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08)
- 2023(3475)
- 2022(2952)
- 2021(2806)
- 2020(2257)
- 2019(5474)
- 2018(5501)
- 2017(9654)
- 2016(4915)
- 2015(5625)
- 2014(5372)
- 2013(5606)
- 2012(5151)
- 2011(4573)
- 2010(4836)
- 2009(4163)
- 2008(4175)
- 2007(3638)
- 2006(3331)
- 2005(3073)
- 学科
- 业(17439)
- 济(15795)
- 经济(15776)
- 管理(14270)
- 企(9398)
- 企业(9398)
- 中国(8506)
- 农(7014)
- 服务(6407)
- 工作(6395)
- 方法(5986)
- 劳(5298)
- 劳动(5281)
- 农业(5210)
- 制(5164)
- 数学(4987)
- 数学方法(4948)
- 服务业(4924)
- 贸(4473)
- 业经(4466)
- 贸易(4462)
- 易(4370)
- 财(3913)
- 读者(3709)
- 度(3583)
- 制度(3582)
- 地方(3463)
- 银(3404)
- 银行(3404)
- 行(3324)
- 机构
- 大学(66537)
- 学院(65069)
- 管理(27186)
- 济(27172)
- 经济(26409)
- 理学(22889)
- 理学院(22655)
- 管理学(22347)
- 管理学院(22203)
- 研究(20895)
- 中国(17095)
- 京(14347)
- 财(12935)
- 科学(11401)
- 江(10831)
- 中心(10394)
- 所(9947)
- 财经(9716)
- 范(9377)
- 师范(9307)
- 北京(9217)
- 经(8869)
- 州(8856)
- 研究所(8744)
- 农(8450)
- 经济学(8213)
- 图书(8044)
- 业大(7784)
- 书馆(7782)
- 图书馆(7782)
- 基金
- 项目(43240)
- 研究(34594)
- 科学(34320)
- 基金(30954)
- 家(26376)
- 国家(26105)
- 社会(23117)
- 科学基金(22679)
- 社会科(21652)
- 社会科学(21644)
- 基金项目(16232)
- 省(16169)
- 教育(15542)
- 编号(15441)
- 划(13614)
- 成果(13559)
- 自然(12864)
- 自然科(12601)
- 自然科学(12596)
- 自然科学基金(12404)
- 资助(12080)
- 项目编号(10010)
- 课题(9756)
- 国家社会(9601)
- 发(9432)
- 部(9421)
- 重点(9344)
- 创(8817)
- 制(8776)
- 人文(8559)
共检索到111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维政 曹志强 菲力普·赖特
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因而劳动力绝对过剩将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从企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角度而言,通过广泛采用工作分享制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性就业,不仅是解决国企冗员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今后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劳动力 绝对过剩 工作分享 社区服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汤静波
相对过剩,人们一般往往从产品总量角度去认识。其实,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某一种生产要素的过度供给,实际上也是相对过剩的一种表现。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一种要素无限增多并不能促进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无限扩张,反而会导致该种要素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而我国正是处于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严重过剩的状态。这种过剩,不仅造成了经济运行质量的下降,而且对于总量的过剩具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力过剩 相对过剩经济 劳动力政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兴茂 王博
劳动力产权的演进应该包括四个阶段,即资本雇佣劳动阶段、劳资两利阶段、劳动雇佣资本阶段和"自由人联合体"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不是单向地孤立地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阶段为主导形态,各个阶段之间呈螺旋的、互相交织式地向前发展。从历史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现阶段劳动关系的常态应该是合作与分享。
关键词:
劳动力产权 合作与分享 产权分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大明
农村劳动力的过量流失导致农地"抛荒"现象严重、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文化传承难以为继、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队伍缺失等不良后果。应采取措施,建立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摈弃"鄙农"意识是基础,改革户籍制度是前提,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点,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卫军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赵世奎 张彦通
毕业生工作搜寻的目标,在于预期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制度约束、个人偏好、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的存在,岗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并不是预期收益的唯一决定因素,在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就业并非一定是毕业生的最佳选择。因此,过度教育的程度,不仅决定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也与劳动力市场岗位效用分布的特征密切相关。
关键词:
岗位效用 过度教育 工作搜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福垣
人们对劳动力短缺与过剩的判断,都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的需求而言的。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实际上既不可能真正短缺,也不可能真正过剩,许多人没事做,必然是许多事没人做,有多少劳动者失业,就有多少资本失业。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不足的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永恒的矛盾。生产不足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推动着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永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郭冠清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晓 张鹏翥 万鹏
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在线劳动力市场开始繁荣发展,为进一步拉动就业、改善民生、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路径,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对当前共享经济业态下的在线劳动力市场现状进行了分类剖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劳动力市场 众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何炜
公共服务提供是政府引导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以中国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样本,研究流入地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提供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存在以受教育水平为标志的群体分化。流入地较高的公共服务支出能够显著提高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流入的概率,但对低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就业身份与劳动力"用脚投票"存在较大关联,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获得流入地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是中国"用脚投票"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本文结论表明在运用公共服务提供引导劳动力流动时,要重视异质性劳动力的需求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提高政策效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惠斌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涉及劳动价值与价值分享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一、把价值看作劳动,这一点很重要当谈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劳动创造价值,有的人甚至总是再加上一句话,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样就把马克思的劳动价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记文 郑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日益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市民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本文从自由流动、人力资本提升和市民化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实践。研究认为,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将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返乡农民工进退两难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挑战,本文建议坚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华平
文章针对企业劳动力数量的选择与控制,建立了劳动力数量选择的数量模型进行分析。劳动力数量的选择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内部系数即各部门权重;根据历年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外部系数,建立劳动力数量选择模型。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控制,主要是根据企业近期发展目标选择控制点,将所得劳动力数量和控制点进行比较,从而对劳动力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在综合分析企业劳动力选择与控制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缺点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