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0)
- 2023(10644)
- 2022(9394)
- 2021(8864)
- 2020(7324)
- 2019(17118)
- 2018(17091)
- 2017(33778)
- 2016(18220)
- 2015(20197)
- 2014(20024)
- 2013(19972)
- 2012(18114)
- 2011(16185)
- 2010(15937)
- 2009(14280)
- 2008(13710)
- 2007(11904)
- 2006(10231)
- 2005(8756)
- 学科
- 济(73307)
- 经济(73232)
- 管理(51723)
- 业(50721)
- 企(41489)
- 企业(41489)
- 方法(36033)
- 数学(31475)
- 数学方法(31159)
- 农(19693)
- 中国(19319)
- 财(18403)
- 学(16115)
- 业经(16047)
- 地方(15061)
- 农业(13682)
- 贸(12673)
- 贸易(12668)
- 制(12504)
- 易(12287)
- 理论(11944)
- 和(11617)
- 务(11510)
- 技术(11476)
- 财务(11450)
- 财务管理(11434)
- 环境(11363)
- 企业财务(10892)
- 划(10062)
- 产业(9987)
- 机构
- 大学(257102)
- 学院(254533)
- 管理(105910)
- 济(101927)
- 经济(99818)
- 理学(93383)
- 理学院(92379)
- 管理学(90864)
- 管理学院(90412)
- 研究(82340)
- 中国(58486)
- 京(53943)
- 科学(52107)
- 财(44478)
- 所(40456)
- 业大(38877)
- 农(38877)
- 研究所(37364)
- 财经(37080)
- 中心(36533)
- 江(34634)
- 经(33889)
- 北京(33772)
- 范(33336)
- 师范(33021)
- 经济学(30910)
- 农业(30457)
- 院(30315)
- 州(28365)
- 经济学院(28104)
- 基金
- 项目(183565)
- 科学(145159)
- 基金(134637)
- 研究(133476)
- 家(117058)
- 国家(116107)
- 科学基金(100628)
- 社会(84473)
- 社会科(80147)
- 社会科学(80126)
- 基金项目(72639)
- 省(71078)
- 自然(66291)
- 自然科(64771)
- 自然科学(64758)
- 自然科学基金(63598)
- 教育(60829)
- 划(59781)
- 资助(55333)
- 编号(53976)
- 成果(42745)
- 部(40590)
- 重点(40527)
- 发(38537)
- 创(38024)
- 课题(36296)
- 创新(35427)
- 科研(35101)
- 教育部(35056)
- 国家社会(34543)
- 期刊
- 济(104866)
- 经济(104866)
- 研究(73032)
- 中国(43068)
- 学报(40731)
- 科学(37898)
- 管理(37236)
- 农(34588)
- 财(31638)
- 大学(30759)
- 学学(29028)
- 教育(25965)
- 农业(24568)
- 技术(21193)
- 财经(17575)
- 融(17573)
- 金融(17573)
- 业经(17431)
- 经济研究(17100)
- 经(14958)
- 问题(13901)
- 图书(13684)
- 理论(12982)
- 科技(12908)
- 技术经济(12432)
- 业(12020)
- 实践(11994)
- 践(11994)
- 现代(11530)
- 商业(11259)
共检索到350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秀芳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转变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引致的结构红利效应,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视角探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因。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确实存在。第一产业的结构红利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整体上为正,而第二、三产业由于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由盲目到规范有序的过程,结构红利呈现出由负变正的趋势。此外,由于结构红利在整个周期存在波动性,2013年为人口红利拐点的观点并未被证实。鉴于此,应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拓...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三次产业 结构红利 转折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蒋序怀 胡广
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减贫 人力资本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亚慧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导致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社会整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具体某个局部可能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尽量减少负面效应的影响是加快转移就业过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正面效应 负面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静霞
在以托达罗模型为核心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研究中 ,基于对劳动力转移动因及转移结果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研究方法—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和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前者以经济行为个体为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 ,得出经济均衡发展的结论 ;后者以社会结构为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 ,得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结论。本文最后的结论是 ,只有澄清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 ,才能对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代盛 盛伟
文章采用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二元视角考察了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变动规律。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城市化对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随时间的推移显现结构红利效应且呈增强态势,城市化加强了产业结构变迁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二者形成了促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协同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城市化有显著的扩散效应,能带动邻近地区劳动力市场效率提升,不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空间竞争效应。模拟市场边界范围扩大,劳动力市场效率呈"倒U形"非线性空间变动规律,改变了严格的"距离衰减"假设。就业红利的时间—空间效应表明,城市化、产业升级虽然在区域范围内难以产生显著的长期结构红利,但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来了劳动者就业水平的持续提升。消除地区间空间壁垒,规避经济过度聚集,拓展市场边界,将有效提升城市化及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结构红利,从而提升中国劳动力市场效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平 陈勇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
要素流动 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说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蕊 杨晓丹 王楠
本文运用随机成本前沿分析中投入需求函数,根据1990年~200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四川省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剩余情况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四川省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非常显著,从1990年的28.77%上升到2009年的65.9%,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计731万人。在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省内第二、三产业转移,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最近几年,省内制造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大幅吸纳逐渐取代了早期较大规模的劳动力省外流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宏观经济影响呈现较大波动,对政府合理引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建军 孙君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总体上不是很快,但有加速的趋势。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价格扭曲 价格趋同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 富余劳动力 资源配置 劳动生产率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艳华
在回顾劳动力转移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对101个村的调查与访谈,侧重讨论了劳动力转移对转出地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农业增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有效治理劳动力转移负面效应,应加大财政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加快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繁荣乡村经济;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缓解地域"空心化";加大农业技术与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外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强化城市流入地责任,确保随迁子女正常入学。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乡村有效治理 “三农”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效应 分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谭华清 黄昊 张辉 周羿
本文使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CHIP2008)数据,将最早外出时间在1984年到1992年之间的农民工定义为早期农民工,基于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我们分析了他们在城乡劳动力转移中的先驱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早期农民工越多的地区,当地的农民外出的概率也越高,即城乡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先驱效应。考虑到信息传播的质量,我们根据早期农民工的平均教育以及当地其他农民的平均教育进行分组回归,发现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先驱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先驱越多的地区,当地外出的农民工的行业集聚特征越
关键词:
信息不完全 先驱 城乡劳动力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