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2)
2023(7581)
2022(6439)
2021(5930)
2020(4887)
2019(11384)
2018(11351)
2017(22923)
2016(12390)
2015(13828)
2014(13315)
2013(13499)
2012(12854)
2011(11613)
2010(11449)
2009(10734)
2008(10087)
2007(8899)
2006(8219)
2005(7342)
作者
(33697)
(28053)
(27815)
(26480)
(17594)
(13247)
(12725)
(10558)
(10532)
(9844)
(9344)
(9221)
(8758)
(8739)
(8613)
(8325)
(8182)
(8167)
(8083)
(8035)
(6852)
(6734)
(6580)
(6330)
(6274)
(6197)
(6033)
(5959)
(5463)
(5401)
学科
(54194)
经济(54134)
管理(31281)
(30568)
方法(22740)
数学(21056)
数学方法(20912)
中国(20596)
(20190)
企业(20190)
(16741)
地方(13380)
(11829)
农业(11363)
(10536)
业经(10506)
(9822)
贸易(9813)
(9514)
环境(8807)
(8791)
银行(8769)
(8435)
(7583)
金融(7580)
(7480)
城市(7434)
(7057)
技术(6923)
(6730)
机构
大学(173132)
学院(172778)
(77569)
经济(75934)
管理(65600)
研究(58390)
理学(56272)
理学院(55566)
管理学(54837)
管理学院(54495)
中国(45485)
(37277)
(36453)
科学(33258)
财经(29191)
(27843)
中心(26699)
(26511)
(25303)
(25276)
经济学(25270)
研究所(24959)
(23539)
北京(23479)
师范(23369)
业大(23314)
经济学院(23056)
财经大学(21688)
(21437)
(20457)
基金
项目(113112)
科学(90110)
研究(84957)
基金(82969)
(71160)
国家(70599)
科学基金(61037)
社会(56505)
社会科(53671)
社会科学(53658)
基金项目(44790)
(43330)
教育(38060)
自然(37496)
(36814)
自然科(36619)
自然科学(36610)
自然科学基金(35921)
编号(34480)
资助(33314)
成果(27136)
(25640)
(25634)
重点(24988)
国家社会(23919)
课题(23382)
(23125)
教育部(22304)
人文(22103)
创新(21814)
期刊
(84469)
经济(84469)
研究(56029)
中国(33103)
(25773)
管理(23276)
(22232)
科学(21605)
学报(21390)
(17084)
金融(17084)
大学(17037)
教育(15993)
学学(15919)
农业(15383)
技术(14408)
经济研究(14264)
财经(14259)
问题(14117)
业经(13914)
(12440)
(9662)
(9535)
现代(9016)
资源(8854)
理论(8824)
技术经济(8511)
(8405)
商业(8263)
城市(8247)
共检索到259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鹏飞   李心怡   刘新智  
劳动力资源是城市生产的核心投入要素,其集聚规模和水平对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2008—2020年107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DSGE模型、个体固定效应与门槛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考察了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大城市群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倒“L”型关系;不同城市群和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机理和显著水平不尽相同;另外,研究发现五大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城市群内随着劳动力集聚值的增加,其对劳动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强变弱。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劳动力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劳动力引进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鹏飞   李心怡   刘新智  
劳动力资源是城市生产的核心投入要素,其集聚规模和水平对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2008—2020年107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DSGE模型、个体固定效应与门槛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考察了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大城市群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倒“L”型关系;不同城市群和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机理和显著水平不尽相同;另外,研究发现五大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城市群内随着劳动力集聚值的增加,其对劳动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强变弱。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劳动力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劳动力引进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黎佩雨   刘新智  
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与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劳动力流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均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扩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门槛检验发现,五大城市群产业的空间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1.2289。对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贾娜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胜利  高向东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洪福  郝寿义  
运用超前系数和Lilien指数等方法,分别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次产业和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研究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缓慢变化趋势,第二产业仍是其主要方向,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仍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发现产业内效应是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间的效应弱于前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晓军  
运用中国123个大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未吸引劳动力流入,反而促使劳动力流出,这与现有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较小有关;从城市规模层面看,2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会促使劳动力流出,而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这说明规模越大的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越具有吸引力;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劳动力流出,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入,这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晓军  
运用中国123个大城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未吸引劳动力流入,反而促使劳动力流出,这与现有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较小有关;从城市规模层面看,2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会促使劳动力流出,而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这说明规模越大的城市对外来劳动力越具有吸引力;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劳动力流出,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入,这与东部地区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与户籍管制较高和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肇涵  
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选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解释了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爽,武晓萍  
本文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调查统计资料,以极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北京市为例,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群体特征、外部就业环境、城市的潜在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认识中国现时期这一重要人口现象作出了理论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