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82)
- 2023(6259)
- 2022(5010)
- 2021(4931)
- 2020(3845)
- 2019(8781)
- 2018(8598)
- 2017(16192)
- 2016(8824)
- 2015(9473)
- 2014(9167)
- 2013(9228)
- 2012(8574)
- 2011(7862)
- 2010(7828)
- 2009(7384)
- 2008(7077)
- 2007(6854)
- 2006(6337)
- 2005(5509)
- 学科
- 农(50529)
- 济(41926)
- 经济(41880)
- 农业(34515)
- 业(32959)
- 管理(16109)
- 业经(15572)
- 地方(12482)
- 农业经济(12382)
- 中国(11790)
- 方法(11299)
- 数学(10389)
- 数学方法(10286)
- 发(9955)
- 企(9831)
- 企业(9831)
- 村(9549)
- 农村(9530)
- 收入(9424)
- 劳(9278)
- 劳动(9261)
- 发展(8599)
- 展(8595)
- 制(8267)
- 分配(8126)
- 土地(7500)
- 建设(7084)
- 财(7051)
- 人口(6915)
- 策(6780)
- 机构
- 学院(126761)
- 大学(120464)
- 济(55438)
- 经济(54474)
- 管理(48216)
- 农(46320)
- 研究(44806)
- 理学(42590)
- 理学院(42114)
- 管理学(41248)
- 管理学院(41043)
- 中国(35713)
- 农业(34783)
- 科学(27534)
- 业大(27381)
- 京(24588)
- 所(22896)
- 中心(22114)
- 农业大学(21393)
- 财(21067)
- 研究所(20708)
- 江(19442)
- 范(17583)
- 师范(17455)
- 经济管理(16999)
- 省(16866)
- 业(16521)
- 财经(16480)
- 发(16133)
- 经济学(15918)
- 基金
- 项目(87771)
- 科学(69546)
- 研究(67042)
- 基金(63863)
- 家(55852)
- 国家(55211)
- 科学基金(46754)
- 社会(44563)
- 社会科(41545)
- 社会科学(41537)
- 省(35364)
- 基金项目(34393)
- 编号(28801)
- 农(28532)
- 划(28360)
- 教育(28274)
- 自然(28011)
- 自然科(27311)
- 自然科学(27307)
- 自然科学基金(26786)
- 资助(24015)
- 成果(22538)
- 发(21296)
- 部(19604)
- 重点(19210)
- 国家社会(18823)
- 课题(18581)
- 创(17869)
- 制(17789)
- 发展(17600)
共检索到191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史耀波 李国平
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过剩的劳动力等因素诱发的劳动力移民,是劳动力要素在区域与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劳动力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要素回报率,改进了贫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分工参与程度。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移民对农村地区反贫困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与以后存在显著差异,对90年代之后贫困发生率的持续下降作用明显。本文提出财政要配置更多的资源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和能够提高农民抵抗风险能力的机构,以此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总量的下降。
关键词:
劳动力移民 要素回报 反贫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婷婷 郭沛 栾江 陈建成
通过分析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居民非农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劳动者非农收入的收益率为2.8%~3.5%。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差距,这能够通过教育对非农收入的回报率,进一步固化西部农村地区劳动者的非农收入差距。分解法结果显示,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居民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4%~4.3%。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力度、改善教育质量,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在减少贫困的发生率、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劳动力 教育 非农收入差距 西部贫困农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大金 袁康来 吴峰
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前提。本文根据湖南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材料,系统分析了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难点,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劳动力转移 障碍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全喜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环境复杂化、主体年轻化、媒介信息化、理念生态化等特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反贫困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促进农村反贫困内核转变、农村反贫困目标的升级、农村反贫困时效的延伸、农村反贫困方式的完善、农村反贫困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它使农村反贫困遭遇精英主体的流失、产业基础的薄弱、资金投入的短缺、公共管理基础的弱化、留守人员问题突出等难题。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下,农村反贫困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力"、"市场的牵引力"、"农民的主体力"、"社会的参与力"四力合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飞 夏建军 韩振芳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以贫困地区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实现小康为目的,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为手段,通过"边干边学"提升就业能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佳丽
消除贫困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离土不离乡"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形式,是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选择,然而,其对贫困农户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离土"与"离乡"的双重视角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收入贫困及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收入贫困层面,"离乡"的减贫作用大于"离土";(2)在多维贫困层面,"离土"能够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而"离乡"则尚未起到显著作用;(3)进一步研究表明,自我雇佣活动对农户收入贫困的改善作用略低于受雇佣活动,但在农户多维贫困层面,自我雇佣活动则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减贫作用。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新时期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政策的针对性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贫困地区 离土 离乡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薛美霞 钟甫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总体的经济增长对贫困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可能大幅度降低贫困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更加恶化,而且这种可能的副作用会因地而异。本研究使用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作为测度贫困的三个指标,以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农业资源禀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为特征选取两个样本,探索并验证农村地区人均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贫困的三个指标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关系,并提出不同地区扶贫政策取向的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职业"的"一次分化"之后,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移民正发生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地位认同的"二次分化"。利用CGSS2013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农村劳动力移民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成为获得较高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声望、权力和收入)的关键机制,而社会资本则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回报。此外,在其主观地位认同的分化过程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移民主观地位认同的基本定位,而以"相对剥夺感"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客观地位认同偏移的具体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职业"的"一次分化"之后,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移民正发生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地位认同的"二次分化"。利用CGSS2013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农村劳动力移民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成为获得较高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声望、权力和收入)的关键机制,而社会资本则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回报。此外,在其主观地位认同的分化过程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移民主观地位认同的基本定位,而以"相对剥夺感"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客观地位认同偏移的具体方向。相对剥夺体验较强者更易出现地位认同的"向下偏移",相对剥夺体验较弱者更易出现地位认同的"向上偏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德文 张展新 程杰 侯慧丽
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就业冲击。尽管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基本都已外出,但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等问题。由于务工收入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将增加贫困地区农户的返贫风险和脱贫难度。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以及就业不稳定性增加等新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策思路来看,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而且可以为贫困地区减少贫困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吕珊珊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鄂西的调查数据,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评价总体水平较低,主要反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整体工作条件差、劳动关系不和谐、薪酬福利水平较低、职业发展不理想、个人薪酬福利满意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红霞
当前对农村劳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力转移方面,如:农村劳力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收入低、无保障等,而对农村人才回流方面研究较少。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劳力市场一方面存在转移难的问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但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家园的现象普遍,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劳力和致富带头人缺乏、留守儿童缺管等问题。文章将系统论述西部地区农村劳力转移与人才回流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基本对策。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劳力转移 人才回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仁福 张林秀 赵启然 刘承芳
笔者使用3省6县24乡镇共计720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仅有一半左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工作是在非农行业就业,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偏低。教育程度低、未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非农就业劳动力受到危机的负面冲击要大于教育程度高和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研究发现,贫困农村地区劳动力不仅非农就业参与率低,而且在危机期间非农就业受到的负面冲击也显著地比非贫困农村地区大。这对政府今后扶贫和在危机环境下如何瞄准脆弱人群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贫困农村 非农就业 金融危机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