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1)
- 2023(12777)
- 2022(10732)
- 2021(9687)
- 2020(7876)
- 2019(18227)
- 2018(17701)
- 2017(33521)
- 2016(18276)
- 2015(20572)
- 2014(21111)
- 2013(21067)
- 2012(20252)
- 2011(18599)
- 2010(18985)
- 2009(17756)
- 2008(17867)
- 2007(16357)
- 2006(14481)
- 2005(13509)
- 学科
- 济(90512)
- 经济(90425)
- 业(48073)
- 管理(47361)
- 企(34999)
- 企业(34999)
- 方法(33804)
- 数学(29071)
- 农(29052)
- 数学方法(28818)
- 中国(28160)
- 地方(26733)
- 业经(20972)
- 农业(20371)
- 财(18367)
- 学(18172)
- 贸(15561)
- 贸易(15550)
- 制(14987)
- 易(14927)
- 地方经济(14780)
- 融(14747)
- 金融(14745)
- 银(14527)
- 银行(14499)
- 发(14417)
- 行(14050)
- 环境(13481)
- 和(13204)
- 理论(12897)
- 机构
- 学院(276343)
- 大学(275066)
- 济(117416)
- 经济(114851)
- 管理(101219)
- 研究(100616)
- 理学(85859)
- 理学院(84739)
- 管理学(83341)
- 管理学院(82791)
- 中国(76385)
- 科学(61647)
- 京(59649)
- 财(52881)
- 所(52370)
- 农(49415)
- 研究所(47296)
- 中心(45556)
- 江(43843)
- 财经(41224)
- 业大(40063)
- 范(39800)
- 师范(39441)
- 农业(38421)
- 北京(38115)
- 经(37190)
- 经济学(36772)
- 院(35839)
- 州(35114)
- 经济学院(33126)
- 基金
- 项目(176621)
- 科学(138627)
- 研究(131336)
- 基金(125681)
- 家(109036)
- 国家(108052)
- 科学基金(91381)
- 社会(83619)
- 社会科(79079)
- 社会科学(79058)
- 省(70516)
- 基金项目(66106)
- 教育(59588)
- 划(59402)
- 自然(56252)
- 自然科(54893)
- 自然科学(54875)
- 编号(54255)
- 自然科学基金(53863)
- 资助(50910)
- 成果(44990)
- 发(44381)
- 重点(40653)
- 部(38720)
- 课题(38668)
- 创(36506)
- 发展(35901)
- 展(35306)
- 国家社会(34269)
- 创新(34168)
- 期刊
- 济(139246)
- 经济(139246)
- 研究(84340)
- 中国(61925)
- 农(47730)
- 学报(42684)
- 科学(40345)
- 财(39669)
- 管理(36222)
- 教育(32532)
- 农业(32398)
- 大学(31965)
- 学学(29971)
- 融(27523)
- 金融(27523)
- 技术(24357)
- 业经(24049)
- 经济研究(21728)
- 财经(20578)
- 问题(18697)
- 经(17802)
- 业(16594)
- 技术经济(14447)
- 贸(14142)
- 商业(13791)
- 资源(13755)
- 版(13641)
- 图书(13361)
- 统计(12827)
- 世界(12796)
共检索到429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炎亮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集聚的规模效应,并基于城乡分割的政治经济学机制,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两部门扩展模型,本模型对城市化、经济增长、城乡差距和城乡分治政策的内生变化过程进行了讨论。模型表明,如果城乡分治政策存在使得农村部门的劳动力流入城市部门受到限制,那么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就得不到最大化的结果。城乡分治政策内生变化过程是基于城市户籍居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城乡分治政策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劳动力要素配置,导致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经济结构转变和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使整体经济效率受损,而且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城乡分割 集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罗倩文 许秀川 邓宗兵
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城乡关系理论出发,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农民收入提高、再配置劳动力和促进农村发展等的积极效应,并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从城市、农村和政府三方面进行应对解决。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关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樊士德 姜德波
劳动力外流后,无论是形成转移刚性即不回流还是回流,都会对区域间的企业转移行为和整个产业转移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围绕地区差距抑或区域协调发展,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研究视角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劳动力流动究竟熨平还是拉大了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究竟孰因孰果?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劳动力流动进行内生化,建立其对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著作是樊士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博士论文,该文曾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经济学领域全国共10名)。该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劳动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俞伯阳
选取1987-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误差修正模型系统检验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差距对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强于农村,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差距的变动会对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造成影响。因此,应充分运用现有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加快积累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增量等手段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劳动力市场化不仅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化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化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且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配置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劳动力数量市场化配置;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化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基本呈现“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劳动力市场化不仅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化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化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且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配置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劳动力数量市场化配置;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化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基本呈现“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劳动力流动是地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着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劳动力流动与增长极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江苏区域差距的现实指出,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以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为抓手,以培育区域增长极为核心,引致劳动力尤其是高级劳动力的流入,以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经济增长极 乘数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雪松
在人口红利拐点下,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的理论机制,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了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回归模型,在人口红利拐点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趋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这会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产业集聚对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有积极作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优化劳动力配置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尤为关键;分区域分析则揭示了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推动作用,其中上游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活跃度和下游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及人才优势是推动各自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阮云婷 徐彬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协调度,并与2005年城乡协调程度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协调程度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协调程度逐渐上升。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提高城镇化程度,推动户籍改革,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相结合,重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乡协调 协调发展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晓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地理和政策上的得天独厚的便利,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区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就是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只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
关键词:
城乡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阮云婷 徐彬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协调度,并与2005年城乡协调程度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协调程度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协调程度逐渐上升。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提高城镇化程度,推动户籍改革,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相结合,重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乡协调 协调发展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凤鸿 伊文君
本文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剖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伴随发生、二者应当协调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以山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并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探索能够使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和谐发展的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文章利用2006年全国31个省的数据,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对中国区域城乡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中国各省份的城乡协调水平差异可知东部城乡协调整体水平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城乡协调水平最低,并得出经济和社会协调性是影响城乡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之间的生活状况和空间布局同样影响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恩毅 胡罡 徐晓飞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空间 城乡一体化 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