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8)
- 2023(14046)
- 2022(12248)
- 2021(11699)
- 2020(9758)
- 2019(22774)
- 2018(22549)
- 2017(43559)
- 2016(23499)
- 2015(26656)
- 2014(26443)
- 2013(26522)
- 2012(24597)
- 2011(22141)
- 2010(21871)
- 2009(19947)
- 2008(19297)
- 2007(16625)
- 2006(14328)
- 2005(12581)
- 学科
- 济(99598)
- 经济(99488)
- 管理(63771)
- 业(61742)
- 企(49461)
- 企业(49461)
- 方法(44644)
- 数学(38673)
- 数学方法(38326)
- 中国(28125)
- 农(27630)
- 业经(22088)
- 学(21099)
- 财(20715)
- 地方(20647)
- 贸(19323)
- 贸易(19311)
- 农业(18776)
- 易(18751)
- 制(16580)
- 和(15637)
- 理论(15121)
- 环境(15079)
- 技术(14995)
- 产业(13535)
- 银(13349)
- 银行(13296)
- 融(13089)
- 金融(13085)
- 划(12974)
- 机构
- 大学(335890)
- 学院(331948)
- 济(138487)
- 经济(135784)
- 管理(132245)
- 研究(116704)
- 理学(115208)
- 理学院(113852)
- 管理学(112077)
- 管理学院(111484)
- 中国(86618)
- 京(73135)
- 科学(71896)
- 财(58842)
- 所(58371)
- 研究所(53736)
- 农(52373)
- 中心(51366)
- 业大(49022)
- 财经(48400)
- 北京(46652)
- 江(45797)
- 范(44973)
- 师范(44597)
- 经(44277)
- 院(42651)
- 经济学(42260)
- 农业(41112)
- 经济学院(38161)
- 州(37400)
- 基金
- 项目(232271)
- 科学(183584)
- 基金(170275)
- 研究(170179)
- 家(148658)
- 国家(147483)
- 科学基金(126452)
- 社会(108348)
- 社会科(102575)
- 社会科学(102552)
- 基金项目(90965)
- 省(87481)
- 自然(81944)
- 自然科(80051)
- 自然科学(80032)
- 自然科学基金(78601)
- 教育(76677)
- 划(74866)
- 资助(69986)
- 编号(68289)
- 成果(54986)
- 部(52027)
- 重点(51796)
- 发(50212)
- 创(48074)
- 课题(46791)
- 国家社会(44948)
- 创新(44855)
- 教育部(44616)
- 科研(43994)
- 期刊
- 济(148367)
- 经济(148367)
- 研究(98503)
- 中国(62298)
- 学报(51944)
- 科学(50262)
- 管理(47684)
- 农(47500)
- 财(42034)
- 大学(39253)
- 学学(36739)
- 教育(34650)
- 农业(33510)
- 技术(27496)
- 融(25116)
- 金融(25116)
- 经济研究(24173)
- 业经(23475)
- 财经(23218)
- 问题(20046)
- 经(20045)
- 业(17940)
- 图书(17675)
- 资源(17154)
- 科技(16167)
- 贸(16166)
- 技术经济(16048)
- 世界(15430)
- 理论(15345)
- 现代(15093)
共检索到479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立君 郑艳
国内外理论界对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组织变化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沿单一线路推进——要么主要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要么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变化问题,而很少有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分析对象,运用实证方法对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组织变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效应,提炼、归纳出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新结论。论文最后从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欠优化、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劳动力流动 汽车产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宏 孟秀惠 刘珊
本文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评定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然后选择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指标,构建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研究FDI进入后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峥 柏春华 何园
创新是各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的核心问题是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比较不同策略,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并购整合方式能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是制定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制;自主品牌促进持续创新能力提升需要真正意义的创新成果;对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整合,是提升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汽车产业 并购 整合 系统动力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景柱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做到了开放,却没有很好地自主;做到了合作,却没有很好地学习;做到了自主,却没有很好地创新……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汽车产业的局面下,中国汽车产业有无必要拥有自主品牌?有无可能发展壮大自主品牌?能否成长出几个全球性的"中国自主品牌"?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润琴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入世后其前途和命运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入世后我国许多行业的产品将会受到冲击,其中,汽车工业可能是受冲击最大、负面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禹霆 王岭
摘要: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CSCP(产业特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运用CSCP分析范式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产业组织模式研究,并对产业绩效的主要指标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优化中国汽车产业产业组织的途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袁中许
新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产生逆转,现有对外依赖和被动发展模式日益成为该产业新阶段战略发展的严重制约。为此,本文提出凝聚动力和造就创新竞争能力相贯通的追逐发展模式。并从本土性因素系统内生创新与产业系统内行业协同视角出发,建构了"动力与能力"追逐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形成与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行业2001~2010年度面板数据,进行该现实假定模式形成的"二维"关联检验与模式水平估计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汽车产业追逐发展模式前行态势缓慢和趋弱,因素系统内在核心因素呈现普遍障碍,导致行业间存在长期矛盾与失调。故而,中国汽车产业应着力向该新模式转变,同时亟需重心培育与跨越提升。进而提出以下措施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纪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大力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实证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同结构、行为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优化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对于提高汽车产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国际横向相比来看: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效应不显著;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发展状况相对滞后,产能结构性过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SCP 汽车产业组织 产业集中度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涛涛 陈晓
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探究了"吸引外资对对外投资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问题,在阐述中国汽车产业开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IDP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及FDI溢出效应理论为基础,借助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分阶段解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外资对每一阶段产业环境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吸引外资对该行业对外投资能力的形成存在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进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建立、汽车产业零部件体系的建设、汽车产业环境中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提升,以及外资企业间相互竞争所带来的产业整体发展等各个方面。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小蒂 贾钰哲
本文从技术、市场两个维度及其协同互动建立一个"三角形"的分析框架来探索以要素配置优化为特征的企业家创新在市场势力构建中的作用机理与途径,并运用汽车产业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知识产权获取与市场(尤其是中间品市场)的渠道控制能力提升是构建市场势力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家创新通过诸要素在多种新组合中的试错可实现经营绩效的显著提升与市场份额的有效扩大,从而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企业家在整合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时可驾驭宏观经济周期,在经济低谷时期积极进行技术寻求型与市场拓展型的并购,提升研发成果的时效性;对高附加值中间品的核心技术环节加大研发投入,选择与自身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偏好相匹配的先进适...
关键词:
企业家 创新 配置优化 市场势力 正反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晓钟 张小蒂
本文利用中国汽车工业1998—2008年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实证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市场已从竞争型转向了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集中度对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为正效应,但对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剖析了中国汽车企业通过市场集中度提高提升市场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市场集中度对内外资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探讨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邵慰 李怀
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看,整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供应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零部件供应商在创新方面的投入高于整车生产企业,同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创新也有助于发现技术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研究发现,我国整车生产企业的创新投入远大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投入。并且,我国汽车工业企业间技术扩散的方法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区别。本文在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刻画出我国汽车工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多种机制,如模仿机制、开放式创新机制、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积累和自主创新机制等,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归纳出当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中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成长...
关键词:
汽车工业 自主创新机制 开放式创新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昭宁 杨祥梅
通过对自主创新内涵和产业创新系统概念的阐述,提出了产业自主创新系统概念;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系统发展现状;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总体目标、构建原则并构建了具体模型;对模型运行提出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鹏
文章采用贸易竞争指数来分析了1989年~2008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同时以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研究发现:需求条件和生产要素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比较明显,而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不显著。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汽车产业 贸易竞争指数 钻石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