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89)
- 2023(20610)
- 2022(17408)
- 2021(16051)
- 2020(13379)
- 2019(30600)
- 2018(30210)
- 2017(57873)
- 2016(31302)
- 2015(34918)
- 2014(34919)
- 2013(34302)
- 2012(31669)
- 2011(28685)
- 2010(28808)
- 2009(26302)
- 2008(25503)
- 2007(22489)
- 2006(19888)
- 2005(17653)
- 学科
- 济(139221)
- 经济(139077)
- 管理(86994)
- 业(83755)
- 企(67513)
- 企业(67513)
- 方法(56900)
- 数学(48960)
- 数学方法(48346)
- 中国(37717)
- 农(36071)
- 地方(31580)
- 财(30600)
- 业经(30343)
- 学(29912)
- 农业(24942)
- 贸(23362)
- 贸易(23348)
- 制(22910)
- 易(22559)
- 理论(22338)
- 环境(20331)
- 和(20285)
- 技术(20137)
- 银(19970)
- 银行(19899)
- 融(19686)
- 金融(19683)
- 行(19104)
- 务(18317)
- 机构
- 大学(448407)
- 学院(447605)
- 济(184311)
- 经济(180513)
- 管理(172419)
- 研究(155661)
- 理学(149043)
- 理学院(147324)
- 管理学(144559)
- 管理学院(143767)
- 中国(114830)
- 科学(97243)
- 京(96101)
- 财(81441)
- 所(79080)
- 农(77579)
- 研究所(72276)
- 中心(69619)
- 业大(69262)
- 江(65656)
- 财经(65416)
- 农业(60844)
- 北京(60811)
- 范(59829)
- 经(59528)
- 师范(59141)
- 院(56422)
- 经济学(56248)
- 州(52864)
- 经济学院(50356)
- 基金
- 项目(305292)
- 科学(238851)
- 基金(220193)
- 研究(219112)
- 家(194156)
- 国家(192536)
- 科学基金(164163)
- 社会(138499)
- 社会科(131233)
- 社会科学(131197)
- 省(119445)
- 基金项目(116364)
- 自然(107466)
- 自然科(104970)
- 自然科学(104941)
- 自然科学基金(103040)
- 划(101131)
- 教育(101067)
- 资助(90803)
- 编号(88334)
- 成果(70914)
- 重点(68947)
- 发(67864)
- 部(66401)
- 创(63294)
- 课题(61604)
- 创新(59112)
- 科研(58400)
- 国家社会(57180)
- 教育部(56750)
- 期刊
- 济(205698)
- 经济(205698)
- 研究(131873)
- 中国(88220)
- 学报(75318)
- 农(70464)
- 科学(67977)
- 管理(64653)
- 财(61203)
- 大学(56836)
- 学学(53787)
- 教育(50508)
- 农业(48372)
- 技术(40213)
- 融(38316)
- 金融(38316)
- 经济研究(33613)
- 业经(33234)
- 财经(32484)
- 经(28014)
- 问题(26399)
- 业(25071)
- 技术经济(22325)
- 科技(21772)
- 图书(21682)
- 版(21390)
- 商业(20464)
- 理论(19976)
- 统计(19657)
- 资源(19478)
共检索到662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刘军辉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业集聚 工业化进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亚宁
针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因素;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布与集聚情况;通过引入空间矩阵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正相关性;相对市场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份额、城镇化水平、贸易自由度及资本投入均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伟 李芬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文 安虎森
文章通过细分国内各税种、内生化税收和财政支出并纳入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构建了一个2×3×2的新经济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转移支付政策难以显著缩小区域差距,而税收政策则有明显的效果。此外,所得税对实际GDP的影响非中性,其中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机制与流转税相似。当区域间贸易开放度较高时,降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增加总税收和(或)整个经济系统的实际GDP。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苗 周申
本研究在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阐明了改革开放以后,在中西部经济向东部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因素对国内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并归纳出三条作用机制:经济开放通过促进区域经济集聚、提高实际工资和增加就业对国内劳动力流动产生作用。运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并使用中国1990~2005年面板数据对上述三条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论表明:经济开放对劳动力流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不太显著,对外贸易的作用大于FDI的作用效果;经济开放通过影响集聚程度、实际工资差距和就业差距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间接影响效果明显,且开放通过影响就业差距而对劳动流动产生的促进作用最大,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差距的机制次之,通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叶 吴浩波
从早期的评介与比较到后来的应用与吸收,国内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仍处在追赶与模仿阶段,能理论建模的虽不少,真正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却鲜有耳闻。经历了早期的“火爆”到“因其局限性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后,约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新经济地理学在反思、完善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依据思想、方法和技巧,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6个方向上:城市与城市体系、异质性、运输成本、标定、与地理学融合,以及公共政策。在这些方向中,城市与城市体系理论、异质性的深化、运输成本内生化、公共政策可以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基于"五普"和"六普"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从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机制出发,把住房价格作为城市集聚的分散力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由于"价格指数效应"的存在,地区市场潜能的差异是劳动力跨省流动的重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2)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边界相邻效应、地理距离等传统的劳动力流动因素逐渐减弱,而教育、第三产业市场规模的作用逐渐增强。(3)从分产业的市场规模看,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比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郑长德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规模报酬 劳动力空间流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军辉 张古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枭吟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模型 理论扩展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汤学兵
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其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标志着区位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近年来,新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深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在回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最后在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困难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演进 实证研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