- 北京(41066)
- 范(41045)
- 师范(40734)
- 经济学(40021)
- 院(37412)
- 州(36708)
- 经济管理(36595)
- 基金
- 项目(225649)
- 科学(178421)
- 研究(166655)
- 基金(165365)
- 家(143309)
- 国家(142072)
- 科学基金(122872)
- 社会(106813)
- 社会科(100976)
- 社会科学(100952)
- 基金项目(88667)
- 省(87650)
- 自然(79049)
- 自然科(77155)
- 自然科学(77137)
- 自然科学基金(75758)
- 教育(74630)
- 划(72950)
- 编号(68482)
- 资助(67425)
- 成果(54070)
- 部(50610)
- 重点(49594)
- 发(48702)
- 创(46749)
- 课题(45440)
- 国家社会(44183)
- 创新(43517)
- 教育部(43347)
- 人文(42933)
- 期刊
- 济(143470)
- 经济(143470)
- 研究(90906)
- 农(68314)
- 中国(58858)
- 学报(50223)
- 科学(46967)
- 农业(46688)
- 管理(42154)
- 财(40045)
- 大学(39053)
- 学学(37208)
- 教育(31022)
- 融(28813)
- 金融(28813)
- 业经(28607)
- 技术(25651)
- 财经(22319)
- 业(22153)
- 经济研究(21105)
- 问题(20353)
- 经(18910)
- 版(15967)
- 技术经济(15472)
- 理论(15441)
- 科技(15430)
- 资源(15107)
- 世界(14892)
- 农业经济(14480)
- 现代(14457)
共检索到454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王术坤 刘敏 仇焕广
本文基于甘、藏、青、新及内蒙古五省份牧户调查数据,分析2007—2018年中国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揭示非农就业的减畜效应。结果表明,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逐渐提升,但其远低于中国农区的平均水平。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同时,男性非农就业的参与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降低了牧民养殖规模,并且主要减少了价格波动风险更小畜种的养殖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地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要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女性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比男性非农就业更突出。本研究能够为中国牧区劳动力就业、生态保护以及畜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养殖规模 牧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芸 赵燕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及其对农民择业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是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民间组织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选择,其影响途径主要依靠信息共享、声誉机制、关系型就业与风险分担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非农就业的效用水平,进而产生就业的分化。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定量研究证实了民间组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民间组织网络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大大提高。同时,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群体中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与获取能力的大幅提高,民间组织具有的这种影响会随之弱化甚至消失。
关键词:
民间组织 非农就业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姚毓春 袁礼 董直庆
本文构建了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引入要素相对流动系数表征要素错配水平,利用我国2004-2010年19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要素错配度及其对我国经济产出效率的影响。根据劳动力和资本相对流动系数可知,我国各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和资本错配,要素拥挤与稀缺现象并存,且资本错配程度较深。但近年来劳动力和资本错配的程度均有所改善,其中资本错配改善平均能使产出效率提高1.37%;而劳动力错配改善的提升作用为0.91%。这是因初始资本错配的程度较深,故改善空间较大,金融体系改革的边际贡献较高。要素配置效率行业分解的结果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更加偏向于技能型劳动力,故存在严重的劳动力...
关键词:
要素配置效率 产出效率 相对流动系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强 李飒
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迁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村减贫的重要手段。为分析中国劳动力城乡迁移对农村地区减贫的影响情况及作用机制,在从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城镇化、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三方面理论分析农业劳动力迁移减贫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我国30个省份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和中介效应对中国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迁移可显著降低贫困发生率,但存在区域差异;农业劳动力迁移减贫的路径是:增加农业生产率、提升城镇化水平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可从完善迁移政策、加强迁移人口的教育培训、发展农村经济、金融财政政策扶植等方面入手,发挥劳动力迁移的减贫效应,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琛 周振 孔祥智
本文基于1998—2013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利用撤县(市)设区政策这一外生政策在江苏省县级层面逐步推进的准自然实验特征,构建了撤县(市)设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并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降低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证实了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阻碍了被撤并县(市)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作用效果约为10.7%。撤县(市)设区政策阻碍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是政策实施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与外地就业的相对工资比率。实证估计结果表明,实施撤县(市)设区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被撤并县(市)工资相对水平,促进作用效果约为8.7%。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琛 周振 孔祥智
本文基于1998—2013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利用撤县(市)设区政策这一外生政策在江苏省县级层面逐步推进的准自然实验特征,构建了撤县(市)设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并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降低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证实了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阻碍了被撤并县(市)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作用效果约为10.7%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娜 焦莉莉 刘斐
选取2006—2021年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整合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整合可显著提升出口技术含量,但对不同行业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含量提升发挥了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只有在劳动力市场整合、技术市场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越过一定门槛值时,劳动力市场整合对出口技术含量的积极效应才能充分释放。研究结论对于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京津冀 劳动力市场整合 出口技术含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娜 焦莉莉 刘斐
选取2006—2021年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整合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整合可显著提升出口技术含量,但对不同行业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含量提升发挥了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只有在劳动力市场整合、技术市场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越过一定门槛值时,劳动力市场整合对出口技术含量的积极效应才能充分释放。研究结论对于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京津冀 劳动力市场整合 出口技术含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佳
本文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并利用中国1998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模型推导的结果,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且"替代效应"占主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确实存在负向影响,二氧化硫污染排放量上升1%,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0.028%,但是这种影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存在"门槛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在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则地缘因素占主导;在经济发达地区,"替代效应"占主导。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有效劳动力供给 局部均衡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修梅 易法敏
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2015—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匹配,运用OLS方法和Probit模型系统考察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机制检验表明,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主要源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深化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和社会资本拓展效应;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与个体异质性,与东部地区、未婚、老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相比,电子商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已婚、青壮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大;针对特定群体农村妇女的分析结果显示,电子商务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质量。以上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稳就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同龙 张俪娜 张林秀
本文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跟踪调查数据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就业调整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新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而不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平滑的就业转换来实现的。进一步,本文实证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量是影响就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呈稳健的U型和倒U型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市场 就业调整 就业转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俪娜 罗必良 胡新艳 张同龙
地权稳定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广东省雷州市祖宗地现象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调整频次低和地块持有期限长为特征的祖宗地,相较于普遍的家庭承包地,所引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更高,且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这意味着,祖宗地现象为稳定地权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典命题提供了新证据。基于此,在现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下,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对保持和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力 祖宗地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语 张卫国
伴随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生产任务分析框架,构建机器人技术与劳动力需求的静态均衡模型,采用2010—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减少了劳动力就业规模,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比重,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均有显著的负向替代效应、正向的生产率效应和新任务恢复效应(连锁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东部地区及民营企业,机器人应用减少劳动力就业规模和增加高技能劳动力比重的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增加了研发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就业规模下降但比重增加。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微观影响,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斌
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建立微观计量模型分析了劳动者在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同群效应的影响。首先,在充分考虑并控制了个人、家庭、社区和地区层面的特征以后,不论是利用2014年未考虑内生性的截面样本还是2012-2014年考虑了内生性的追踪调查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创业的同群效应的存在:劳动者居住社区较高的创业水平能显著提高劳动者创业的概率。其次,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创业同群效应对不同创业类型和不同年龄段的两种可能的异质性影响:一方面,在个人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而进行创业路径的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难度更低的自雇类型的创业;另一方面,社区创业的同群效应对"70后"和"80后"的个体存在明显的影响,而对"90后"个体的影响并不明显。最后,本文通过对社区邻里互助和创业机会认知的观察验证了创业同群效应的传导机制:社区邻里之间的互助程度越高,同群效应对创业概率的影响就越大;同群效应改变了雇主型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认知从而提高了其主动创业的概率;而自雇型创业多为被动创业,其同群效应更大程度上来源于模仿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创业 同群效应 雇主 自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