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59)
- 2023(19446)
- 2022(16077)
- 2021(14779)
- 2020(12535)
- 2019(28543)
- 2018(28438)
- 2017(55112)
- 2016(30276)
- 2015(34328)
- 2014(34553)
- 2013(33752)
- 2012(31288)
- 2011(28184)
- 2010(28682)
- 2009(26739)
- 2008(26216)
- 2007(23713)
- 2006(21090)
- 2005(18743)
- 学科
- 济(138870)
- 经济(138726)
- 管理(85541)
- 业(80697)
- 企(64760)
- 企业(64760)
- 方法(55721)
- 数学(48990)
- 数学方法(48234)
- 中国(37295)
- 农(36417)
- 财(31666)
- 地方(30975)
- 业经(29288)
- 学(26883)
- 制(25165)
- 农业(24238)
- 贸(22128)
- 贸易(22117)
- 易(21386)
- 理论(21329)
- 银(20255)
- 银行(20205)
- 融(19350)
- 金融(19341)
- 行(19311)
- 和(18882)
- 环境(18603)
- 务(18504)
- 财务(18415)
- 机构
- 学院(434712)
- 大学(431130)
- 济(184960)
- 经济(180986)
- 管理(164896)
- 研究(149886)
- 理学(141123)
- 理学院(139536)
- 管理学(136704)
- 管理学院(135913)
- 中国(112957)
- 京(91608)
- 科学(90931)
- 财(83571)
- 所(76251)
- 农(72292)
- 中心(69030)
- 研究所(68882)
- 江(67618)
- 财经(65708)
- 业大(63315)
- 经(59436)
- 北京(57618)
- 经济学(57210)
- 范(56837)
- 农业(56572)
- 师范(56233)
- 院(54177)
- 州(53275)
- 经济学院(51187)
- 基金
- 项目(285155)
- 科学(224571)
- 研究(208052)
- 基金(205561)
- 家(179054)
- 国家(177566)
- 科学基金(152518)
- 社会(131592)
- 社会科(124716)
- 社会科学(124685)
- 省(112760)
- 基金项目(107330)
- 自然(98263)
- 教育(96757)
- 自然科(96064)
- 自然科学(96040)
- 划(94434)
- 自然科学基金(94290)
- 资助(85555)
- 编号(84968)
- 成果(69594)
- 重点(64448)
- 发(62689)
- 部(62377)
- 课题(59977)
- 创(58758)
- 创新(54966)
- 国家社会(54270)
- 科研(54059)
- 教育部(53525)
- 期刊
- 济(210238)
- 经济(210238)
- 研究(129277)
- 中国(87838)
- 农(66097)
- 学报(65579)
- 财(65570)
- 管理(62594)
- 科学(61363)
- 大学(50227)
- 学学(47459)
- 教育(47194)
- 农业(44293)
- 技术(41570)
- 融(41155)
- 金融(41155)
- 经济研究(34474)
- 业经(33543)
- 财经(33010)
- 经(28607)
- 问题(28302)
- 统计(23872)
- 业(23358)
- 技术经济(22862)
- 策(21473)
- 贸(21008)
- 版(20190)
- 现代(19731)
- 商业(19630)
- 决策(19546)
共检索到657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力
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系统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城市产出及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机理,得出在不同城市化阶段,基于不同的技术倾向、规模报酬条件与运输成本高低,要素流动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然后根据结论解释了劳动力"东南流"对产业转移的替代,东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倾向以及中西部的重化工业化均不利于城市产出增长与城市化持续发展。最后分区域提出中西部应维系与增强人力资本优势、防止重化工业化倾向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应对城市化后期的"拥挤效应"挑战。
关键词:
劳动力 产业 城市化 集聚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杰飞 李国平 柳思维
本文将Harris-Todaro模型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同时赋予农业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建立一个内生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消费结构升级导致其与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之间的张力不断上升,从而驱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基于模型的政策分析表明,单个传统政策措施的经济效果不佳;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只有逐步放松户籍制度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计划生育政策仍具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第三产业 内生性 联立方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颂 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伟 李芬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娟 郑平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业集聚 工业化进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苗 周申
本研究在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阐明了改革开放以后,在中西部经济向东部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因素对国内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并归纳出三条作用机制:经济开放通过促进区域经济集聚、提高实际工资和增加就业对国内劳动力流动产生作用。运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并使用中国1990~2005年面板数据对上述三条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论表明:经济开放对劳动力流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不太显著,对外贸易的作用大于FDI的作用效果;经济开放通过影响集聚程度、实际工资差距和就业差距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间接影响效果明显,且开放通过影响就业差距而对劳动流动产生的促进作用最大,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差距的机制次之,通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基于"五普"和"六普"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从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机制出发,把住房价格作为城市集聚的分散力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由于"价格指数效应"的存在,地区市场潜能的差异是劳动力跨省流动的重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2)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边界相邻效应、地理距离等传统的劳动力流动因素逐渐减弱,而教育、第三产业市场规模的作用逐渐增强。(3)从分产业的市场规模看,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比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军辉 张古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郑长德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规模报酬 劳动力空间流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孟欣 赵栖泽
本文基于新经济迁移理论,建立了农民家庭城乡配置劳动力与举家迁移的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展示了家庭城乡配置劳动力的三种决策,并认为劳动比较收入是决定和影响上述决策的核心变量;通过进一步分析劳动比较收入变量,本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健全农业要素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可以降低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机会成本,促进劳动力城乡转移;同时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有助于农民家庭做出举家迁移城镇的决策,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新经济迁移理论 农民工 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