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0)
2023(5408)
2022(4432)
2021(3837)
2020(3085)
2019(6961)
2018(6606)
2017(12425)
2016(6712)
2015(7159)
2014(6830)
2013(6817)
2012(6200)
2011(5444)
2010(5539)
2009(4976)
2008(4858)
2007(4144)
2006(3842)
2005(3312)
作者
(19510)
(16311)
(16246)
(15634)
(10356)
(7921)
(7321)
(6290)
(6278)
(5746)
(5712)
(5541)
(5277)
(5110)
(5075)
(5057)
(4764)
(4764)
(4700)
(4654)
(4079)
(3900)
(3894)
(3749)
(3639)
(3558)
(3455)
(3282)
(3255)
(3231)
学科
(30041)
经济(30013)
管理(16512)
(15523)
中国(12644)
方法(12222)
数学(11236)
数学方法(11117)
(10510)
企业(10510)
地方(8596)
(8043)
(6601)
城市(6517)
(6285)
农业(6026)
环境(5482)
(5431)
劳动(5414)
业经(5346)
(4865)
城市经济(4710)
(4368)
(3784)
银行(3778)
地方经济(3762)
(3716)
人口(3668)
(3629)
理论(3593)
机构
大学(95102)
学院(93466)
(39598)
经济(38524)
管理(35335)
研究(35280)
理学(30730)
理学院(30247)
管理学(29621)
管理学院(29454)
中国(25583)
科学(22486)
(20487)
(16993)
(16849)
中心(16562)
研究所(15778)
(14930)
(14200)
业大(14134)
(14122)
师范(14084)
财经(14049)
(13805)
经济学(13221)
(12969)
北京(12471)
师范大学(11982)
经济学院(11959)
农业(11678)
基金
项目(70930)
科学(58083)
基金(54669)
(48891)
国家(48591)
研究(47954)
科学基金(42516)
社会(33691)
社会科(32133)
社会科学(32123)
基金项目(30184)
自然(28260)
自然科(27659)
自然科学(27653)
自然科学基金(27147)
(26300)
(23408)
教育(21092)
资助(20466)
编号(16979)
重点(16465)
(15484)
(15443)
国家社会(15011)
(14149)
科研(13723)
创新(13446)
计划(13366)
教育部(13191)
人文(12774)
期刊
(40439)
经济(40439)
研究(28317)
中国(18348)
科学(15625)
学报(14738)
(12272)
(11513)
大学(11358)
管理(11257)
学学(10949)
农业(8198)
城市(7614)
资源(7317)
问题(7147)
财经(6854)
(6763)
技术(6517)
(6509)
金融(6509)
经济研究(6396)
教育(6012)
(5955)
业经(5609)
现代(4929)
地理(4714)
统计(4609)
科技(4521)
(4432)
(4389)
共检索到133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伟平  王振军  
文章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识别劳动力配置效率,利用ArcGIS分析工具、莫兰指数、Getis-Ord Gi*统计模型、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并结合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究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城市层级特征、空间收敛性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特征,但总体效率水平相比初期有较大改善。(2)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化呈现出三重特征,即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明显高于非城市群,东南沿海城市明显高于西北内陆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中高水平城市表现为先扩大后收缩的态势。(3)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即按城市规模等级、行政等级逐级递减。(4)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存在空间收敛性,即以不同的增长路径收敛至稳态水平,且政府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及环境规制等因素会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收敛。(5)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收敛速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衰减,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效应也随之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丽莉  
本文将空间均衡模型与地级市数据相结合,定量分析土地供给政策对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对建设用地指标的管控决定城市住房供给弹性。自2000年起,我国土地供给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大城市的建设用地规制更加严格,住房供给相对缺乏弹性。房价高涨阻碍人口向高生产率的东部大城市转移,加剧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错配,导致2010年经济总产出损失3%—4%。放松东部大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制,有利于改善劳动力配置效率。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文彬  王曦  
参照Tombe and Zhu(2019)并结合城市层面的数据可得性,文章先测度了2000-2015年期间272个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成本,然后将其引入Hsieh and M oretti(2019)的城市空间均衡模型,考察了流动成本的变化对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动态变化与流动成本紧密相关,表现为2000-2015年期间流动成本的整体水平先升后降,而劳动力配置效率则先降后升。第二,流动成本的存在降低了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改善的速度,表现为在不考虑和考虑流动成本的情形中,2000-2015年期间城市剩余工资离散程度分别下降28. 21%和9. 83%。第三,一线城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被低估,并且在考虑流动成本的情形中,其被低估的问题更加严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士远  朱丹丹  徐恺  
本文研究了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线城市规模的问题。沿用Hsieh&Moretti(2018)的思路,我们将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源分解为两部分:各城市加总TFP的增长与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改善。利用中国261个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在2001—2010年间,中国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带来了约2. 34%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其对劳动力配置优化的作用后,一线城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要高于其GDP直接影响总产出的名义贡献率。反事实测算的结果表明,一线城市的规模过小,其他各线城市的规模过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秋成  
本文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配置特征,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认为:(1)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参与率在全国6大区域中长期处于最低水平,与其国有和集体部门主导型的经济结构等因素有关;(2)与发达国家比较,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3)劳动力资源逆人口城市化向农村转移配置,与城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景气、私营经济不够发达以及农村非农产业迅速成长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农村非农部门转移配置有关,就业形式的灵活与多样化为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提供了更大空间,有利于其配置效率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文彬  王曦  
本文将政府土地管制融入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土地管制如何通过房价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而引发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经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272个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了改善,并带来每年约1.64%的劳均产出增长;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土地利用管制对房价的边际影响大于土地供给与用途配置管制。政策模拟表明,一线(四线)城市的土地管制强度放松(增强),有助于劳动力配置改善与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管制的经济效应最强,其次是土地用途配置管制,最后是土地供给管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媛媛  张竞  周亚虹  
本文使用2005—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各行业运行量的数据,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减少了地区外来劳动力的迁入率,这一负向影响主要来自低技能劳动者。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与其应用规模和劳动力的迁移成本有关;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看,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和户籍制度松绑的双重作用主要影响高技能外来劳动力的迁入。最后,在区域劳动力市场内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地区总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空气污染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基于2010—2016年(1)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影响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城市空气污染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进而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空气污染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分位数下,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异质性。本文为推动中国实现绿色转型、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能够为推动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新思路。文章从创新创业活动和市场分工视角,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城市层面数据,采用新的方法测算劳动力配置效率,实证分析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增加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推动作用显著;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2016年之后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推动作用更大;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推动作用更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动和提升市场分工水平渠道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空气污染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基于2010—2016年(1)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影响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城市空气污染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进而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空气污染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分位数下,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异质性。本文为推动中国实现绿色转型、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丛屹  俞伯阳  
选取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静态面板OLS和动态面板GMM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这一结果在区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南、北地区划分来看,则是北方地区更为显著。鉴此,我国应加快建设均等化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多样化数字设备科学应用,全方位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夏业良,卢元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变动对政治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系列范例从人口规模变动和人口结构变动两方面对政治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当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动时,必然向政治系统提出对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重新分配的要求,如果政治系统调整其功能,适时地处理人口变动所产生的新需求,就有可能增强其合法性,促进政治整合与社会稳定;否则,政治系统的权威性便受到影响,社会有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导致国家解体。
[期刊] 改革  [作者] 屈小博  程杰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带来的配置效率改善是促成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积极作用正在消失。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应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继续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使劳动供给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转变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屈小博  程杰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带来的配置效率改善是促成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积极作用正在消失。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应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继续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使劳动供给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转变需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靖华  倪何永乐  韩峰  
劳动力的高效配置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外生冲击,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劳动保护对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优化了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机制分析表明,尽管《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限制了企业用工灵活性,但有助于矫正企业工资负向扭曲、缩小工资水平与劳动边际产出价值之间的“剪刀差”,有利于减少企业超额雇员情况;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促使更多的劳动力流向劳动力配置不足的高生产率企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保护对企业劳动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劳动配置过度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文章拓展了《劳动合同法》经济效应的评估范畴,从劳动保护视角为优化企业要素配置、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