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0)
- 2023(8225)
- 2022(6702)
- 2021(5974)
- 2020(5110)
- 2019(11535)
- 2018(11378)
- 2017(22183)
- 2016(11651)
- 2015(13093)
- 2014(12765)
- 2013(12787)
- 2012(11515)
- 2011(9900)
- 2010(10120)
- 2009(9624)
- 2008(10096)
- 2007(9275)
- 2006(8179)
- 2005(7760)
- 学科
- 业(74025)
- 企(69335)
- 企业(69335)
- 济(59672)
- 经济(59606)
- 管理(53075)
- 方法(27460)
- 业经(25089)
- 财(24415)
- 贸(24172)
- 贸易(24163)
- 易(23589)
- 农(21730)
- 数学(19294)
- 数学方法(19228)
- 务(18794)
- 财务(18787)
- 财务管理(18773)
- 企业财务(17541)
- 农业(16229)
- 技术(15361)
- 出(14128)
- 中国(12888)
- 策(12444)
- 划(11900)
- 企业经济(11880)
- 制(11350)
- 经营(11112)
- 和(11049)
- 理论(11048)
- 机构
- 学院(175689)
- 大学(168201)
- 济(86851)
- 经济(85717)
- 管理(75216)
- 理学(64619)
- 理学院(64166)
- 管理学(63667)
- 管理学院(63359)
- 研究(50359)
- 中国(42002)
- 财(39447)
- 京(33300)
- 财经(31425)
- 经(28526)
- 江(27153)
- 农(27110)
- 经济学(26796)
- 科学(25524)
- 经济学院(24570)
- 所(24144)
- 商学(23392)
- 商学院(23193)
- 财经大学(22880)
- 中心(22568)
- 业大(22500)
- 贸(21764)
- 经济管理(21668)
- 农业(21303)
- 研究所(21202)
- 基金
- 项目(109276)
- 科学(88618)
- 研究(82989)
- 基金(82318)
- 家(68991)
- 国家(68327)
- 科学基金(61541)
- 社会(56796)
- 社会科(54235)
- 社会科学(54224)
- 基金项目(43292)
- 省(42831)
- 自然(37860)
- 自然科(37078)
- 自然科学(37071)
- 自然科学基金(36518)
- 教育(36185)
- 资助(33514)
- 划(33403)
- 编号(32471)
- 业(30710)
- 创(26449)
- 部(25025)
- 国家社会(24159)
- 成果(24129)
- 发(23837)
- 创新(23725)
- 重点(23529)
- 制(23275)
- 人文(22801)
共检索到266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铁瑛 黄建忠 高翔
我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持续攀升,伴随其上升的是用工成本的明显提高和加工贸易占比的显著下降。我国DVAR的提升究竟源于如已有研究所指出的,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内中间品对国外中间品的替代,即"主动"的提升?还是成本上升引致加工贸易不断退出市场的一个客观结果,即"被动"的提升?本文基于2000—2006年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DVAR,从加工贸易退出的角度刻画了企业DVAR的动态演进过程,并进一步考察了由最低工资所代表的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与企业出口DVAR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我国企业DVAR的攀升,这一结果在多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中均是高度稳健的。最低工资上升对我国企业DVAR的促进作用通过引致加工贸易退出这一机制来实现。拓展性的研究还表明,最低工资上升对高生产率企业、外资企业和资本相对密集企业DVAR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强。这说明,我国DVAR的上升至少部分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结果,鼓励进口、同时促进国内中间品质量提升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铁瑛
本文重点关注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加工贸易升级问题,探讨了城市劳动供给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人口结构转型因素对加工贸易升级具有重要的解释力,城市劳动参与率下降显著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高。这一促进作用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而逐步弱化,即人口结构影响的用工成本渠道,同时也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而逐步弱化,即人口结构影响的人力资本渠道。拓展性研究还发现,劳动参与率下降所引致的加工贸易升级主要是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效应来实现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劳动供给绝对量的下降,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局部地区劳动力相对充沛也不能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劳动供给下降对劳动需求更高、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更大的行业的不利作用更强。本文的结论表明,面对人口结构渐趋老龄化的不利冲击,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是应对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黄建忠 胡懿 赵玲
廉价劳动力一直都是中国加工贸易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迫使中国加工贸易加快转型。本文利用20022013年HS 6位编码微观贸易数据,并借鉴Amurgo-Pacheco和Pierola(2008)的分解方法,计算中国对1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通过Tobit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成本、进出口国市场规模、贸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多边阻力及外部冲击等因素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计算其边际效应,同时采用PPML方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其后,将二元边际按不同技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劳动力成本 二元边际 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黄建忠 胡懿 赵玲
廉价劳动力一直都是中国加工贸易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迫使中国加工贸易加快转型。本文利用2002~2013年HS 6位编码微观贸易数据,并借鉴Amurgo-Pacheco和Pierola(2008)的分解方法,计算中国对1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通过Tobit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成本、进出口国市场规模、贸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多边阻力及外部冲击等因素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计算其边际效应,同时采用PPML方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其后,将二元边际按不同技术水平产品细分做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主要影响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对扩展边际虽有影响但其程度甚小,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一,中高技术出口产品二元边际受劳动力成本的影响低于中低技术出口产品。因此,中国发展加工贸易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点政策着力方向是从集约边际转向质量价格边际,增加产品技术内涵,同时着力加强扩展边际。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劳动力成本 二元边际 转型升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浩然 李坤望
2003年中国首次明确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转型升级政策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提升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率,并且通过多重检验得到稳健一致的结论。微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过程与企业动态变化和经营主体结构调整密切相关,转型升级政策通过促进企业退出、进入和贸易方式转化等形式对提升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方媛 高悦冉
劳动力市场的可获得性不仅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对我国全球制造价值链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厚度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面板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厚度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企业资金成本密集度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过多资本存量会抑制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技术外溢、地区就业规模均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产生正向影响。通过中介模型检验显示空间投入可得性和服务可得性通过减少外部劳动力市场空间,提升本地劳动力可得性进而提高企业国内出口附加值率。最后,本文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劳动力市场厚度质量、吸引劳动力就业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吕冰 陈飞翔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本文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企业的贸易持续时间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之间的关系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获得和积累学习效应,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使用中国相关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框架下,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促进了出口DVAR提升,但因行业、贸易方式、地区和所有制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张靖祎 方森辉
本文从贸易数字化视角,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匹配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开通信息,考察了贸易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贸易数字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第二,贸易数字化通过成本加成效应及中间品相对价格效应作用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成本加成机制下,企业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内附加值率;中间品相对价格机制下,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不利于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假象。资源配置效率可通过提高企业研发创新水平促进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有效避免企业受限于“低端嵌入”。第三,贸易数字化倾向于提升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飒
基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利用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考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出口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出口优势,但对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的作用存在差异。就整体样本而言,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加工贸易出口则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且作用力自2005年后逐年增加。分地区样本来看:就一般贸易出口而言,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均不显著;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东部地区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影响不显著;就两种贸易方式而言,劳动力成本在所有解释变量中对出口的作用力均为最小。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出口 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怀民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开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开展该项活动的经济体都是通过开放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部直接投资来从事加工装配活动。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我国在加工贸易分工和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基本合理的,实施新劳动法等因素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已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密集产品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丧失,次贷危机也使加工出口的外部环境恶化,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应鼓励加工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毛其淋 许家云
本文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这一效应随企业加工贸易程度的提高而减弱。传导机制检验表明,贸易自由化通过成本加成提升和研发创新增加渠道提升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此外,行业层面的研究发现,资源再配置效应是贸易自由化促进行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近年来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政策动因,还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如何利用外贸政策调整来提高贸易利益与出口竞争力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颜群 胡浩然
加工贸易跨区域转移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措施。以2007年商务部等部门实施的加工贸易转移政策为研究案例,分析加工贸易跨区域转移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加工贸易转移政策显著提高了承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水平,且主要促进了中西部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行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组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第一,加工贸易转移政策提升了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概率,但主要通过促进在位企业出口扩张进而实现当地出口增长;第二,在位企业配置效应对提升承接地区城市出口作出重要贡献,构成加工贸易转移政策提升承接地区城市出口的重要途径;第三,加工贸易转移政策主要提升了大规模在位企业的出口水平和产品创造率,对小规模在位企业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大规模在位企业承接了相对更多的加工贸易转移订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晶 陈志龙
制造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加总得到的城市层面制造业数据和最低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数据,首次考察了最低工资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就业人数份额和规模以上企业数目份额,并推动制造业就近转移。同时,最低工资对制造业份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资本密度越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越多的地区制造业份额受影响越小。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抑制新企业的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资本配置和推动企业退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为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制造业转移 SLX模型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曲玥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俊 殷明
近年来,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常态,企业内部融资形式发生变化。文章采用2013-2017年我国上市商贸流通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商贸流通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商贸流通企业的债务融资水平随之下降,即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呈负相关。文章进一步探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借款,当被解释变量以长期借款水平代替有息债务水平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导致企业长期借款的增加。文章立足于我国企业目前面临劳动力解雇难的现状,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微观商贸流通企业的影响,旨在使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企业资本结构,以应对外部挑战。
关键词:
商贸流通 劳动力成本 企业融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