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38)
- 2023(2213)
- 2022(1822)
- 2021(1765)
- 2020(1484)
- 2019(3377)
- 2018(3497)
- 2017(6611)
- 2016(3786)
- 2015(4121)
- 2014(3762)
- 2013(3668)
- 2012(3410)
- 2011(3012)
- 2010(2912)
- 2009(2535)
- 2008(2387)
- 2007(2192)
- 2006(1938)
- 2005(1734)
- 学科
- 济(13039)
- 经济(13029)
- 业(9455)
- 管理(8708)
- 方法(5953)
- 中国(5623)
- 企(5504)
- 企业(5504)
- 数学(5422)
- 数学方法(5375)
- 农(5284)
- 劳(5137)
- 劳动(5120)
- 农业(4351)
- 财(4203)
- 环境(3174)
- 人口(3102)
- 学(3039)
- 地方(2868)
- 动力(2783)
- 劳动力(2655)
- 动(2565)
- 业经(2503)
- 农业劳动(2488)
- 农业人口(2432)
- 制(2397)
- 贸(2340)
- 贸易(2338)
- 易(2291)
- 划(2217)
- 机构
- 大学(48331)
- 学院(47461)
- 济(20505)
- 经济(20169)
- 研究(18273)
- 管理(16950)
- 理学(14776)
- 理学院(14608)
- 管理学(14331)
- 管理学院(14243)
- 中国(12902)
- 科学(11904)
- 农(11171)
- 京(10225)
- 所(9872)
- 研究所(9139)
- 财(9065)
- 农业(8933)
- 业大(8897)
- 中心(8108)
- 江(7339)
- 经济学(7190)
- 财经(7180)
- 省(6899)
- 经(6660)
- 院(6570)
- 经济学院(6513)
- 北京(6113)
- 农业大学(5894)
- 科学院(5854)
- 基金
- 项目(35486)
- 科学(27570)
- 基金(26382)
- 家(24443)
- 国家(24283)
- 研究(23738)
- 科学基金(19984)
- 社会(15871)
- 社会科(15104)
- 社会科学(15100)
- 基金项目(14065)
- 省(13578)
- 自然(13183)
- 自然科(12886)
- 自然科学(12878)
- 自然科学基金(12627)
- 划(11747)
- 资助(10584)
- 教育(10469)
- 编号(8863)
- 重点(8155)
- 发(7854)
- 部(7833)
- 计划(7283)
- 国家社会(7242)
- 创(7195)
- 科研(7128)
- 成果(7120)
- 创新(6873)
- 教育部(6545)
共检索到72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常亮 李赟 朱俊峰
为研究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当前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为例,基于2004—2013年中国31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考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转移促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更多的化肥,加重了中国化肥施用的面源污染;并且由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增加速度高于劳动力转移速度,未来劳动力转移会继续放大化肥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对化肥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除应用污染防治技术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政府的农业治污减排政策应适应农业劳动力日益稀缺的现实,以确保政策"落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舰 亚伯拉罕·艾宾斯坦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陈志钢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村劳动力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农业部门化肥使用量急剧增加: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文章使用一个涵盖全国27个省和直辖市318个村,跨期15年(19872002年)的村级层面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何影响化肥使用量。通过利用沿海城市和相关省份在不同时间点建立经济特区这一外生事件作为工具变量,文章发现短期外出务工导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这表明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民使用化肥来代替需要较多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舰 亚伯拉罕·艾宾斯坦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陈志钢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村劳动力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农业部门化肥使用量急剧增加: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文章使用一个涵盖全国27个省和直辖市318个村,跨期15年(1987~2002年)的村级层面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何影响化肥使用量。通过利用沿海城市和相关省份在不同时间点建立经济特区这一外生事件作为工具变量,文章发现短期外出务工导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这表明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民使用化肥来代替需要较多劳力的有机肥。研究进一步发现,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越高,下一年使用量会更高。这说明化肥的有效性在下降,土地肥力在下降,农民为保证产量不得不逐年使用更多的化肥。文章最后发现化肥的过度使用与我国河流湖泊的有机物污染相关。这表明工业化不仅直接造成水污染,而且通过影响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化肥的使用,间接导致水体污染。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栾江 李婷婷 马凯
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部门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以当前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为例,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证明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随着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得不使用较多的化肥来弥补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转移导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大幅增加,从而加重了化肥面源污染;同时,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户家庭收入得到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非粮化",这将增加整体施肥水平,从而间接加重化肥面源污染。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如果积极推动农户土地流转、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则有助于从整体上缓和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造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华东 施国庆
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村家庭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重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面源污染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侯孟阳 邓元杰 姚顺波
基于198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并考虑到地区间的农业生产空间交流与依赖,本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采用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GS3SLS)法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生态效率间的双向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区域空间交互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空间联立方程的运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变量间内生性问题,也能考虑到内生变量的潜在空间相关性。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农业生态效率的下降,由于时间滞后效应的存在,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化肥施用强度;农业生态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投入分别存在显著的负向、正向交互影响,而化肥施用强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投入分别存在显著的正向、负向交互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投入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交互影响;此外,空间交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兴楚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很突出湖北京山县目前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4.2亩按目前劳力负担耕地的水平,每个劳动力可负担8~10亩,以此计算,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在8万人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晓春
本文就劳动力转移与工业污染问题,在哈里斯—托塔罗模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建立一个兼顾现行的农村/城市分离的户籍制度,并能够揭示劳动力转移与工业污染的内在相关性的模型,并用此模型对各种可能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为制订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哈里斯—托塔罗模式 工业污染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栾江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栾江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之间存在要素替代关系。因此,只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化肥过量施用和农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问题。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栾江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邢振江 穆兵 王小艳
本文以山西省浑源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县政府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问题 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志刚 王笑田 崔钊达 孙子烨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其中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技术转化率较高的一项技术。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0—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对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率的提高确实可以显著降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且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存在滞后性。经替换因变量、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2)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存在差异,仅在粮食主产区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具备减污效果;3)从作用机制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含有氮磷元素的化肥施用强度,优化化肥投入结构,从而减少化肥面源污染。据此,建议为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技术落地,更充分的发挥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环境效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太平 张锋 胡浩
基于1990-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本文首先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进行验证,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的驱动因素进行理论与定量探析,以期为协调农业环境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库兹涅茨曲线的低值超越找寻政策着力点。结果表明,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的关系。在影响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的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和环境需求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农业环境的污染程度;农民非农就业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环境管理体制、蔬菜和瓜果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是中国化肥...
关键词:
化肥 面源污染 EKC 驱动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政通 顾海英
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诸如土壤板结、酸化、水污染等系列环境问题,如何控制化肥用量过快增长成为中国当前平衡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重要考量。1 9 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1984年的流转权能赋权、1995年的资产权能赋权和2013年的资本权能赋权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劳动力流动和化肥施用量具有不同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总数对化肥施用量具有稳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流转权能赋权和资产权能赋权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导致赋权后的农民减少化肥用量;农地资本权能赋权则对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具有抑制作用,导致赋权后的农民会增加化肥施用量。总的来说,农地权能体系越完善,农民就越倾向于减少化肥施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