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2)
- 2023(12186)
- 2022(10682)
- 2021(9848)
- 2020(8153)
- 2019(18909)
- 2018(18814)
- 2017(37098)
- 2016(19815)
- 2015(22183)
- 2014(22306)
- 2013(22372)
- 2012(20588)
- 2011(18539)
- 2010(18599)
- 2009(17194)
- 2008(16303)
- 2007(14399)
- 2006(12774)
- 2005(11298)
- 学科
- 济(101186)
- 经济(101097)
- 管理(55165)
- 业(52280)
- 企(41130)
- 企业(41130)
- 方法(40020)
- 数学(35073)
- 数学方法(34752)
- 地方(24280)
- 农(23448)
- 中国(23434)
- 学(20082)
- 财(19859)
- 业经(19536)
- 农业(17002)
- 地方经济(15105)
- 贸(14005)
- 贸易(13996)
- 制(13763)
- 环境(13662)
- 和(13657)
- 易(13449)
- 理论(13253)
- 融(11904)
- 金融(11902)
- 技术(11624)
- 银(11356)
- 银行(11319)
- 务(11134)
- 机构
- 大学(288771)
- 学院(286692)
- 济(125431)
- 经济(122960)
- 管理(114869)
- 理学(99798)
- 研究(99453)
- 理学院(98665)
- 管理学(97082)
- 管理学院(96571)
- 中国(71821)
- 京(61313)
- 科学(60163)
- 财(53333)
- 所(49807)
- 研究所(45453)
- 财经(43469)
- 中心(43441)
- 农(42745)
- 业大(41057)
- 江(40403)
- 经(39499)
- 北京(38977)
- 经济学(38828)
- 范(37759)
- 师范(37464)
- 院(35845)
- 经济学院(34698)
- 农业(33127)
- 州(32964)
- 基金
- 项目(196503)
- 科学(154719)
- 研究(144345)
- 基金(143450)
- 家(124463)
- 国家(123460)
- 科学基金(106165)
- 社会(92461)
- 社会科(87604)
- 社会科学(87579)
- 基金项目(76528)
- 省(75089)
- 自然(68051)
- 自然科(66442)
- 自然科学(66430)
- 自然科学基金(65237)
- 教育(64783)
- 划(63218)
- 资助(59246)
- 编号(58290)
- 成果(47051)
- 重点(43432)
- 部(43395)
- 发(42749)
- 创(40067)
- 课题(39488)
- 国家社会(38238)
- 教育部(37533)
- 创新(37415)
- 科研(37066)
- 期刊
- 济(141090)
- 经济(141090)
- 研究(88737)
- 中国(51195)
- 学报(43195)
- 管理(42430)
- 科学(41119)
- 农(39008)
- 财(38873)
- 大学(32789)
- 学学(31059)
- 教育(27410)
- 农业(27227)
- 技术(24803)
- 经济研究(23296)
- 融(22486)
- 金融(22486)
- 财经(21799)
- 业经(20631)
- 经(18697)
- 问题(18122)
- 技术经济(15762)
- 理论(14256)
- 图书(14214)
- 业(13193)
- 现代(13161)
- 科技(13136)
- 资源(12846)
- 实践(12742)
- 践(12742)
共检索到420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姜德波
文章借鉴巴罗、萨拉伊马丁和德拉柯兹有关带移民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流动加快了中国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速度。通过考察地区间因劳动力流动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及相应的潜在产出"外溢与滴漏效应"冲击,印证了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差距的结论。作者还估算了近年来劳动力省际流动状况,并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地区经济差距 缩小论 拉大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毕先萍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就业保障 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六亿
初始的地区经济差距引发了劳动力自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劳动力流动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形成一个伴随人才“渗漏”的“劳动换工业品”的物质能量循环。这个循环正在催生一个新的分工格局:东部地区演化为工业品的生产中心和经济中心,中西部地区转变为人才输出地、生产要素提供地和工业品的消费地。在市场力量作用下所形成的这种分工格局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因此,要缩小地区差距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浩坤 徐朝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学者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归咎为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制度性障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并依此约束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关键词:
制度约束 地区差距 城乡差距 劳动力流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乾之 权衡
该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并存悖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同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演变成为地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体化水平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非农产业区域集中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而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与此同时,经济集聚也抬升了城市发展的拥挤成本,随着运输、非贸易品价格等变量的内生调整,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将逐步增大并将大...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曼 王玺玮
文章基于20052015年湖北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农村公共教育支出通过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只具有水平效应而不具有增长效应。农村公共教育投入增加了农村地区个人和家庭财富,促进了消费和储蓄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但农村公共教育投入通过劳动力外流向外输送了大量人力资本,转移了财富创造过程,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因此,文章认为当前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教育投入力度,鼓励人才返乡回流,为农村人力资本创造政策"洼地",提升公共教育支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连清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农部门,满足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本文通过估计东部地区非农部门的生产函数,得到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效率,然后根据区际劳动力流动规模,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对东部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日益活跃,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的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对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呈加强趋势,是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条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召元 李善同
本文利用一个30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根据中国实际劳动力流动规模,并考虑了汇款、外地与本地劳动力工资差异、人口流动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等多种因素,定量分析了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缩小地区间生活水平差距,但由于在一国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现象,因此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虽然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了输出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并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人均产出的差距。
关键词:
CGE 劳动力迁移 地区差距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素华
一、问题的提出(一)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水平提高。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理论,社会总产量Q=劳动投入量L*劳动生产率P。我们对此式略作数学变换,就有ΔLL=ΔQQ-ΔPP。该式表明,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部门内,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就业水平越高;劳动生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鹏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就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工业化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沈坤荣
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视角出发,将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引入跨期模型来揭示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运用中国1995—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初始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制约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由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较低质量的劳动力只能在传统部门从事生产,这不仅不利于传统部门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也减少了进入现代部门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质量影响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劳动力质量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巍 徐邵军
通过引入同时包含技术模仿与技术研发的技术进步函数,本文构建了包含要素流动的两地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特征与地区经济差距演化之间的关系。理论和实证模型揭示了地区间经济差距演化特征改变的原因在于地区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技术研发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单一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模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随着技术水平提升而逐渐衰弱。此外,地区间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是解释人口红利窗口期关闭的关键所在。本文在解释"结构性要素追逐技术"现象的同时,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构建区域经济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平忠
由于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技术条件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推动肯定是不相同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分别考察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引入了一个包含异质型流动人口变量的函数,并对1985-1990年期间我国分地区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仅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就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约7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而分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也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对中部来说,在此期间的流动人口不管是从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贡献上,还是从对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上,都对本地区...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人力资本 地区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佳莹 马嘉蕾 高传胜
社会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有助于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效率与公平双视角探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效应,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且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效应大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效率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和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即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再分配效应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对经济增长产生激励效应。因此,建设与稳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再分配功能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激励作用,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