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1)
2023(7085)
2022(5760)
2021(5537)
2020(4659)
2019(11033)
2018(11032)
2017(22069)
2016(11912)
2015(13190)
2014(13190)
2013(12878)
2012(11479)
2011(10205)
2010(10347)
2009(9493)
2008(9404)
2007(8483)
2006(7169)
2005(6367)
作者
(33449)
(28063)
(27889)
(26835)
(17836)
(13544)
(12590)
(10829)
(10481)
(10175)
(9568)
(9529)
(9041)
(8907)
(8715)
(8569)
(8315)
(8210)
(8187)
(7898)
(6937)
(6920)
(6870)
(6436)
(6328)
(6249)
(6199)
(6084)
(5695)
(5574)
学科
(50646)
经济(50601)
(34377)
管理(33053)
(26839)
企业(26839)
方法(26770)
数学(24517)
数学方法(23974)
(13918)
(13879)
中国(13248)
地方(10199)
农业(10014)
(9815)
业经(9542)
理论(8417)
(8358)
(8095)
贸易(8091)
(8063)
财务(8025)
财务管理(8009)
(7849)
企业财务(7324)
技术(7283)
(6895)
银行(6881)
(6780)
金融(6777)
机构
学院(166673)
大学(166184)
(68330)
经济(66985)
管理(65142)
理学(57320)
理学院(56675)
管理学(55296)
管理学院(55000)
研究(53630)
中国(39557)
(34411)
科学(33685)
(30560)
(27254)
(27098)
业大(25136)
财经(25095)
研究所(24935)
中心(24661)
(23572)
(22860)
经济学(21873)
农业(21374)
北京(21282)
(21072)
师范(20833)
经济学院(19751)
(19401)
(19241)
基金
项目(116891)
科学(92728)
基金(86706)
研究(81842)
(76671)
国家(76122)
科学基金(65638)
社会(53071)
社会科(50435)
社会科学(50420)
基金项目(45232)
(44795)
自然(43810)
自然科(42909)
自然科学(42899)
自然科学基金(42132)
教育(38923)
(38414)
资助(37012)
编号(32102)
重点(26385)
(25966)
成果(25560)
(24277)
(24116)
科研(22655)
创新(22622)
国家社会(22598)
教育部(22463)
课题(22054)
期刊
(69008)
经济(69008)
研究(44528)
中国(31827)
学报(27173)
科学(25433)
(24602)
(24495)
管理(23817)
大学(20933)
学学(20015)
教育(16820)
农业(16633)
技术(15524)
(12920)
金融(12920)
财经(12736)
经济研究(11879)
(10941)
业经(10849)
统计(10438)
(9539)
(9145)
问题(8918)
决策(8510)
(8484)
技术经济(8478)
科技(7478)
资源(7456)
商业(7333)
共检索到233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皮亚彬  
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效率差异和劳动力迁移成本的两部门两地区模型,研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时,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的福利效应及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缩小地区效率差异以促进产业转移,或降低迁移成本以促进劳动力流动,都可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并提高经济总体产出;由于劳动力迁移成本异质性,低迁移成本劳动力偏好产业转移,而高迁移成本劳动力偏好劳动力转移政策,因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类政策不能相互替代;当工业化水平提升或地区效率差异扩大导致劳动力流动需求增加时,如果不进一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地区间收入差距会扩大,从而形成劳动力迁移与地区差距扩大同时发生的“谜题”。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动两类思路并不存在内在逻辑冲突,不应将二者对立,需要采取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相结合的措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连阁  钟搏  王学渊  
劳动力因技能水平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异质性劳动力的迁移与集聚会能够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基于NEG模型,本文采用我国2002至2011年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异质性劳动力集聚、人口迁移壁垒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各省市的高技能劳动力资源分布严重失衡,高技能劳动力与普通劳动力之比上升能显著提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普通劳动力面临的迁移壁垒是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许召元  李善同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会导致显著的收敛效果,但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有些国家的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地区差距,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迁移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对这一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迁移谜题")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拥挤效应,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间的劳动力迁移可能缩小、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这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说明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潘妍  
高铁开通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2008~2016年287个地级市层面数据,本文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了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高铁开通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一影响在地区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可以通过影响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表现为随着高铁通达度的提高,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逐渐增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华臣  卢华  
本文采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64个地级市数据,从地市内迁移、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三个维度检验了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地市内迁移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对迁入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但影响均不显著。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劳动力地市内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伟平  刘乃全  
现阶段劳动力迁移与地方政府公共品的提供密切联系。本文基于一般均衡理论框架,考察了异质性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的净影响机制。理论模型揭示了生产型和消费型公共支出影响劳动力迁移的不同机制:生产型公共支出的净效应取决于"生产率效应"与"拥挤效应""税负效应"的平衡,消费型公共支出的净效应取决于"消费性效应"与"税负效应"的平衡;两类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均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且净效应方向相反。进一步,本文运用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及非线性门槛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生产型公共支出、消费型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的净影响分别呈现出倒"U"型和"U"型的单一门槛效应,且门槛值分别为766和167(人/平方公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姚林如  李莉  
伴随着每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针对此现象,文章在探讨产业集聚机理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所带来的效应。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若考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摩擦时,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率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差距均可能会出现增大的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子成  
文章在Mendola(2008)和Wouterse(2010)的研究框架下,采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进一步估计了农民工流动的异质性即流动模式差异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生产和非农经营活动均具有负面影响,不过对非农经营活动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迁移异质性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差异较大。具体来说,常年在外会带来较强的劳动力流失效应,对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活动的负面冲击都要强于循环流动;跨省流动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要高于省内流动,不过,跨省流动对非农经营活动产生的负效应要小于省内流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召元  李善同  
本文利用一个30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根据中国实际劳动力流动规模,并考虑了汇款、外地与本地劳动力工资差异、人口流动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等多种因素,定量分析了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缩小地区间生活水平差距,但由于在一国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现象,因此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虽然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了输出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并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人均产出的差距。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冬水  
本文通过建立反映农地转让权作用机制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模型,分析了农地转让权不完全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模型的分析表明,不完全的农地转让权抑制了土地的资产属性和流动性,导致迁移劳动力无法将其在农村的土地财产转移到城市以用于承担城市的生活成本,因而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永久定居,只能选择出卖简单的劳动力在城市进行非永久迁移。这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迁移劳动力在城市的贫困,加剧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完全的农地转让权对劳动力迁移和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改善农地转让权有利于推动劳动力永久迁移并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都阳  朴之水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日益普遍 ,贫困地区也不例外。本文利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 ,对迁移收入转移及其对贫困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并具体分析了迁移收入转移的决定因素。本文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迁移行为与“利他性”假说相吻合 ,这表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可以视作一种积极的反贫困行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 ,本文也发现劳动力迁移的确成为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迁移人口与其他家庭成员处于不同的消费群体 ,他们的福利状况有可能被高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大国  耿强  简泽  卢任  
为什么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本文以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规模差异(集聚力)和劳动力成本差异(分散力)的理论模型,对忽视分散力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和生产率差距扩大的原因,但导致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分类集聚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差异,而非市场规模差异。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生产率企业首先向外迁移,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东部地区的高生产率企业也会向外迁移,生产率差距将开始缩小。随后,本文使用大规模微观企业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藕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管理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致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达到其理论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组织化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因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和现有制度的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而且对转移的劳动力个体而言,还可以节约转移成本,增加个人收益;对转移的劳动力群体而言,获得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政府支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