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96)
- 2023(15929)
- 2022(13795)
- 2021(12790)
- 2020(10820)
- 2019(24582)
- 2018(24162)
- 2017(46887)
- 2016(25409)
- 2015(28211)
- 2014(27895)
- 2013(27169)
- 2012(24573)
- 2011(21797)
- 2010(21178)
- 2009(19081)
- 2008(18085)
- 2007(15370)
- 2006(12935)
- 2005(10504)
- 学科
- 济(95323)
- 经济(95211)
- 管理(70787)
- 业(69166)
- 企(55788)
- 企业(55788)
- 方法(48856)
- 数学(43235)
- 数学方法(42686)
- 农(27547)
- 中国(25137)
- 财(24747)
- 业经(21244)
- 学(21054)
- 农业(19195)
- 贸(18060)
- 贸易(18055)
- 地方(17961)
- 易(17555)
- 务(15925)
- 技术(15862)
- 财务(15854)
- 财务管理(15826)
- 理论(15704)
- 环境(15285)
- 制(15061)
- 企业财务(14972)
- 和(14696)
- 划(13309)
- 银(12683)
- 机构
- 大学(349548)
- 学院(349093)
- 管理(141054)
- 济(135907)
- 经济(133167)
- 理学(124815)
- 理学院(123468)
- 管理学(121102)
- 管理学院(120495)
- 研究(111787)
- 中国(79493)
- 科学(73008)
- 京(72165)
- 农(61460)
- 财(58378)
- 业大(58194)
- 所(54975)
- 中心(51209)
- 研究所(51195)
- 财经(49047)
- 农业(48750)
- 江(47360)
- 经(44990)
- 范(44897)
- 师范(44335)
- 北京(44207)
- 经济学(41265)
- 院(41118)
- 州(38489)
- 经济学院(37598)
- 基金
- 项目(257627)
- 科学(202105)
- 基金(187975)
- 研究(181859)
- 家(166187)
- 国家(164843)
- 科学基金(141650)
- 社会(115322)
- 社会科(109276)
- 社会科学(109245)
- 省(100870)
- 基金项目(100827)
- 自然(94939)
- 自然科(92781)
- 自然科学(92752)
- 自然科学基金(91068)
- 划(85555)
- 教育(84053)
- 资助(76759)
- 编号(72978)
- 重点(57572)
- 成果(56229)
- 部(56160)
- 发(53982)
- 创(53887)
- 科研(50286)
- 创新(50283)
- 课题(49330)
- 计划(48367)
- 教育部(48037)
- 期刊
- 济(134242)
- 经济(134242)
- 研究(91638)
- 学报(62045)
- 中国(58094)
- 农(54750)
- 科学(54400)
- 管理(47875)
- 大学(46565)
- 学学(44420)
- 财(43013)
- 农业(37985)
- 教育(34477)
- 技术(29522)
- 业经(23837)
- 财经(22755)
- 融(22746)
- 金融(22746)
- 经济研究(22238)
- 经(19457)
- 业(18930)
- 科技(18286)
- 问题(17916)
- 版(17681)
- 业大(16927)
- 图书(16112)
- 资源(15796)
- 商业(15775)
- 技术经济(15767)
- 理论(15659)
共检索到469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旭光 何佳佳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地区迁移现象,流动人口进入将会如何影响本地劳动力市场也成为令社会各界所瞩目的问题。使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本文评估了流动人口进入对本地劳动力就业概率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进入不仅没有对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带来显著冲击,反而显著提高了本地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平均而言,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比每提高10%,本地劳动力的月工资收入将会增长3.19个百分点左右。同时,流动人口进入对本地各教育水平组劳动力就业概率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本地各教育水平组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本地低教育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本地劳动力 就业 工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何炜
公共服务提供是政府引导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以中国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样本,研究流入地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提供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存在以受教育水平为标志的群体分化。流入地较高的公共服务支出能够显著提高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流入的概率,但对低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就业身份与劳动力"用脚投票"存在较大关联,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获得流入地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是中国"用脚投票"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本文结论表明在运用公共服务提供引导劳动力流动时,要重视异质性劳动力的需求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提高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纪广
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7个城市的实证数据,通过全局莫兰指数、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劳动力技能互补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呈强相关性,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但分行业的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具有相斥效应。第二,高低技能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互为提升和相互促进作用,高技能劳动力的增长,会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实现城市不同劳动技能之间保持相对均衡。第三,不同地区间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耦合度正逐步缩小,将有利于城市高低技能互补效应的发挥。第四,空间杜宾模型(SDM)表明,低技能劳动力比重的增加既无法直接提高本地区工资水平,也无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地提高邻近区域的工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低技能劳动力对城市经济发展起负面作用。城市规模增加导致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效应的存在,高低技能劳动力均会从城市规模扩张中获益。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蓓蓓 崔小年
本文基于非熟练与熟练劳动力要素价格这一独特视角,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其分解方法,经过1991-2011年两者工资差距数据的检验。研究发现非熟练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与不同分位数上的工资增长密切相关,表现为随之扩大的态势。其中,对非熟练劳动力歧视的加剧是造成两者工资差距在不同分位数上持续扩大的最重要原因。基于此,激励更多的非熟练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和教育积累转为熟练劳动力,同时,消除对非熟练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是未来缩小两者工资差距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季雷 周博
本文从"垄断—竞争"部门和"初级—次级"岗位两个维度,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构效应在工资收入差距中的贡献。研究发现:结构效应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解释超过60%;垄断部门降低了受教育程度对工资的正向影响,竞争部门则仅放大了教育年限的正向作用;初级岗位工资提升更依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次级岗位则更对教育回报有缩减效应;教育年限的增加对于缩小岗位分割效应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对于垄断造成的分割效应则少有改善。因此,应破除行业垄断壁垒;改善垄断部门的工资激励方式,提高工资水平对受教育程度的敏感度;增加次级岗位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提高收入的激励;提高次级岗位职业教育的普及度,通过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缩减不同岗位带来的工资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传琦 张琪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回归方法分别探寻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低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时间的弹性为正且女性比男性高出30.5%,而工资水平对于家务劳动时间的弹性为负且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高出82.5%;在高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男女劳动力工作投入与家务劳动皆为负影响,工资对男性工作投入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比女性分别高出22.9%和16.8%,从而这部分劳动力会适当增加闲暇时间。总体来看,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对工作投入和家务劳动的影响相较于高收入群体更加明显,不同收入群体当中,工资水平对于工作投入和家务劳动的影响不同且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工具变量的使用增强了本文实证分析的稳健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静 祝梦迪
我国外来劳动力呈现出城—城流动占比提高和素质明显提升的新特征,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的工资差异及其背后的成因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1)外来劳动力相较于本地劳动力获得了11.2%的工资溢价。不论是乡—城流动还是城—城流动,不论是跨省流动还是省内流动,与相同户口类型和相同技能的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皆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溢价。(2)高技能对于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溢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的高技能工资溢价率为22%,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更加明显。(3)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溢价,来源于自选择效应和国有部门歧视型被选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部门分割的流动性障碍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清杰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供给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劳动市场分割理论的框架下 ,对从属于“低端”劳动市场或次级劳动市场的低技能劳动力进行了研究。作者探讨了预算硬约束下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规律 ,区分了两类特殊的供给曲线 ,并得出了低技能劳动力供给曲线的Y字形可行区域。文章最后以我国的农民工现象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沈建法
90年代以来 ,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本地下岗待业劳动力日见增多 ,与此同时又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动力涌入就业 ,本地劳动力下岗待业与外来劳动力“上岗”就业同时并存发展 ,构成了上海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主要从上海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及分层特征、上海本地劳动力的供给规模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外来劳动力的基本属性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的补缺、替代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异质劳动力 就业 劳动力供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夏海波 刘耀彬 沈正兰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并具有波动递减的动态效应。(2)细分行业考察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抑制制造业就业,且挤出效应持续3年,而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表现出"挤出—补偿"效应并存的结构性特征。(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空间网络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主要通过改善邻地劳动力错配带动周边城市就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梅特卡夫法则"强化城市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本地—邻地"劳动力就业均衡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新 张秀丽 冯美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本文选取1987-2017年中国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和对外劳务输出人数年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探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劳动力跨国流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协整检验证明二者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跨国流动变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劳动力价格增长率的脉冲响应由正变负;进一步得出劳动力价格上涨率对劳动力跨国流动变化率的贡献度最终稳定在14%左右,说明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劳动力跨国流动变化的影响显著。除此之外,劳动力跨国流动还会受自身影响。据此,本文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翔 敖荣军
由于劳动力的异质性,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客观存在的技能互补性导致了劳动力迁移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内生性的累积循环,这个循环的动态结果是劳动力持续向人力资本集中地区流动,人力资本存量的地区差异随之扩大。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迁移的人力资本地区集中效应的确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为什么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趋于分化?——基于住房价格的视角
工资“拉力”与城市劳动力流入峰值——基于“推拉”理论的中国经济实证
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的关系——基于劳动力市场变迁视角的实证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劳动力分工视角的研究
劳动力转移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研究——基于市场分割的视角
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技能工资差距:基于劳动力个体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基于人口跨市流入流出双重视角的分析
劳动力成本外生上涨与FDI进入:基于最低工资视角
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对农民工工资的分析
外来劳动力挤占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