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63)
- 2023(9665)
- 2022(8694)
- 2021(8243)
- 2020(6914)
- 2019(16173)
- 2018(16326)
- 2017(31824)
- 2016(17455)
- 2015(19828)
- 2014(19847)
- 2013(19708)
- 2012(17903)
- 2011(16094)
- 2010(16016)
- 2009(14697)
- 2008(14241)
- 2007(12590)
- 2006(10964)
- 2005(9477)
- 学科
- 济(69180)
- 经济(69099)
- 管理(50606)
- 业(48784)
- 企(40522)
- 企业(40522)
- 方法(34323)
- 数学(29073)
- 数学方法(28625)
- 农(18387)
- 中国(18291)
- 学(17010)
- 财(16890)
- 业经(15256)
- 地方(13684)
- 理论(13666)
- 农业(12890)
- 和(12263)
- 贸(11572)
- 贸易(11566)
- 制(11490)
- 易(11202)
- 技术(11087)
- 教育(10942)
- 务(10667)
- 财务(10596)
- 财务管理(10575)
- 环境(10567)
- 企业财务(10017)
- 划(9685)
- 机构
- 大学(254694)
- 学院(250697)
- 管理(102282)
- 济(94785)
- 经济(92596)
- 理学(89064)
- 理学院(88082)
- 管理学(86443)
- 管理学院(85994)
- 研究(80104)
- 中国(57598)
- 京(54451)
- 科学(51639)
- 财(42988)
- 所(40209)
- 业大(37606)
- 农(37113)
- 研究所(36842)
- 中心(35428)
- 财经(35368)
- 江(35341)
- 范(34832)
- 师范(34580)
- 北京(34510)
- 经(32027)
- 州(29425)
- 农业(29034)
- 院(28933)
- 师范大学(28068)
- 经济学(27745)
- 基金
- 项目(173482)
- 科学(136083)
- 研究(127372)
- 基金(125641)
- 家(108755)
- 国家(107834)
- 科学基金(92918)
- 社会(78559)
- 社会科(74357)
- 社会科学(74335)
- 省(67253)
- 基金项目(67112)
- 自然(61305)
- 自然科(59863)
- 自然科学(59852)
- 自然科学基金(58741)
- 教育(58530)
- 划(56954)
- 编号(52681)
- 资助(52473)
- 成果(43330)
- 重点(38095)
- 部(38046)
- 发(35808)
- 课题(35775)
- 创(35371)
- 科研(33053)
- 创新(32888)
- 项目编号(32861)
- 教育部(32719)
- 期刊
- 济(102586)
- 经济(102586)
- 研究(74071)
- 中国(44535)
- 学报(41116)
- 科学(37401)
- 管理(36674)
- 农(33489)
- 财(31798)
- 大学(31011)
- 教育(29897)
- 学学(28912)
- 农业(23731)
- 技术(21827)
- 财经(17633)
- 融(16912)
- 金融(16912)
- 业经(16312)
- 图书(16177)
- 经济研究(15284)
- 经(14898)
- 问题(13602)
- 理论(13316)
- 技术经济(12612)
- 科技(12520)
- 实践(12461)
- 践(12461)
- 版(11708)
- 情报(11678)
- 现代(11559)
共检索到355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静霞
在以托达罗模型为核心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研究中 ,基于对劳动力转移动因及转移结果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研究方法—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和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前者以经济行为个体为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 ,得出经济均衡发展的结论 ;后者以社会结构为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 ,得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结论。本文最后的结论是 ,只有澄清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 ,才能对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秀芳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转变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引致的结构红利效应,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视角探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因。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确实存在。第一产业的结构红利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整体上为正,而第二、三产业由于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由盲目到规范有序的过程,结构红利呈现出由负变正的趋势。此外,由于结构红利在整个周期存在波动性,2013年为人口红利拐点的观点并未被证实。鉴于此,应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拓...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三次产业 结构红利 转折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建军 孙君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总体上不是很快,但有加速的趋势。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价格扭曲 价格趋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天琪,叶振东
一、两栖人口的出现 “两栖”原为生物学上的术语,这里我们提出的“两栖人口”,是指不变更户口,越过乡、镇界限,以劳务输出为目的的农村劳动者。通俗讲,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农村劳动者。它是流动人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劳动力流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特定表现。 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冲动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收益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永正 陈家泽
本文在区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Ⅰ型和Ⅱ型并且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A型和B型这两个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田野调查》课题对于成都市10个县(区、市)、34个乡镇、102个村、1020个农户抽样调查所取得数据,对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短期内技能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长期内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而区域自我吸收——这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的要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区域自我吸收 成都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蓉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瞿宁武
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管理瞿宁武打工仔、外来妹逐年增多,已引起人们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有人称赞这种农民流动促进生产发展与市场经济发育;也有人强调这种流动引起了诸多困难和不稳定。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怎样引导和管理这种流动,本文谈一些看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叶琪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又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双方互动效应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本文指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待遇的途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产业结构 互动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金麟
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加人力资本总量、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重要途径 ,并引用了大量数据对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特征 )和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云南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意义 特征 原因 途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纯英
论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李纯英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渠道。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而当前农村非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骆友生
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显现出来。随着城乡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太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不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挤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耕地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将持续下去,并将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将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策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政高
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劳动力的转移,而要突破这一难关,有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首先是建立一种体制,一种让人自己去谋生的体制,彻底打破就业由政府一包到底的传统体制;其次是要培养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政府在就业方面要作出诸多努力,但最突出的还是培养出一批人,这是一批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有了这些人,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再次是社会、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职工失业后,不是留在企业,而是由社会、政府管理起来,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是要想转移劳动力,就必须筹集转移资本。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体制 责任 成本 法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傅江景
一、我国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动因 1.国际间比较利益的巨大差异是驱动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最原始动因。 资源的最优配置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区位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位转移。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种也是从低价产业或地区流向高价产业或地区。从理论上讲,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出入境自由、无垄断),只要劳动力流向境外的劳动收益(设为G)同在国内的劳动收益(设为g)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大于由转移劳动力所引发的成本W(如交通费、手续费、安置费、收集信息等)即G>g+W时,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就会涓涓不息。只有在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转移才会达到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