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04)
- 2023(5867)
- 2022(5013)
- 2021(4683)
- 2020(3963)
- 2019(8888)
- 2018(8768)
- 2017(17483)
- 2016(9675)
- 2015(11002)
- 2014(11098)
- 2013(11040)
- 2012(10297)
- 2011(9204)
- 2010(9564)
- 2009(9354)
- 2008(9707)
- 2007(8884)
- 2006(8264)
- 2005(8018)
- 学科
- 济(37836)
- 经济(37745)
- 管理(35824)
- 业(33410)
- 企(27271)
- 企业(27271)
- 制(15569)
- 财(15336)
- 农(13357)
- 中国(13131)
- 方法(12767)
- 数学(10620)
- 数学方法(10438)
- 体(10337)
- 业经(9837)
- 务(9199)
- 财务(9165)
- 财务管理(9140)
- 体制(8918)
- 银(8886)
- 银行(8881)
- 农业(8769)
- 企业财务(8681)
- 行(8440)
- 融(7917)
- 金融(7915)
- 税(7553)
- 税收(7035)
- 收(6981)
- 度(6924)
- 机构
- 大学(144332)
- 学院(143574)
- 济(63902)
- 经济(62503)
- 管理(53948)
- 研究(49138)
- 理学(44975)
- 理学院(44515)
- 管理学(43875)
- 管理学院(43588)
- 中国(39927)
- 财(35693)
- 京(30556)
- 财经(26716)
- 科学(25796)
- 所(24861)
- 经(23964)
- 江(23653)
- 中心(22455)
- 研究所(21418)
- 经济学(20436)
- 农(19938)
- 北京(19784)
- 财经大学(19625)
- 州(18363)
- 经济学院(18167)
- 范(17769)
- 师范(17638)
- 院(17452)
- 业大(17229)
- 基金
- 项目(85458)
- 科学(68442)
- 研究(66295)
- 基金(63026)
- 家(53219)
- 国家(52741)
- 科学基金(45783)
- 社会(44134)
- 社会科(41757)
- 社会科学(41748)
- 基金项目(32396)
- 省(32356)
- 教育(30866)
- 自然(27324)
- 划(27032)
- 自然科(26683)
- 自然科学(26678)
- 编号(26533)
- 资助(26358)
- 自然科学基金(26206)
- 成果(24084)
- 制(23003)
- 部(20305)
- 重点(19321)
- 课题(19315)
- 性(18601)
- 国家社会(18347)
- 教育部(18201)
- 发(17701)
- 创(17605)
共检索到236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清加 张宏斌
本文引入有限理性条件下,基于学习、模拟过程的进化博弈方法,推导出不同素质劳动力流动的调整机制的模仿动态模型,将劳动力流动的均衡条件解释为进化博弈理论中的混合策略均衡,分析不同参数的条件下,异质劳动力的迁移选择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太富
以工资作为调节机制的劳动力流动是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形式。本文在分析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与行业差距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工资制度的建议,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工资报酬 收入差距 劳动力流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沈坤荣
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栾青霖 张力
为了准确把握农村劳动力流动规律,更好地解决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基于Probit计量经济模型深入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总结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在传统农村劳动力流动策略模型中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自我发展需要因素,设计改进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策略模型,采用Pr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年均流动次数、工资待遇情况、性别差异、学历层次等都对流动现象有着显著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俊波 李文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守身
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李守身劳动力流动问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广了机器的使用,从而使工资超过一般水平,吸引雇佣工人从不发达国家逐渐外流,推毁了劳动力流动的农奴制的、行会制的、地主的和宗教的障碍。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开创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华平
文章针对企业劳动力数量的选择与控制,建立了劳动力数量选择的数量模型进行分析。劳动力数量的选择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内部系数即各部门权重;根据历年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外部系数,建立劳动力数量选择模型。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控制,主要是根据企业近期发展目标选择控制点,将所得劳动力数量和控制点进行比较,从而对劳动力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在综合分析企业劳动力选择与控制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缺点评价。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徐中伟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生产要素,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师资队伍,需要多种调节机制相互配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选明 张炜 陈汐菡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处理效应模型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保持稳健: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性别、学历和代际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影响机制上,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机制与工作获取机制作用于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 影响机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新亮 张文瑞 郭文光 于文广
依托精算模型系统评估2015年中国养老金并轨改革对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收益的影响,发现实施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收益普遍增加,并据此提出养老金并轨抑制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离职倾向性假说。继而通过2010—2018年CFPS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力流动性下降6.5%。这种流动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从个体层面,养老金并轨对10年过渡期以外退休的员工抑制作用更强;从地区层面,养老金并轨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高于当地平均工资地区的劳动力作用更强。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汪建新 黄鹏
从1999年到2007年间,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不断放松管制的劳动力流动鼓励了劳动力要素的迁移,促进了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报酬。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推动沿海和内地的工资收入增长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楠
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但基于空间效应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本文通过构建2002—201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并探讨其实现机制。本文证实了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临近地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显著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分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丽君 唐伶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关系矛盾集中在企业层面且呈现多发特点。传统的法律规制以及三方协商的调整机制对解决该层面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已经足以形成一种独特机制,但亟需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本文在一元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理论模型,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从内部管理入手,通过预见性地调节组织投入来实现劳资纠纷的预防和调处化解。同时,模型的中介变量还充分拓展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内涵,使企业能够采用比以往更加多样化的管理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静 何兴贵 金淑彬
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式,探索了城市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诸多特点,即职业层次化低、工作不稳定、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等,且呈短期化态势、缺少技能培训及职业晋升的机会、缺乏劳权保障以及劳动标准恶化、工会组织缺失、维权不到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劳资纠纷难以及时化解等,这些特点严重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创新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具体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