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78)
2023(5729)
2022(4514)
2021(4393)
2020(3218)
2019(7365)
2018(7143)
2017(12996)
2016(7224)
2015(8082)
2014(8425)
2013(7929)
2012(7226)
2011(6470)
2010(6685)
2009(6209)
2008(6494)
2007(6101)
2006(5377)
2005(4911)
作者
(19621)
(16369)
(16157)
(15632)
(10407)
(7874)
(7381)
(6265)
(6202)
(6120)
(5564)
(5470)
(5228)
(5114)
(5111)
(5013)
(4831)
(4739)
(4718)
(4690)
(4136)
(3963)
(3936)
(3808)
(3801)
(3700)
(3651)
(3633)
(3303)
(3209)
学科
(26727)
经济(26687)
管理(19403)
(18834)
(14602)
企业(14602)
中国(10821)
(10542)
方法(8860)
理论(8440)
业经(8142)
农业(7835)
(7072)
(6425)
(6402)
数学(6101)
教育(6047)
数学方法(5973)
(5881)
劳动(5864)
地方(5535)
(5145)
银行(5142)
(4894)
教学(4839)
(4815)
(4686)
金融(4684)
(4373)
贸易(4369)
机构
学院(104358)
大学(101981)
(39600)
经济(38511)
管理(36005)
研究(32961)
理学(29871)
理学院(29504)
管理学(28944)
管理学院(28737)
中国(25740)
(21933)
(20739)
科学(18961)
(17478)
(16126)
财经(15971)
(15900)
师范(15774)
中心(14977)
(14443)
(14325)
研究所(14102)
北京(14014)
经济学(12995)
(12814)
技术(12467)
师范大学(12338)
(12287)
业大(11936)
基金
项目(61361)
研究(50925)
科学(47904)
基金(41781)
(34890)
国家(34455)
社会(31281)
科学基金(29469)
社会科(29294)
社会科学(29287)
教育(24823)
(24770)
编号(23376)
基金项目(21202)
成果(20543)
(20296)
课题(16824)
资助(16591)
自然(16385)
自然科(15954)
自然科学(15950)
自然科学基金(15642)
(14667)
(14073)
项目编号(14064)
重点(13993)
(13763)
(13235)
(12855)
规划(12701)
期刊
(51577)
经济(51577)
研究(33390)
中国(25728)
教育(19748)
(17447)
管理(14009)
学报(13549)
(13305)
科学(12596)
大学(10914)
技术(10254)
(9747)
金融(9747)
学学(9713)
业经(9081)
农业(8534)
财经(8257)
经济研究(7507)
图书(7272)
(7244)
职业(6624)
问题(6385)
书馆(5428)
图书馆(5428)
(5288)
(5178)
论坛(5178)
现代(5007)
财会(4996)
共检索到166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晓芳  
该文从宏观流动模式、微观流动理论、中观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对劳动力流动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国内研究进行理论梳理,认为当前我国诸多研究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未能从劳动力流动现象中得出本质性、规律性分析框架。结合对我国逐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难"、内地与东南沿海的"抢滩战"等劳动力流动现实的思考,提出挖掘引发各种劳动力流动现象的本质因素,构建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化理论是研究的重点。认为未来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劳动力主体(劳动者)的偏好差异性,即劳动力的异质性:包括人作为个体对所有非经济因素主观偏好的差异。尤其是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正茂  洪远朋  
产权的一般分析 ,通常是指实物资本产权 ,这是不全面的 ,完整的产权应包括实物资本产权和劳动力资本产权。本文探讨劳动力产权的问题 ,分析了劳动力产权的理论渊源、劳动力产权的基本内涵、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原则以及劳动力产权的计算问题 ,最后指出确立劳动力产权的重大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邵萌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情况,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以及促进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并从多个层面讨论了该群体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认为应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为主,以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为辅助,加大职业能力专项资金的合理投入,注重职业能力提升的组织和管理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崇光  
农户就业决策及其劳动力流动行为问题是政府部门和理论界长期关注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为之殚精竭虑,试图科学、客观和全面地认识,以制定和完善相关公共政策,一方面引导农村劳动力稳定地转移出来,使之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最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王春超博士撰写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便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28余万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玉兰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伴随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也给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劳动力结构在年龄、性别、素质等方面的变迁,加剧了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挑战,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农业技术的运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永丽  柳建平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不仅直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而且对农村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发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农村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及土地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并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代谦  田相辉  
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而非公有制部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和规模。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修正后的城乡各种所有制部门就业数据,计算了城乡所有制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系数,探讨了所有制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力流动。我们的计算发现劳动力在各所有制部门之间的流动与所有制结构变迁一致:(1)城镇公有制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始终是封闭的,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了城镇民营经济部门;(2)乡镇企业的兴衰决定着劳动力向乡镇企业部门的流动;(3)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决定着城镇公有制部门冗员的释放;(4)城镇民营经济部门和城镇现代企业部门先后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薇  余向华  姜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围绕这一倡议形成的区域间、国际产业转移,人才流动将进一步加剧。本文针对此现象,以两个区域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为对象,基于博弈思维建模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对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影响。与以往单一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文献不同,我们用劳动力税代表广义的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的行政壁垒,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相似时,最初人均资本较多的区域拥有制定较低劳动力税的优势来吸引劳动力流入,而人均资本较少的区域则选择较高的劳动力税,这种选择对本地居民福利更有利;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不同时,劳动力流动的路径存在加速或放缓的可能;这种路径,主要受各区域间资本禀赋和人口分布差距的影响,而不受可供选择转移的区域的数量改变的影响。该结论对优化"一带一路"国家间围绕要素流动的合作倡议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祝平  
在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方面,上海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始终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当前劳动用工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行的劳动用工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总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开展系统评估和总结,适当调整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加强调研,研究外国人就业的劳动人事法律适用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劳动力培养费用是指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合格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关于劳动力培养费用的研究,对于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和改进我国的劳动工资制度都有重要意义。第一,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峰华  
本文用哲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对外国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且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佳丽  
消除贫困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离土不离乡"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形式,是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选择,然而,其对贫困农户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离土"与"离乡"的双重视角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收入贫困及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收入贫困层面,"离乡"的减贫作用大于"离土";(2)在多维贫困层面,"离土"能够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而"离乡"则尚未起到显著作用;(3)进一步研究表明,自我雇佣活动对农户收入贫困的改善作用略低于受雇佣活动,但在农户多维贫困层面,自我雇佣活动则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减贫作用。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新时期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政策的针对性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聂正彦  苗红川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路径和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路径图,并结合路径分析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显著;工资性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加剧,是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胜  田洲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从限制流动到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桎梏,释放了亿万农村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多重红利,国家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优化,劳动力个人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过程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整个进程。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程、特征和市民化进程;对其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估计;针对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