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00)
- 2023(11372)
- 2022(9450)
- 2021(8836)
- 2020(6953)
- 2019(15658)
- 2018(15318)
- 2017(29194)
- 2016(16101)
- 2015(17755)
- 2014(17805)
- 2013(17929)
- 2012(17181)
- 2011(15676)
- 2010(16017)
- 2009(14915)
- 2008(14817)
- 2007(13750)
- 2006(12575)
- 2005(11825)
- 学科
- 济(74693)
- 经济(74610)
- 业(50521)
- 农(50122)
- 管理(37002)
- 农业(33598)
- 企(26827)
- 企业(26827)
- 中国(25860)
- 地方(22996)
- 业经(21815)
- 方法(20343)
- 数学(17398)
- 数学方法(17166)
- 制(16514)
- 财(15338)
- 发(15298)
- 银(14305)
- 银行(14284)
- 学(14089)
- 行(13871)
- 融(13365)
- 金融(13363)
- 贸(12861)
- 贸易(12848)
- 农业经济(12736)
- 易(12417)
- 发展(12290)
- 展(12261)
- 技术(11255)
- 机构
- 学院(234452)
- 大学(228260)
- 济(100174)
- 经济(98014)
- 研究(88759)
- 管理(84560)
- 理学(71174)
- 中国(70379)
- 理学院(70322)
- 管理学(69149)
- 管理学院(68720)
- 农(60798)
- 科学(53216)
- 京(49413)
- 所(46660)
- 农业(46104)
- 财(45466)
- 研究所(41527)
- 中心(41272)
- 业大(40428)
- 江(38629)
- 财经(34254)
- 范(33185)
- 师范(32888)
- 省(31659)
- 北京(31612)
- 州(31030)
- 经(30990)
- 院(30751)
- 经济学(29421)
- 基金
- 项目(147545)
- 科学(115962)
- 研究(111562)
- 基金(104867)
- 家(91603)
- 国家(90650)
- 科学基金(76226)
- 社会(71811)
- 社会科(67597)
- 社会科学(67581)
- 省(60064)
- 基金项目(55107)
- 划(49144)
- 教育(48818)
- 编号(46528)
- 自然(46162)
- 自然科(45036)
- 自然科学(45026)
- 自然科学基金(44188)
- 资助(41726)
- 成果(38617)
- 发(38511)
- 农(33731)
- 重点(33187)
- 课题(32686)
- 部(32416)
- 发展(31318)
- 展(30805)
- 创(30415)
- 性(30362)
- 期刊
- 济(129029)
- 经济(129029)
- 研究(74225)
- 农(66418)
- 中国(59271)
- 农业(44816)
- 学报(38204)
- 科学(36347)
- 财(32706)
- 融(30789)
- 金融(30789)
- 大学(29871)
- 管理(29305)
- 学学(28368)
- 教育(27236)
- 业经(27210)
- 业(20866)
- 技术(19423)
- 问题(18173)
- 经济研究(17899)
- 财经(16883)
- 农业经济(15520)
- 农村(15466)
- 村(15466)
- 经(14553)
- 版(14012)
- 世界(13991)
- 经济问题(12880)
- 资源(11881)
- 技术经济(11524)
共检索到384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车 鸣
我国农村已发展到劳动力转移对其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农村和农业,重点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劳务输出。通过观念更新、信息服务、智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意义 途径 条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的进程已没有后推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全喜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环境复杂化、主体年轻化、媒介信息化、理念生态化等特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反贫困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促进农村反贫困内核转变、农村反贫困目标的升级、农村反贫困时效的延伸、农村反贫困方式的完善、农村反贫困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它使农村反贫困遭遇精英主体的流失、产业基础的薄弱、资金投入的短缺、公共管理基础的弱化、留守人员问题突出等难题。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下,农村反贫困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力"、"市场的牵引力"、"农民的主体力"、"社会的参与力"四力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兴楚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很突出湖北京山县目前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4.2亩按目前劳力负担耕地的水平,每个劳动力可负担8~10亩,以此计算,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在8万人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寒晶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要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废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转换角色 ,有步骤地开放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安排。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任碧云 孟维福
本文采用2006—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传导机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包容性金融发展不仅能够直接降低农村贫困水平,而且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间接降低农村贫困水平。(2)从包容性金融发展具体维度来看,金融渗透度、金融可获得性、金融使用效用性和金融承担度的提升能够降低农村贫困水平,且金融渗透度对农村贫困水平的影响最大,金融使用效用性、金融可获得性和金融承担度对农村贫困水平的影响依次减弱。(3)从区域角度来看,无论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都能够显著降低农村贫困水平,且在东部地区存在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介变量的不完全中介效应,但在中西部地区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本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传导机制的研究为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董立民 王立峰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 ,中国上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文章从工业化的途径、知识经济与技术进步等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深层原因 ,并且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原因 对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可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锦国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一些重点工程相继动工及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需要征用大量土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趋势,构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 有效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阳俊雄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约1.7亿),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萍华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史亮
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是通过何路径来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进而提出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健全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加大农村公共品的财政投入等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玲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截面数据实证探究我国工业化水平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的关系,经过数据的筛选和严格的诊断检验,并且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密度和工业化水平成正向相关的关系,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高,反之,工业化水平越低,"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度越低。从实证的角度支持了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造成我国‘离土不离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的猜想和假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红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迫切且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贫穷的"三农"问题。为什么我国的"三农"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它措施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海平
农民分工分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趋势。文章以浙江为例,揭示浙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变化促进了农民的分工分业,保证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出在现阶段推进农民分工分业要以新型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拉动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以新型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以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