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23)
2023(5875)
2022(4549)
2021(3870)
2020(3164)
2019(7098)
2018(6851)
2017(13608)
2016(7192)
2015(7854)
2014(7863)
2013(7958)
2012(7855)
2011(7324)
2010(7575)
2009(7152)
2008(6653)
2007(6108)
2006(5855)
2005(5489)
作者
(22095)
(18749)
(18585)
(18058)
(11800)
(8834)
(8369)
(7220)
(7056)
(6750)
(6639)
(6128)
(6104)
(6096)
(5964)
(5758)
(5532)
(5446)
(5293)
(4978)
(4897)
(4607)
(4532)
(4409)
(4244)
(4239)
(3980)
(3717)
(3690)
(3663)
学科
(59475)
经济(59448)
管理(18636)
(16852)
地方(16700)
方法(16147)
数学(14568)
数学方法(14516)
中国(13087)
地方经济(12680)
(12006)
企业(12006)
(10623)
业经(10341)
(10048)
产业(8726)
(7588)
农业(7587)
(7571)
环境(7063)
经济学(6835)
(6698)
(6318)
金融(6318)
结构(6292)
(5998)
(5622)
银行(5604)
总论(5596)
(5574)
机构
学院(114199)
大学(113573)
(63219)
经济(62288)
研究(46867)
管理(39312)
中国(34777)
理学(33386)
理学院(32917)
管理学(32443)
管理学院(32210)
科学(26327)
(25456)
(24315)
(23904)
经济学(22025)
研究所(22012)
财经(20348)
经济学院(19501)
中心(19068)
(18424)
(17479)
(16820)
(16474)
北京(15454)
科学院(14945)
财经大学(14918)
(14619)
师范(14485)
业大(13937)
基金
项目(71349)
科学(57026)
基金(53169)
研究(51074)
(46524)
国家(46196)
科学基金(39375)
社会(36064)
社会科(34310)
社会科学(34302)
基金项目(27440)
(26601)
自然(23558)
自然科(22986)
自然科学(22981)
自然科学基金(22576)
(22321)
资助(21987)
教育(21941)
编号(18446)
(17742)
重点(16839)
国家社会(15973)
(15888)
(15128)
经济(15003)
发展(14957)
(14789)
成果(14593)
(13969)
期刊
(78622)
经济(78622)
研究(39633)
中国(22902)
(18838)
管理(16775)
科学(16426)
学报(16324)
(14892)
经济研究(14393)
大学(12482)
学学(12183)
财经(11755)
(11067)
金融(11067)
(10483)
问题(9970)
业经(9917)
技术(9910)
农业(9703)
技术经济(7908)
世界(7099)
(7066)
统计(6847)
经济问题(6479)
资源(6397)
国际(6227)
经济管理(6033)
商业(5897)
教育(5896)
共检索到183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人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其规模的大小、结构的调整无不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铁梅  范晓非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③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本文在说明劳动力产权的内涵及一般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产权的特征,然后从实践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实现劳动力产权的原因,最后指出在我国实现劳动力产权的要求。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蕾  彭韶兵  艾新宇  
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及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现状作详细的分析,进而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价格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都阳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的短缺和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这意味着新古典机制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对近年来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表明,不仅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劳动力再配置在TFP的构成中也逐渐减少。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率的要求更加紧迫。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海宾  
劳动力价格水平不仅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情况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选取了2004-2014年劳动力价格、居民价格指数(CPI)、GDP、生产价格指数(PPI)等相关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VAR模型、脉冲函数等手段进行论证。结果反映: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升会直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基于此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价格与我国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世勇  张克听  
一、引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产业的演进,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经历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第一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第二三产业寻求优化配置,表现为一种时间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诚  
与刘易斯模型预测的“拐点”不同,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伴随着高达60%比例农村人口的普通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现象,文章称之为“准刘易斯拐点”。尽管有多方面因素促成这一现象,但中国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力量促使这一冲击现象尽快结束。文章认为,面对伴随“民工荒”而出现的中国“拐点”问题,中国政府政策需要做出一系列调整,以建立良性循环和互信互利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劳资关系。经过政府、企业与新生代劳工之间的调适和努力,中国经济很可能会较好地渡过“民工荒”冲击阶段,回到正常的二元经济转型轨道。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任志成  
本文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 I)促进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揭示了FD I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忠民  
本文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模型。用模型解释劳动者在城乡间的迁移行为,也将解释各省的城乡收入差别是如何影响各省的失业率。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关注的常常是那些有着当地户口的居民。而在本文里,模型不仅深入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劳动力市场,还分析了农村外来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而且文章不仅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的理论化,模型化的分析,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检验。文中的实证研究关注了年龄为16—25岁的年轻劳动者。因为这些年轻的劳动者通常刚刚离开学校,所以关于他们失业的统计数据不会因为没有考虑到大量的下岗工人而存在巨大的偏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我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快,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结构转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但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应站在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从两个途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史桂芬  黎涵  
本文首先在内生人口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口迁移变量,将劳动力结构内生化,探讨人口迁移是如何通过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其次,在上述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5年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迁移通过改变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在数量上,改善了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量上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在质量上,重塑了中国各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使得各地区劳动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于刃刚  
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研究和探讨实行不同经济体制国家劳动力产业布局结构演进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是不无裨益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晓芳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