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97)
- 2023(15398)
- 2022(13324)
- 2021(12756)
- 2020(10625)
- 2019(24774)
- 2018(24368)
- 2017(46913)
- 2016(25301)
- 2015(28534)
- 2014(28252)
- 2013(27960)
- 2012(25448)
- 2011(22875)
- 2010(22197)
- 2009(20288)
- 2008(19619)
- 2007(16485)
- 2006(13976)
- 2005(12072)
- 学科
- 济(102397)
- 经济(102288)
- 管理(71179)
- 业(67704)
- 企(55261)
- 企业(55261)
- 方法(51099)
- 数学(45475)
- 数学方法(44895)
- 中国(28528)
- 农(27010)
- 财(25314)
- 业经(21176)
- 学(20771)
- 贸(20745)
- 贸易(20736)
- 易(20165)
- 农业(18125)
- 地方(17622)
- 制(16656)
- 务(16459)
- 财务(16387)
- 财务管理(16352)
- 理论(16109)
- 和(15577)
- 环境(15334)
- 企业财务(15318)
- 技术(15039)
- 银(14344)
- 银行(14301)
- 机构
- 大学(354802)
- 学院(350741)
- 济(147310)
- 经济(144538)
- 管理(141560)
- 理学(123923)
- 理学院(122642)
- 管理学(120417)
- 管理学院(119806)
- 研究(118493)
- 中国(89276)
- 京(74832)
- 科学(72186)
- 财(64288)
- 所(58260)
- 农(54143)
- 研究所(53616)
- 中心(53430)
- 财经(53033)
- 业大(52242)
- 经(48680)
- 北京(47379)
- 江(47227)
- 经济学(45676)
- 范(44716)
- 师范(44306)
- 院(43503)
- 农业(42436)
- 经济学院(41316)
- 财经大学(39997)
- 基金
- 项目(248655)
- 科学(196393)
- 基金(183591)
- 研究(180062)
- 家(160401)
- 国家(159174)
- 科学基金(137318)
- 社会(115103)
- 社会科(109222)
- 社会科学(109195)
- 基金项目(97110)
- 省(93502)
- 自然(89870)
- 自然科(87870)
- 自然科学(87848)
- 自然科学基金(86275)
- 教育(82610)
- 划(79672)
- 资助(76817)
- 编号(71807)
- 成果(57110)
- 部(56016)
- 重点(55143)
- 发(51736)
- 创(51310)
- 课题(48625)
- 教育部(48410)
- 国家社会(48344)
- 科研(48048)
- 创新(47972)
- 期刊
- 济(149421)
- 经济(149421)
- 研究(101563)
- 中国(62022)
- 学报(55436)
- 科学(51821)
- 管理(50563)
- 财(48682)
- 农(48004)
- 大学(42862)
- 学学(40467)
- 教育(34395)
- 农业(33935)
- 技术(30442)
- 融(28262)
- 金融(28262)
- 财经(25752)
- 经济研究(25297)
- 业经(22861)
- 经(22060)
- 问题(19442)
- 业(17956)
- 图书(17104)
- 技术经济(16882)
- 理论(16628)
- 贸(16488)
- 科技(16289)
- 版(16061)
- 统计(15644)
- 资源(15373)
共检索到497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佳 张晓晶
本文估算了两种不同口径的单位劳动成本,并基于三角模型对中国单位劳动成本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对通胀有显著影响,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对通胀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非私营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可以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部分转嫁到产品价格上,从而推动通货膨胀。而私营企业很少具备这种市场势力,使其劳动力成本对通胀影响不显著。因此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垄断等供给侧改革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劳动力供给变化带来的通胀压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耿强 付文林 傅坦
伴随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成为中长期趋势,这种变化将对中国物价的形成以及走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开放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对影响通胀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系统规范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货币扩张、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胀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解决中国的通胀问题除了继续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之外,还需要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尤庆国
通货膨胀对于劳动力价格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名义工资增幅计量模型,对我国城镇职工名义工资与通胀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名义工资受到通胀水平的影响比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而且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分割对城镇职工工资差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国各地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逐渐将最低工资与物价挂钩,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近两年物价上涨水平,但是形成"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 名义工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田雪原
当前的通货膨胀,属内外结合的复合型通胀。本文提出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变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以前的总体过剩阶段,表现为劳动力买方市场,工资率被人为压低;第二阶段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越过峰值,但尚未达到绝对数量峰值,劳动力市场由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转变,工资率处于劳资博弈状态;第三阶段是2017年以后,即占比和绝对数量总体短缺阶段,工资率将呈持续上涨趋势。当前处于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供大于求的逐步结束和工资欠账较多,工资率理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不过要适度,因为总体上还处于劳动力由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转变;更要着眼于实际工资的提升,因为仅仅名义工资的提升是有害的,对通胀治理不利。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劳动力市场 工资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景丹红 刘扬 李潇
本文在我国货币超发的背景下,从实证方面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货膨胀率、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正向促进通货膨胀,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短期波动调节机制,当期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程度中0.96倍在下一期会被调整。另外,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八大综合经济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剩余劳动力转移 VEC区域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巩师恩 范从来
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从事非农业劳务的劳动力供给具有二元特性,即农村居民既从事农业劳务又从事非农业劳务,而城镇居民一般仅从事非农业劳务。文章基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构建了二元劳动力结构下的通货膨胀方程,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相关关系后发现,城镇居民劳务收入变动是影响通货膨胀的显著正相关因素,但农村居民劳务收入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工资水平决定的设想,这有益于深入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成本推动形成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昆亭 郑文风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问题是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本文在研究传统的(Bai- ley(1956)定义的消费者剩余的估计方法)和当前流行的Lucas(2000)一般均衡框架下,用补偿思想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的估计方法)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估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国1992—2005年的数据,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我国的通胀福利成本分别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认为:名义扭曲是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根源,过度的扭曲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严重。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社会福利成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全红
本文采用CPI和低收入者CPI两种价格指数,运用贫困指数计算方法,以我国2007年以来价格变化为例,分析了这次主要源自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对城市贫困人口广度和深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在哪种贫困线下,按低收入者CPI统计指标计算的实际影响要比按一般CPI消涨方法得到的结果高出一倍以上。贫困指数对贫困线越敏感,食品价格上涨对贫困的影响就越大。这一现象为政府统计指标的选取、贫困监测和反贫困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直接依据。
关键词:
CPI 通货膨胀 贫困线 反贫困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正茂 王仕进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厘清产生这一特征的内在经济逻辑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市场的重要变化,文章在新凯恩斯框架下通过引入劳动市场摩擦与工资刚性,对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市场摩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总需求的变化,当总需求增加时,预期利润的提高使厂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就业增加,但由于存在搜寻匹配摩擦,劳动市场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从而工作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这延缓了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变化相对缓慢。(2)在引入工资刚性后,工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浩 郭也
本文利用2001-2010年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与19个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小时劳动生产率都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单位劳动力成本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增加的态势,2010年调整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比2001年增加了17%;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不仅远远低于美、日、德、法、荷等发达国家,以及墨西哥、南非、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亚洲四小龙,也低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四小龙、其他发展中大国、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目前已经超过了泰国、印尼等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防范"去工业化"倾向,提高劳动生产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袁立华
因心理原因而产生的对物价上涨预期的偏离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崇尚权威”和“服从群体”两种非自主心理则使该预期偏离的程度更大,社会性更强。由此看出在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中,两种非自主心理发挥着不小的作用。针对性地采取心理介入手段不失为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有效选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鸿武 王珂英
货币搜寻理论清晰刻画了货币交易媒介的本质功能,已成为研究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等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对货币搜寻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使用货币搜寻模型和福利三角形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估计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基于货币搜寻模型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计的结果更为可靠,与通货膨胀率为0相比,中国10%的通货膨胀率造成的福利成本约为收入的1.2%,高于采用福利三角形法得到的估计结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彦斌 马莉莉
通货膨胀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消费者剩余方法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实证结果说明,在中国高通货膨胀会带来较高的福利损失,因此将通胀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提高中国的经济福利水平是有利的。
关键词:
货币 通货膨胀 福利成本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习宁
本文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时间序列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引起物价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劳动力价格的变动只是次要因素。而国内原材料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影响。关于劳动力供给维度,分析显示:假设相关制度性创新进程能够加快,至少在短期内我们大可不必高估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