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4)
2023(14941)
2022(12342)
2021(11754)
2020(9894)
2019(23078)
2018(22859)
2017(44660)
2016(23956)
2015(27444)
2014(27507)
2013(27304)
2012(25099)
2011(22364)
2010(22437)
2009(20930)
2008(20596)
2007(18658)
2006(16145)
2005(14073)
作者
(68497)
(57860)
(57483)
(54797)
(36322)
(27955)
(26114)
(22702)
(21816)
(20457)
(19654)
(19431)
(18066)
(17966)
(17880)
(17773)
(17474)
(16898)
(16584)
(16510)
(14247)
(14207)
(14078)
(13324)
(13105)
(13034)
(12746)
(12664)
(11717)
(11573)
学科
(107856)
经济(107756)
(73603)
管理(65802)
方法(52620)
(51849)
企业(51849)
(51718)
数学(47782)
数学方法(47080)
农业(34323)
(28205)
业经(26567)
中国(26299)
地方(21148)
(19483)
(18563)
贸易(18556)
(18362)
(18059)
(15769)
财务(15706)
财务管理(15662)
理论(15157)
技术(14920)
企业财务(14844)
(14778)
银行(14746)
(14227)
(13957)
机构
学院(347363)
大学(342952)
(144624)
经济(141776)
管理(138789)
理学(121264)
理学院(120082)
管理学(117796)
管理学院(117176)
研究(108339)
中国(84443)
(71467)
(69813)
科学(66322)
(64475)
业大(55908)
农业(55027)
(53591)
中心(53244)
(51700)
财经(51689)
研究所(48601)
(47221)
经济学(44512)
(43553)
师范(43122)
北京(42966)
经济学院(40469)
(40441)
经济管理(39038)
基金
项目(236302)
科学(187305)
基金(173354)
研究(172030)
(150031)
国家(148767)
科学基金(129447)
社会(110479)
社会科(104568)
社会科学(104539)
(93139)
基金项目(91554)
自然(83957)
自然科(82069)
自然科学(82050)
自然科学基金(80596)
教育(79678)
(77179)
资助(71713)
编号(70841)
成果(55966)
(52746)
重点(52344)
(50452)
(48933)
课题(47330)
国家社会(45969)
创新(45710)
科研(45638)
教育部(45392)
期刊
(155655)
经济(155655)
研究(93192)
(72458)
中国(65848)
学报(52804)
(50016)
科学(49702)
农业(49257)
管理(46166)
大学(41548)
学学(39585)
(32502)
金融(32502)
技术(32167)
教育(31845)
业经(31678)
财经(25054)
(23975)
经济研究(23422)
问题(21726)
(21336)
统计(19889)
(18694)
技术经济(17913)
(17851)
决策(16386)
世界(15965)
理论(15772)
资源(15763)
共检索到498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史新杰  高叙文  方师乐  
本文基于中国"十县百村"的大样本调研数据,在Tobit模型框架下运用工具变量方法研究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于农户务农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远距离流动为主的异地转移模式之下,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显著减少农户的务农纯收入;而在以近距离流动为主的就地转移模式之下,农村劳动力外流会显著增加农户的农业收入。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异地转移模式产生的效应更大,因此就总体效应而言,农村劳动力外流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户的农业收入,这也揭示了目前农户"粮食增产却不增收"的困境。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认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良性互动有所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贺亮  
采用对湖北省随州市和黄冈市30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有相当比例(41.5%)的农村劳动力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当前农村社会并非无人愿意种地,而是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及其家庭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境。(2)农户生计显著影响其劳动力的职业务农意愿。就生计模式而言,相比于纯非农户,兼业农户中的劳动力更可能选择职业务农;就资源禀赋而言,拥有可代替劳动力的农机具及家庭实际经营耕地面积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就生计状态而言,家庭货币支出压力越大,其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越强。此外,个体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政府农业补贴力度与个体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呈显著正相...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砾群  陈海滨  陈亚妮  陈波  
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以及剩余劳动力可能的转移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农户车间化"生产模式,即在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下,由农村合作社或者社会企业参与,农户分散生产统一经营的生产模式。以陕西杨凌为例对农户车间化模式实施的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只要使农户获得816元/月的收入,农户参与度可达60%。自要能满足投资者对劳动力和利润的要求,投资者愿意参与该模式,政府应当在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展进涛  陈超  
本文利用2007年对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411个县的技术需求及渠道选择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和渠道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越小,并且选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技术渠道的可能性会随着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农机使用技术。此外,家庭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则越大,并偏好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但病虫害防治技术除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沛璐  冯淑怡  曲福田  
持续稳定推进农村农户家庭增收减贫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4省1248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OLS模型、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转入农地、转出农地、当地非农务工和外出非农务工对农户人均总收入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不同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的增收机制存在差异。同时,转入农地、当地非农务工和外出非农务工有助于缩小农户之间收入差距,而转出农地不具有缩小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现阶段,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对改善农户家庭收入、全面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有效巩固农村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文梅  乔金笛  高雪萍  彭泰中  
为进一步探索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户脱贫的途径有效性,基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贫困户的789户调查数据,构建以家庭收入为中介变量、"劳动力转移-中介传导-贫困退出"为传导机制的中介效应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减贫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通过增加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对促进贫困户退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户摆脱贫困;但对于通过非农就业反哺农业经营,以此来提高农业收入,从而达到贫困户的脱贫效果不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制定和完善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的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推动反贫困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洪炜杰  陈小知  胡新艳  
现有关于劳动力转移能否促进农地流转的研究形成了两种分歧的观点。本文从理论层面论证指出存在观点分歧的原因在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农户劳动力转移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促进农地流转,由此对应出现"人动、地不动"与"人动、地动"两种结果;进而运用Probit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iV-Probit,2SLS)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计量结果支持理论假说。由此认为,农户劳动力的规模转移是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农户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支持条件,需要寻找辅助和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农外"政策工具。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葛轶凡  
本文利用江苏、四川、陕西、吉林及河北五省随机抽样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维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越深,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率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越大,则农户收入越高。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优化当地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要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率;要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冯继红  
本文采用河南省农村住户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选择与农户家庭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显著影响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有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家庭比没有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306.23元。同时,该研究结果也验证了:户主受教育水平与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家庭劳动力数量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万冰  龙开义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学功  吴国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采用变率偏差度和贡献率两个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弱,弱作用将延缓中原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娄伟  
随着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的逐步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而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把大量的普通农民培养成各类人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