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01)
- 2023(15025)
- 2022(12584)
- 2021(11834)
- 2020(9877)
- 2019(22521)
- 2018(22212)
- 2017(42768)
- 2016(23030)
- 2015(25809)
- 2014(25406)
- 2013(24513)
- 2012(22404)
- 2011(19764)
- 2010(19655)
- 2009(17888)
- 2008(17153)
- 2007(15324)
- 2006(13542)
- 2005(11956)
- 学科
- 济(95929)
- 经济(95799)
- 业(69795)
- 管理(64067)
- 农(51387)
- 企(47444)
- 企业(47444)
- 方法(37699)
- 农业(34288)
- 数学(33841)
- 数学方法(33418)
- 业经(26099)
- 中国(25886)
- 财(24490)
- 地方(22146)
- 制(21903)
- 体(15651)
- 贸(15442)
- 贸易(15433)
- 学(15269)
- 易(15020)
- 技术(14507)
- 银(14383)
- 银行(14368)
- 务(14224)
- 财务(14180)
- 财务管理(14146)
- 环境(13942)
- 发(13927)
- 融(13814)
- 机构
- 学院(314144)
- 大学(307779)
- 济(132595)
- 经济(130004)
- 管理(122985)
- 理学(106776)
- 理学院(105719)
- 管理学(103879)
- 管理学院(103288)
- 研究(101902)
- 中国(78770)
- 农(64712)
- 京(62357)
- 财(60537)
- 科学(59685)
- 中心(50500)
- 业大(49708)
- 农业(49078)
- 所(48803)
- 江(48209)
- 财经(47951)
- 研究所(44007)
- 经(43803)
- 范(40942)
- 经济学(40602)
- 师范(40578)
- 北京(37674)
- 州(37672)
- 经济学院(36757)
- 院(36428)
- 基金
- 项目(218415)
- 科学(174132)
- 研究(165320)
- 基金(159288)
- 家(137137)
- 国家(135899)
- 科学基金(118471)
- 社会(107082)
- 社会科(101163)
- 社会科学(101141)
- 省(87752)
- 基金项目(84938)
- 教育(76235)
- 自然(74215)
- 自然科(72538)
- 自然科学(72517)
- 划(71460)
- 自然科学基金(71181)
- 编号(68706)
- 资助(63076)
- 成果(54779)
- 部(49199)
- 重点(48705)
- 发(47814)
- 课题(46335)
- 创(46007)
- 制(45795)
- 国家社会(44825)
- 创新(42968)
- 教育部(42706)
- 期刊
- 济(148081)
- 经济(148081)
- 研究(88695)
- 农(67667)
- 中国(66904)
- 财(46534)
- 农业(45893)
- 学报(45690)
- 科学(43296)
- 管理(41781)
- 大学(37282)
- 学学(35397)
- 教育(34564)
- 融(32302)
- 金融(32302)
- 业经(29736)
- 技术(28984)
- 财经(23539)
- 业(21409)
- 问题(20781)
- 经济研究(20697)
- 经(20265)
- 版(16640)
- 农村(16019)
- 村(16019)
- 世界(15469)
- 农业经济(15435)
- 资源(14715)
- 经济问题(14506)
- 理论(14330)
共检索到467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章 杨志红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但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难免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出发,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负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显著地降低了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概率,但离土型非农就业能够减缓这种抑制作用;(2)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减少政治参与两条逻辑阻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在后续乡村发展过程中须平衡好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就地就业创业、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建设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林 罗小锋 黄炎忠 余威震
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出发,基于农户行为的微观层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湖北省628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村域环境治理的参与度总体不高。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的概率越高,即劳动力外流抑制了农户参与村域环境治理。此外,从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村时间越长,则农户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越高,对农村环境改善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环境效益感知越强,且家庭劳动力对提升在村影响力的迫切性也越强,这进一步会促使农户积极参与村域环境治理。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环境治理 村域 在村时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蒙芝 罗仁福 张林秀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本文利用5个省份25个县100个样本村2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农村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影响的同时,实证分析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好的村庄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会更多地选择在本村、本乡以及本县实现非农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贺亮
采用对湖北省随州市和黄冈市30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有相当比例(41.5%)的农村劳动力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当前农村社会并非无人愿意种地,而是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及其家庭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境。(2)农户生计显著影响其劳动力的职业务农意愿。就生计模式而言,相比于纯非农户,兼业农户中的劳动力更可能选择职业务农;就资源禀赋而言,拥有可代替劳动力的农机具及家庭实际经营耕地面积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就生计状态而言,家庭货币支出压力越大,其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越强。此外,个体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政府农业补贴力度与个体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呈显著正相...
关键词:
农户生计 农村劳动力 职业农民 务农意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展进涛 陈超
本文利用2007年对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411个县的技术需求及渠道选择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和渠道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越小,并且选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技术渠道的可能性会随着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农机使用技术。此外,家庭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则越大,并偏好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但病虫害防治技术除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佳丽
决胜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分化问题凸显,扶贫政策的边际效率不断递减、边际成本不断上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经济决策行为,是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的主要政策倾向。然而,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对其减贫效应的发挥形成了巨大挑战。因此,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考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的现状,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立体化结构视角,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宏观战略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劳动力的本地非农就业等五项政策优化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鹭 王雨林 刘胜林 傅新红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鹭 王雨林 刘胜林 傅新红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明珠 王志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基于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1158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交互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评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的增收效应与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巩固拓展”“有效衔接”路径的实施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不同,其中,巩固拓展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两大战略整体实施效果,以及产业衔接、生态衔接正向显著促进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长,但仅“治理有效”和产业衔接有效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得出,“有效衔接”更有利于劳动力充足家庭和劳动力短缺村庄的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同时,教育文化衔接有利于劳动力短缺家庭及村庄的家庭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杨学成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魏雷
对甘肃10个样本村入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农户家庭普遍采取兼业化模式,二是个体劳动力有明显的专业化趋势。针对这一特征,建立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配置模型和个体专业化配置模型以理论解释,并通过计量实证考察了农户家庭与个体在劳动力配置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基于边际劳动价值、预期收入、风险和就业转移成本等因素的理性决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与教育投资,建立并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市场,降低农业生产和城市部门就业风险,是加快推进家庭专业化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农地调整是村庄地权界定的重要方式,却具有体现集体成员权公平和破坏经营权稳定的双重性。已有研究大多从其体现的经营权不稳定出发,认为农地调整会抑制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本文研究表明,农户的行为响应能够使农地调整的作用机制发生重要转变:一方面,农户改变农作物种植类型能够弱化经营权的不稳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另一方面,家庭收入结构的非农化则降低了农户对农地经营的依赖性,从而使得经营权不稳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作用趋弱。基于全国9省(区)270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农地调整会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其中,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强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正向激励,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普遍化则弱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约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瑛 朱美 张驰
实践证明,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黔、渝2个省市623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QR)分析模型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农增收减贫绩效。结果表明,无论是贫困县,还是非贫困县,农户入社行为决策都能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但是相较于非贫困县,贫困县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收入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大,使得合作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非贫困县农户的收入差距。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培育,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鼓励、支持并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这对于有效发挥合作社的促农增收减贫效应十分必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同龙 张俪娜 张林秀
本文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跟踪调查数据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就业调整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新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而不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平滑的就业转换来实现的。进一步,本文实证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量是影响就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呈稳健的U型和倒U型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市场 就业调整 就业转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学术 向其凤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而对农户创新的收入效应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基于西部10省(区)省际面板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创新行为及创新程度与其收入增长高度正相关。除此之外,对微观数据的分析还发现,农户不同的创新行为其收入效应不同,其中,非技术创新的收入效应明显好于农业技术创新。上述结论意味着,政府应该制定全面促进农户创新的激励政策,同时对技术之外的创新形式给予足够的关注。
关键词:
农户 创新 收入增长 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