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0)
- 2023(5310)
- 2022(4376)
- 2021(3649)
- 2020(2931)
- 2019(6600)
- 2018(6299)
- 2017(12288)
- 2016(6351)
- 2015(7004)
- 2014(6975)
- 2013(7155)
- 2012(6915)
- 2011(6572)
- 2010(6703)
- 2009(6319)
- 2008(5867)
- 2007(5501)
- 2006(5198)
- 2005(4840)
- 学科
- 济(58860)
- 经济(58823)
- 管理(17919)
- 方法(17791)
- 数学(16391)
- 数学方法(16349)
- 地方(14944)
- 业(14745)
- 地方经济(11755)
- 中国(11578)
- 农(10459)
- 企(9898)
- 企业(9898)
- 业经(8733)
- 学(8229)
- 农业(6974)
- 环境(6881)
- 经济学(6854)
- 财(6267)
- 贸(5928)
- 贸易(5925)
- 产业(5915)
- 融(5849)
- 金融(5849)
- 制(5720)
- 易(5640)
- 发(5458)
- 劳(5380)
- 劳动(5362)
- 体(5310)
- 机构
- 大学(104433)
- 学院(104316)
- 济(63300)
- 经济(62433)
- 研究(39121)
- 管理(38691)
- 理学(33475)
- 理学院(33131)
- 管理学(32784)
- 管理学院(32578)
- 中国(29103)
- 财(25040)
- 经济学(22603)
- 财经(20658)
- 京(20201)
- 经济学院(20167)
- 科学(19488)
- 所(19089)
- 经(18833)
- 研究所(17090)
- 中心(16760)
- 财经大学(15363)
- 江(15266)
- 院(13581)
- 农(12954)
- 北京(12843)
- 科学院(12048)
- 社会(12016)
- 经济管理(11982)
- 范(11790)
- 基金
- 项目(64956)
- 科学(52752)
- 基金(50156)
- 研究(47389)
- 家(42794)
- 国家(42498)
- 科学基金(37148)
- 社会(35636)
- 社会科(34095)
- 社会科学(34088)
- 基金项目(25868)
- 省(23603)
- 自然(21282)
- 资助(20904)
- 自然科(20825)
- 自然科学(20820)
- 自然科学基金(20463)
- 教育(20433)
- 划(19299)
- 编号(16804)
- 国家社会(16301)
- 发(15381)
- 部(15141)
- 济(15140)
- 经济(15010)
- 重点(14373)
- 教育部(13703)
- 人文(13547)
- 发展(13336)
- 展(13159)
共检索到164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先国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国营企业的熟练工人在本企业工作,与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做同样工作,所得收入不同。工程师在本企业搞研究、设计与帮其他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所得报酬也很不一样。凡此种种,说明同样质量的劳动者在不同单位从事同种类型的工作,可具有不同的劳动报酬,亦即有不同的劳动力价格。此外,同一企业做同种工作的职工,由于“身份”不同,也有不同的报酬标准,最突出的现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戴园晨 黎汉明
中国长期实行由国家充当分配主体和由国家确定工资标准的非市场化方式,即使是劳动力流动也仍旧实行带档案和工资标准走的流动方式,劳动力流动后工资不变,从而使得工资对于劳动努力程度和劳动者选择就业岗位都起不到调节作用。这种状况直到经济改革之后才逐步改变,但仍处于双轨运作阶段。我们进行的调查,正是测度了工资调节的灵敏度与影响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李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是按照两个改革战略向前推进的,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部门中逐步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其逐渐地转化为市场引导型的经济部门,这一战略的主要表现是在转变国有企业运行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范科才 李亮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调整劳动力价格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劳动力价格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劳动力价格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消费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从建立工资增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消费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蕾 彭韶兵 艾新宇
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及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现状作详细的分析,进而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价格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经济增长 协调发展 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渝琳 颜熙
面对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现状 ,在表面的优势背后 ,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经济缺陷问题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经济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劳动力成本的思路 ,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我国的劳动力价格问题。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价格 症结分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海宾
劳动力价格水平不仅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情况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选取了2004-2014年劳动力价格、居民价格指数(CPI)、GDP、生产价格指数(PPI)等相关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VAR模型、脉冲函数等手段进行论证。结果反映: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升会直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基于此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价格与我国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GDP VAR模型 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佛关 周冠郴
本文通过岭估计法分析劳动力各大效应的产出弹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得出相关结果。此外,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还发现,教育效应、非农业配置以及非公有经济就业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 经济增长 劳动力效应 抚养比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悦 马树才
基于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空间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就中国劳动力"极化"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低技能劳动力比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效应。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悦 马树才
基于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空间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就中国劳动力"极化"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低技能劳动力比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杨瑞龙 毛振华 朱科敏 杨继东
自2004年"民工荒"暴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工资水平的上涨是由人口因素、周期因素、政策因素、结构因素等多因素导致的。随着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从传统的生存工资法则转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型工资法则,中国经济将迎来工资快速上涨的新时期。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为中国迎来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拐点性转变提供了新契机,为缩小收入分配差异过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加速转变。
关键词:
低端劳动力 工资形成机制 收入分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瞿凌云
目前,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探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含有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Leslie模型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基于人口增长约束和人力资本投资限制的经济增长模型,数值模拟并分解劳动力供给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供给量下降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生育率下降能否刺激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力资本的初始状态和相应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经济最终发展方向(走向发达或陷于贫困)。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生育率 经济效应 数值模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朝云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表现。从静态分析看,劳动力流动调剂了供需双方缺口,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先发展地区具有吸引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本的优越条件,决定着劳动力流动方向,而且因累积循环作用,引起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造成我国乡城收入差距和地理性二元经济。而这些又进一步地产生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效应,加剧这一格局。从经济发展论,政府应发挥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经济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魏东霞 谌新民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源于雇主偏好还是经济动因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研究考察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户籍歧视是基于性别、肤色或城乡等标签式的前定特征的,雇主偏好和经济动因往往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企业用工体制演变过程,揭示了企业用工双轨制的经济动因,并利用2012年广东南海产业工人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和企业特征后,在工资报酬方面,临时工和派遣工工资显著低于正式工;在保险福利方面,临时工在获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上比正式工处于显著劣势,但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上差异不显著;派遣工在获取"四险一金"上比正式工均处于显著劣势。用工性质属非前定特征,排除了雇主偏好的因素,本文...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歧视 用工双轨制 同工不同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