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3)
2023(14151)
2022(11826)
2021(10694)
2020(9047)
2019(20366)
2018(19764)
2017(38350)
2016(20258)
2015(22212)
2014(21737)
2013(21365)
2012(19246)
2011(17074)
2010(16513)
2009(14746)
2008(13932)
2007(11830)
2006(9893)
2005(8266)
作者
(56427)
(47486)
(47225)
(44659)
(29841)
(22744)
(21191)
(18617)
(17906)
(16380)
(15904)
(15699)
(14749)
(14738)
(14466)
(14240)
(14094)
(14008)
(13592)
(13399)
(11562)
(11421)
(11272)
(10735)
(10690)
(10422)
(10181)
(9827)
(9356)
(9352)
学科
(88396)
经济(88309)
(58816)
管理(58004)
(47470)
企业(47470)
方法(44375)
数学(39143)
数学方法(38727)
(24132)
(23594)
中国(20924)
(20229)
贸易(20227)
(19796)
业经(19763)
(16728)
农业(16345)
地方(15373)
技术(15267)
产业(14005)
(13379)
(13249)
财务(13213)
财务管理(13184)
理论(13076)
(13055)
企业财务(12497)
环境(12226)
(11897)
机构
大学(285294)
学院(284268)
(125954)
经济(124052)
管理(116129)
理学(103274)
理学院(102304)
管理学(100626)
管理学院(100133)
研究(89426)
中国(65419)
(56603)
科学(54496)
(54145)
(47415)
财经(45165)
业大(44539)
(42592)
中心(41845)
(41579)
经济学(41025)
研究所(39430)
(38532)
农业(37621)
经济学院(37583)
财经大学(34206)
(33783)
北京(33664)
师范(33319)
(32405)
基金
项目(208299)
科学(166808)
基金(156963)
研究(146136)
(138508)
国家(137453)
科学基金(119671)
社会(98926)
社会科(94381)
社会科学(94361)
基金项目(83889)
(79726)
自然(78257)
自然科(76623)
自然科学(76600)
自然科学基金(75283)
(67394)
教育(66410)
资助(62880)
编号(55498)
重点(46618)
(46543)
(44812)
(44476)
国家社会(43113)
成果(41921)
创新(41918)
科研(40813)
教育部(40662)
人文(39885)
期刊
(120302)
经济(120302)
研究(73838)
学报(46458)
中国(45223)
科学(42314)
(41105)
管理(41019)
(40933)
大学(35748)
学学(34423)
农业(28058)
技术(23101)
财经(22151)
经济研究(21087)
(20533)
金融(20533)
业经(20092)
教育(19604)
(19193)
问题(17050)
(15079)
(14991)
统计(14326)
技术经济(14179)
科技(13969)
(13598)
商业(13579)
(13435)
理论(12832)
共检索到385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岳平  文余源  
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集聚区内外的生产率差异足够大且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池效应才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劳动力池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知识溢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与劳动收入份额为负相关关系,即当前产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知识溢出效应正在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即当前正存在负的知识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连友  黄保聪  席鹏辉  
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基于手工收集的城市层面户籍制度改革数据与微观企业的匹配数据,利用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自然实验来研究劳动力市场改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改革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效应表明,这种正向效应在高创新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发达地区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市场改革通过破除户籍壁垒显著增加了企业雇佣规模、人均薪酬与企业绩效,从而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当前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挑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潜在的空间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效应的基础之上,使用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首次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的差别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因素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降低本地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降低邻近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人工智能与社会保障支出的交互项并不显著,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并未在人工智能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显现。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乔木  李广泳  高淑娟  
本文基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结合中国实际状况,阐释了FDI流入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1997-2009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在时间上FDI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存在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一直在发生变化,1994年之前较之后的抑制作用强度更大;在空间上,FDI对东部省份的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为负,对中西部省份的影响为正,而且西部省份要高于中部省份。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主要源于FDI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影响变化,据此我们提出削减FDI对劳动收入份额负向影响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益宾  
本文将经济集聚效应、劳动力流动和房价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研究在经济集聚效应下劳动力流入对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计量统计方法取得如下研究结论:地方经济的集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劳动力流入对流入地房价呈倒U型影响,在供需关系下,劳动力流入拉高当地房价,但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对当地房价产生负向影响;在经济集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入对房价的倒U型关系源于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流入超过当地承载量时,劳动力的居住选择向城市外扩展,抬高周围地区的房价,缩小地区间相对房价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新宇  余倩  
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包含政府补助的扩展型CES生产函数模型,基于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倒U型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补助显著增加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政府补助低于临界值时,政府补助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当政府补助高于临界值时,情况则相反。机制分析表明,政府补助引致的融资约束改善和营业利润增加是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补助规模增大,促进效应逐渐减弱,而过高的政府补助引发企业寻租成本上升等抑制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效应却随之增强,这是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倒U型影响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从微观角度阐释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机理提供了模型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新时代深化现代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常进雄  朱帆  董非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GDP中投资率、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是: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深刻影响了投资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在劳动力转移初期,劳动力从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农业转移到低劳动收入份额的非农部门,降低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转移初期剩余劳动力丰富,企业支付给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产出,导致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持续进行,转移劳动力工资越来越接近其边际产出,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上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申广军  刘超  
现有文献大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增长效应",但对其"分配效应"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没有研究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企业初次分配中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收入份额。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分析企业使用信息技术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使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其劳动收入份额更高,并且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变量、样本和模型设定都十分稳健。信息技术的分配效应也存在异质性,在内资企业、内销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表现更加明显。对影响机制的讨论表明,使用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增加值的同时,更大幅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戴小勇  成力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这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密切相关。理论分析认为,出口扩张与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要素对最终产品分配权的相对地位下降,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基于我国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出口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2%,使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下降9.3%;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8%,使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下降5.4%;出口依赖程度越高,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冲击越大;外资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冲击越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玉清  姜磊  
本文扩展了包含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经济学模型,在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框架中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规律及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4-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控制省市固定效应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变量后,本文发现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呈稳健的倒U型非线性曲线,经历了就业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替主导,东中西三大区域及增长极、直辖市空间范围内的影响路径表现出典型的地域性差异,适宜技术研发、市场整合及相应的政策激励有助于抑制FDI技术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冲击,缓解严峻的收入分配差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叶  胡佳霖  
论文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采用两步系统GMM方法从直接、间接两种效应视角构建传导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倒"U"型,且我国现阶段环境规制强度位于拐点附近;在间接传导路径中,原本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下反而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与之相反,环境规制也扭转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作用;最后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传导因素的门槛效应:在较高的产业结构调整程度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环境规制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叶  胡佳霖  
论文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采用两步系统GMM方法从直接、间接两种效应视角构建传导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倒"U"型,且我国现阶段环境规制强度位于拐点附近;在间接传导路径中,原本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下反而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与之相反,环境规制也扭转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作用;最后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传导因素的门槛效应:在较高的产业结构调整程度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环境规制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本凤  周敏  
本文分析了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运用2001—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工业化与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工业结构偏重化直接降低了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在日益增加的国民收入蛋糕中,劳动要素所分享到的比重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实施诱致资本利用型技术进步产生,偏离了我国要素禀赋,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振华  
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来源生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选取产业视角构建初次分配的产业及地区总福利系数,通过人均劳动收入系数、要素利用结构、就业和税收效应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初次分配福利系数进行效应分解。最后,从产业福利角度给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