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98)
2023(10051)
2022(8444)
2021(7841)
2020(6564)
2019(15408)
2018(14797)
2017(29380)
2016(15557)
2015(17486)
2014(16919)
2013(17395)
2012(16481)
2011(14954)
2010(14722)
2009(13859)
2008(13573)
2007(11928)
2006(10549)
2005(9861)
作者
(45829)
(38402)
(38170)
(36674)
(24699)
(18483)
(17261)
(14870)
(14843)
(13540)
(13510)
(12924)
(12556)
(12537)
(12237)
(12172)
(11441)
(11172)
(11171)
(10664)
(9745)
(9527)
(9492)
(8853)
(8799)
(8672)
(8471)
(8065)
(7732)
(7727)
学科
(79197)
经济(79123)
(43469)
管理(41314)
方法(39457)
数学(36560)
数学方法(36372)
(31638)
企业(31638)
中国(23284)
(20134)
(19089)
(15777)
贸易(15770)
(15428)
农业(14375)
(14031)
(13701)
业经(13629)
地方(13014)
(12134)
金融(12132)
(11515)
银行(11477)
(11013)
(10699)
财务(10692)
财务管理(10668)
企业财务(10287)
(9906)
机构
大学(236174)
学院(229841)
(113985)
经济(112450)
研究(87386)
管理(86439)
理学(75062)
理学院(74242)
管理学(73175)
管理学院(72756)
中国(67817)
(50215)
(50012)
科学(49729)
(44423)
财经(40877)
(40534)
研究所(40457)
经济学(39279)
中心(37796)
(37770)
经济学院(35633)
业大(33474)
农业(32202)
北京(32147)
(31883)
(31362)
财经大学(31005)
(27033)
师范(26660)
基金
项目(155948)
科学(124952)
基金(120226)
研究(108901)
(107198)
国家(106458)
科学基金(90491)
社会(75779)
社会科(72214)
社会科学(72202)
基金项目(61556)
自然(57416)
自然科(56177)
自然科学(56159)
自然科学基金(55286)
(54942)
资助(51702)
教育(49171)
(48296)
编号(38685)
(37472)
重点(35602)
国家社会(34462)
(33694)
教育部(32476)
中国(31694)
(31601)
成果(31530)
科研(30268)
人文(30248)
期刊
(115398)
经济(115398)
研究(72734)
中国(44701)
学报(39380)
(36824)
科学(36605)
(35419)
管理(32830)
大学(30342)
学学(28832)
农业(24408)
(23041)
金融(23041)
财经(22200)
经济研究(21698)
(19291)
技术(17653)
问题(16138)
教育(15666)
(15619)
业经(14671)
(14319)
世界(14306)
国际(13734)
统计(13403)
技术经济(12918)
(11283)
决策(10331)
(10135)
共检索到344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平  陈勇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小平  
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中国制造业1985-2005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动并没有显著促进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即"结构红利假说"现象并不显著存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增长效应,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和电气机械等重工业行业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凌  李国平  于远光  
运用调整后的偏离-份额法,将我国31个地区1978-2008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和反映结构变迁的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迁促进了各地区生产率的增长,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结构红利日趋明显,即劳动力自由流动限制的减少促进了结构效应。此外,结构效应对各地区的贡献强弱不尽相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亚茹  陈丹丹  
传统索洛余值法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未剥离R&D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为了克服由此产生的高估"真实"TFP增长率和低估要素配置结构效应问题,本文以SNA2008和CSNA2016中R&D资本化核算改革为契机,基于资本服务理论和引入R&D资本的扩展CD生产函数,测算R&D资本并解决重复计算问题,重构基于增加值生产可能性前沿函数的TFP增长率分解框架,据以探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TFP增长内在动力,并对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假说"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总体上,技术效应是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导来源,但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趋势上,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技术效应呈上升趋势,而要素配置结构效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的经济新常态阶段结构效应表现为"结构负利";从要素角度看,R&D资本配置的结构红利在逐期上升但份量较小,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起主导作用;从行业角度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要素配置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干春晖  郑若谷  
要素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影响生产率的增长。本文在估计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1978—1992年、1992—2001年及2001—2007年三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并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本文发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却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反而存在"结构负利"。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秀芳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但缺乏实证数据的检验。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表征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华东地区的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再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劳动力转移可以直接驱动经济增长;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可以通过影响非农资本深化程度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先峰  张浩阳  
结构调整与要素再配置对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案例研究发现,1985~2007年间中国工业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在水平值与增长率上都存在系统性差异。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贡献度达到94.79%。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再配置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中静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0.81%,动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4.39%。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帆  任保平  
现有的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都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同质性假定前提下做出的。然而,许多经验事实证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滞留劳动力存在着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因此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滞留劳动力异质性假设为前提,本文对农业产出和农业工资的决定机制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并且采用沿海东部地区和内陆西部地区的分省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成  
本文在二元结构经济的分析框架下,依据Ranis.G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应该成为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心问题。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初期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影响。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锋亮  丁小浩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以及制度环境中,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所反映的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究竟来自社会对教育的信号作用的认同,还是代表了教育确实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贡献?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和筛选功能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与信息性功能是否会有变化?变化的趋势又如何?本文通过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教育收益率进行对比,评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的生产促进和筛选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验证教育的信息性功能与生产性功能变化的趋势,并从侧面检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吴寿平  
要素流动推动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影响着技术进步水平的增长。在估计37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工业结构变化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在不断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较明显倾向于第二、三类产业;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但是主要依靠内部增长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其中劳动力的流动对第三类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广婷  江静  陈勇  
本文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997—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33%和1.72%。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GDP提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益最小。为应对当前剩余劳动力总量的减少、转移速度减慢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政府应该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本地就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程豪  王科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转型,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两地区均衡模型,揭示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发现:(1)中国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就出现"不显著"拐点,且先于劳动力数量红利衰减;(2)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随着劳动力流动增强,其带来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3)从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价格供给弹性越高或劳动力边际生产能力越高的地区,流入劳动力越多将越能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天宇  姜秀芳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雅娇  胡静波  
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第三产业增势正劲之时,为何工业发展却遇到了阻力,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结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理论及其修正与发展的经验检验,选取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从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完善条件下,相关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