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4)
- 2023(3347)
- 2022(2935)
- 2021(2632)
- 2020(2179)
- 2019(5014)
- 2018(4736)
- 2017(9323)
- 2016(5229)
- 2015(5733)
- 2014(5554)
- 2013(5555)
- 2012(5052)
- 2011(4519)
- 2010(4457)
- 2009(4013)
- 2008(3909)
- 2007(3437)
- 2006(3130)
- 2005(2732)
- 学科
- 济(23257)
- 经济(23242)
- 业(14312)
- 方法(12203)
- 管理(11598)
- 数学(11468)
- 数学方法(11393)
- 农(8967)
- 企(7831)
- 企业(7831)
- 中国(6913)
- 农业(6746)
- 劳(5721)
- 劳动(5703)
- 业经(4759)
- 学(4154)
- 环境(3874)
- 人口(3811)
- 地方(3799)
- 贸(3750)
- 贸易(3750)
- 易(3647)
- 财(3222)
- 动力(3138)
- 技术(3095)
- 劳动力(2996)
- 发(2991)
- 农业劳动(2955)
- 划(2868)
- 动(2791)
- 机构
- 大学(76597)
- 学院(75810)
- 济(35955)
- 经济(35445)
- 管理(28997)
- 研究(27750)
- 理学(25676)
- 理学院(25382)
- 管理学(24946)
- 管理学院(24817)
- 中国(19376)
- 农(17299)
- 科学(17218)
- 京(15852)
- 业大(14463)
- 所(14337)
- 农业(13783)
- 研究所(13340)
- 财(12889)
- 经济学(12125)
- 中心(11940)
- 财经(11154)
- 江(11076)
- 经济学院(11068)
- 经(10339)
- 范(9687)
- 农业大学(9659)
- 院(9590)
- 师范(9554)
- 北京(9417)
- 基金
- 项目(55591)
- 科学(44598)
- 基金(42076)
- 研究(38316)
- 家(37895)
- 国家(37606)
- 科学基金(32003)
- 社会(26677)
- 社会科(25404)
- 社会科学(25398)
- 基金项目(22171)
- 省(21215)
- 自然(20475)
- 自然科(20052)
- 自然科学(20047)
- 自然科学基金(19732)
- 划(18178)
- 教育(17703)
- 资助(17205)
- 编号(14146)
- 部(12771)
- 重点(12762)
- 发(12422)
- 国家社会(12011)
- 创(11493)
- 教育部(10919)
- 创新(10837)
- 成果(10670)
- 科研(10643)
- 人文(10510)
共检索到105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巍 刘智超
针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省际显著分化趋势,文章通过引入劳动力迁徙因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与具有时变特征的面板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等计量模型,从劳动力迁徙导致的资本与劳动技术分化机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化机理方面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化特征和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时段、分区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进入人口红利关闭期的流出省份劳动要素呈现出供给减少的新现象导致资本要素边际产出递减加速、资本技术效率急剧下滑与劳动技术效率上涨趋缓。而劳动力供给缺口的不断补充延缓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避免了经济较高速度增长中资本替代劳动可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智超 孙巍
针对省际资本回报率显著分化问题,引入劳动力迁徙因素,在工业领域探索了劳动力迁徙度量方法,从劳动力流动机制、资本与劳动替代和资本回报率分化机理方面进行了分时段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资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诱因,流出省份劳动要素供给过剩向减少的转变,佐证了人口红利关闭的学术观点;同时由于"迁徙之谜"的存在,流入地区劳动供给持续增多。伴随着人口红利关闭,流出地区不得不通过持续的资本替代劳动解决劳动价格上涨问题,导致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加速和回报率下滑。劳动供给缺口补充使流入地区避免了资本替代劳动可能带来的资本回报率下滑。迁徙改变的劳动供给与异质性的替代特征最终导致了资本回报率省际分化的严重后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武可栋 阎世平 朱梦春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希望利用数字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然而,数字技术要充分释放其活力,推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与使用数字技术的劳动力资源良性互动。鉴于此,从理论上构建了数字技术与劳动力通过互补机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采用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及西藏)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进行计量模型的检验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技术与高技能劳动力存在互补效应,这种互补效应有利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技术与中、低技能劳动力尚未表现出促进生产率提升的互补效应;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与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效应还存在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提高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出台劳动力配置政策、合理配置数字技术相关资源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劳动力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孙一菡 谢建国 熊永莲
利用1988-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章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对TFP总体呈抑制作用,但当我们综合考虑学历和年龄两方面因素时,劳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并不必然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中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了TFP水平。同时,高等教育老年劳动力对TFP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本身,还与劳动者整体教育水平有关,整体教育水平越高,高等教育老年劳动力推动TFP进步的作用发挥得越明显。本文结果表明,要降低老龄化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存量不失一条可行之策。
关键词:
老龄化 受教育程度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孙一菡 谢建国 熊永莲
利用1988-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章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对TFP总体呈抑制作用,但当我们综合考虑学历和年龄两方面因素时,劳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并不必然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中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了TFP水平。同时,高等教育老年劳动力对TFP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本身,还与劳动者整体教育水平有关,整体教育水平越高,高等教育老年劳动力推动TFP进步的作用发挥得越明显。本文结果表明,要降低老龄化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老龄化 受教育程度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天山 袁功林 武可栋
文章考虑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技能结构互动现象,基于互补理论构建了劳动力技能结构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微观机制。同时,基于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等技能劳动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互补效应,能够显著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规模企业、年轻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技能劳动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互补效应更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斌磊 肖雅韵 徐君 袁菱苒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和作物,其负面影响更大。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2463个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刻画要素替代,特别是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本文探究不同坡度和不同作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耕地中坡耕地比例高的地区,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中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种植结构的趋粮化,考虑到经济作物相对高效,这会导致总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替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斌磊 肖雅韵 徐君 袁菱苒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和作物,其负面影响更大。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2463个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刻画要素替代,特别是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本文探究不同坡度和不同作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耕地中坡耕地比例高的地区,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中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种植结构的趋粮化,考虑到经济作物相对高效,这会导致总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替代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曲玥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劳动力成本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朝晖 宋琴 杨国永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程虹 王明明 李唐
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文章创新性地选择了管理效率这一微观视角,就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稳健地实证检验。通过回归发现,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管理效率基于当前的均值每提升10%,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1. 72%~2. 92%,管理效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就管理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展开了进一步验证,分析发现:管理效率可以通过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和开放性程度的提升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文章建议企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应配合对相应的机器设备和交流环境进行优化,以实现企业的高效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管理效率 影响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波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陪伴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根据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的转移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改进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分别对我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利用估算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蒋涛
本文分别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可变资本利用率模型和投资调整成本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进行BCA分解(Business CyCle ACCounting),并得到一个较为稳健的结果:在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各种冲击传播机制中,那些能够产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经济波动机制相对更加重要;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反映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包括政策冲击在内的各种经济冲击通过作用于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波动效果。这些发现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士梅 尹希文
本文从多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利用DEA模型测算了2003—201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其次,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东中西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进步,而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则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等要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全国范围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工业化则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彭代彦 吴翔
本文运用SFA方法考察了2003—2010年期间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结合曼奎斯特指数,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构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总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着技术非效率性,且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教育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女性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各省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着地区差异,且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