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0)
2023(13316)
2022(11322)
2021(10191)
2020(8763)
2019(20096)
2018(19498)
2017(38392)
2016(20681)
2015(23314)
2014(23186)
2013(23589)
2012(22436)
2011(20524)
2010(20830)
2009(19579)
2008(19234)
2007(17820)
2006(16141)
2005(14537)
作者
(62032)
(52646)
(52387)
(49986)
(33186)
(25402)
(23693)
(20487)
(19767)
(18722)
(18189)
(17505)
(16559)
(16520)
(16506)
(16221)
(15708)
(15282)
(15200)
(14968)
(13213)
(13020)
(12871)
(12116)
(12023)
(11855)
(11455)
(11404)
(10747)
(10552)
学科
(113766)
经济(113658)
(61879)
管理(53034)
(50044)
方法(44552)
数学(40331)
数学方法(40053)
(38485)
企业(38485)
农业(33732)
中国(26414)
地方(25479)
(24764)
业经(24202)
(20013)
(18691)
(17003)
贸易(16996)
(16417)
收入(14789)
(14584)
银行(14544)
(14478)
(14475)
金融(14475)
地方经济(14293)
(13912)
环境(13894)
(13474)
机构
学院(312535)
大学(310725)
(144671)
经济(142080)
管理(117437)
研究(109685)
理学(101347)
理学院(100245)
管理学(98753)
管理学院(98173)
中国(84184)
(70947)
科学(65057)
(63629)
(62896)
(56571)
农业(54795)
业大(51058)
研究所(51003)
中心(50953)
财经(49975)
(48576)
经济学(46346)
(45472)
经济学院(41826)
(39759)
北京(39546)
师范(39395)
(37405)
(37020)
基金
项目(203210)
科学(160285)
基金(149109)
研究(148469)
(129609)
国家(128462)
科学基金(109613)
社会(98313)
社会科(92914)
社会科学(92885)
(79519)
基金项目(78703)
自然(67815)
教育(66847)
自然科(66252)
自然科学(66229)
(65537)
自然科学基金(65093)
资助(60629)
编号(59630)
成果(48681)
(46188)
(45717)
重点(45521)
国家社会(41805)
(41496)
课题(40501)
教育部(39509)
创新(38910)
科研(38571)
期刊
(168417)
经济(168417)
研究(93651)
(72077)
中国(62333)
学报(50684)
农业(48306)
(47340)
科学(46023)
大学(38943)
管理(38896)
学学(37318)
(33334)
金融(33334)
业经(29845)
经济研究(26402)
财经(26078)
技术(25540)
教育(25426)
(23637)
问题(23252)
(22505)
世界(18042)
技术经济(17672)
(16642)
统计(16532)
经济问题(15887)
农村(15765)
(15765)
(15756)
共检索到475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柳玉芝  
在农村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只是作为被开发的对象和客体,而人力资源不仅是开发的对象和客体,而且是开发的动力和主体.劳动力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劳动量的投入上,另一方面与潜在于人身上的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即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农村实行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力,劳动者的素质潜能逐步转化成实际生产效率,经营能力的高低和劳动质量的优劣也明显反映到家庭收入水平上.随着农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显著增大.就贫困地区来说,在1986年到1989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大约有6%的农户从年人均收入低于200元猛增到千元以上,35%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韩佳丽  王志章  王汉杰  
本文以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F指数及BP神经网络法测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流动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要明显优于非劳动力流动家庭;(2)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贫困,但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除了教育维度之外,对于其它非物质层面的贫困维度,作用尚不显著;(3)农村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呈现"U形"关系;(4)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缓解一般多维贫困户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毛学峰  刘晓昀  
中国正在加速推进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贫困人口福利状况备受关注。本文从要素市场的角度研究贸易自由化影响就业的内在机制,结合现有实证文献,考察贸易自由化可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贫困人口在劳动力市场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很难获益于贸易自由化。考虑到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贫困农户严重依赖农业收入(尤其是种植业收入)的事实,这就要求政府在未来扶贫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加直接的措施去帮助极有可能更加恶化的贫困农户。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赖俊明  徐保红  
基于浙江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对劳动力迁移的定量数据进行计量验证,探索了参与不同的务工方式对农户选择参与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参与外地务工虽然有利于家庭的资金积累,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流出地非农生产活动的参与和劳动力供给;本地务工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对参与林(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自营等生产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过多的劳动力迁移仍然会减少本地其他活动的收入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宝军  罗剑朝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其中,收入维度和教育维度的减贫效应最为突出,健康维度的减贫效应比较微弱,并且劳动力流动的多维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省份差异。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及自我发展能力、摆脱自然生存环境束缚,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的可选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段清海  赵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文梅  乔金笛  高雪萍  彭泰中  
为进一步探索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户脱贫的途径有效性,基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贫困户的789户调查数据,构建以家庭收入为中介变量、"劳动力转移-中介传导-贫困退出"为传导机制的中介效应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减贫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通过增加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对促进贫困户退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户摆脱贫困;但对于通过非农就业反哺农业经营,以此来提高农业收入,从而达到贫困户的脱贫效果不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制定和完善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的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推动反贫困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舜娥  于小旺  
关于我国贫困县财政经济脱贫致富的若干构想杨舜娥,于小旺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仍有650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国务院公布的592个贫困县。贫困县如何脱贫致富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任务十分艰巨。本文...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若晨  李实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而分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影响,对回答好按期实现脱贫目标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贫困脆弱性方法能够对贫困人口脱贫与非贫困人口返贫共同进行描述,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只关注当期收入(消费)贫困问题的缺点;另一方面,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影响能够帮助扶贫工作更好地借助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扶贫的效率。为了控制劳动力禀赋差异导致的误判,研究中利用了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贫困线标准下(1美元、1.25美元和2美元),劳动力外出都能显著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该结论对于暂时性贫困人群、慢性贫困人群和全体样本都成立,具有稳健性。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村家庭持久脱贫,充分利用农村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党和政府应该将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扶贫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为外出务工劳动力提供适宜的社会保障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繁荣。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文  姜太碧  
本文通过对四川农村144户样本农户就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和提升途径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就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于全国农业就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户户主文化素质高于全家劳动力文化素质;外出打工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在家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较高,但心理素质较差;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差异明显。普及义务教育和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九杰  曾雅婷  吴本健  
本文首先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了农户家庭生产经营决策模型,分析家庭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禀赋对农户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然后利用多元线性、非线性模型对武陵山地区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禀赋(数量和质量两个测量维度)与农户农业生产总值(农户生产经营决策的结果)呈现"瓦型"关系。具体而言,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农产品年总产值正相关;农户家庭劳动力质量与农户家庭农产品年总产值呈正"U"形关系。即农户劳动力资源禀赋低时,农户在其生产经营决策中偏向于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收入比重降低;当劳动力资源禀赋进一步提高,农户的农业经营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乐荣  
内生动力不足人群的脱贫是现阶段脱贫攻坚战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中共中央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扶贫扶志行动的原因所在。文章基于河南省某贫困县实地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影响贫困农户脱贫的动力及能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扶贫政策支持均质条件下,当控制个体及家庭特征等能力变量后,贫困户的主观动力因素会显著影响农户脱贫状态,有信心的贫困户其率先脱贫的可能性更大;但与非贫困户相比,基于教育、健康和家庭规模等人力资本变量则显著影响家庭是否陷入贫困。这意味着脱贫攻坚需要特别关注贫困农户的能力和动力因素,只有在提升贫困人口能力基础上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其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真脱贫"。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都阳  
本文利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估计了农户的农业生产函数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估算了家庭成员的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  的不完善 ,本文以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为基础对劳动供给函数进行了估计。本文的研  究结果表明 ,农户家庭决策与劳动供给决策是相互联系的 ,而且劳动供给具有家庭联合决  策的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三贵  李文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在最近几年明显减缓。 1 997年— 2 0 0 0年间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2 .5% ,比 1 994年— 1 997年间 1 9.6%的增长率下降了 1 7个百分点。然而 ,以收入贫困线为基础计算的贫困人口在最近几年却有大幅度的下降 ,年均减少 1 5.4% ,其下降速度甚至还高于 1 994年— 1 997年间 1 0 .8%的水平。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伏绍宏  
基于彝区237户贫困农民的调查数据,以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为考察指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轻外重"的收入增长态势、指标化的绩效约束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劳务推动脱贫的双重悖论:一方面,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促使其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却很难通过非农就业促进农业经营,进而推动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另一方面,转移造成贫困户建房滞缓、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加剧、老人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但其对改善农民的形象贫困、教育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积极效应。最后提出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完善脱贫考评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及多元筹资机制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