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0)
- 2023(6080)
- 2022(5328)
- 2021(4922)
- 2020(4349)
- 2019(10361)
- 2018(10150)
- 2017(20424)
- 2016(11463)
- 2015(13199)
- 2014(13501)
- 2013(13667)
- 2012(12924)
- 2011(11670)
- 2010(11807)
- 2009(11233)
- 2008(11390)
- 2007(10655)
- 2006(9098)
- 2005(8312)
- 学科
- 济(53370)
- 经济(53324)
- 业(32138)
- 管理(30714)
- 方法(28244)
- 数学(25683)
- 数学方法(25520)
- 企(24024)
- 企业(24024)
- 农(15320)
- 中国(13683)
- 财(12950)
- 贸(10851)
- 贸易(10847)
- 易(10498)
- 学(10229)
- 农业(10206)
- 制(9600)
- 地方(9446)
- 业经(9223)
- 融(8304)
- 金融(8302)
- 银(8105)
- 银行(8085)
- 务(8064)
- 财务(8048)
- 财务管理(8027)
- 行(7691)
- 企业财务(7597)
- 和(7306)
- 机构
- 大学(175839)
- 学院(173799)
- 济(77571)
- 经济(76048)
- 管理(66957)
- 研究(58944)
- 理学(57419)
- 理学院(56792)
- 管理学(55931)
- 管理学院(55588)
- 中国(45779)
- 京(36706)
- 财(35115)
- 科学(35070)
- 农(31850)
- 所(30842)
- 财经(28480)
- 研究所(27777)
- 中心(27589)
- 业大(26538)
- 江(26476)
- 经(25827)
- 农业(25364)
- 经济学(25296)
- 北京(23213)
- 经济学院(23060)
- 范(21578)
- 师范(21358)
- 财经大学(21146)
- 州(20454)
- 基金
- 项目(111147)
- 科学(87029)
- 基金(81634)
- 研究(79547)
- 家(70905)
- 国家(70346)
- 科学基金(59748)
- 社会(50956)
- 社会科(48320)
- 社会科学(48300)
- 基金项目(43280)
- 省(42495)
- 自然(38648)
- 自然科(37776)
- 自然科学(37762)
- 教育(37130)
- 自然科学基金(37111)
- 划(36158)
- 资助(34563)
- 编号(32258)
- 成果(26219)
- 部(25906)
- 重点(25040)
- 发(23825)
- 创(22467)
- 教育部(22254)
- 科研(21872)
- 课题(21802)
- 人文(21280)
- 大学(21215)
共检索到256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苏群 崔悦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4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消除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异变动进行分位数分解。通过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工资变化的差异,能够由个体特征变化解释的部分所占比例较低,绝大部分都是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工资分布顶端的歧视现象更加严重。这说明长期以来与户籍制度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分配规则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失,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工资歧视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行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的养老保险,为广大参与者提供了养老保障。除宏观层面的养老保障之外,养老保险对参与者个体的影响还体现在微观层面,即对个体劳动时间和工资率产生影响。通过对1991~2018年我国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发现,1995年前和1995年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劳动力婚否特征差异等不同情况下养老保险对个体劳动时间和工资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为了验证这些差异,首先通过宏观数据的变化来描述这种差异;其次通过差分回归分析来验证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提高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效用的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鹏
文章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主要是工资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在不同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工资差距不合理的扩大。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失序的原因有国家规制、非价格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如果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采取新的发展战略,重构劳动力市场改革,那么,将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改善,也有利于收入分配更为平等。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转型 工资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马超 顾海 李佳佳
本文运用2期面板数据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研究表明,从截面的角度来看,2009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状况明显好于2006年;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消除不可观测的性别异质性后再进行分解,不同性别劳动力工资变化的差异,几乎完全由个体特征的变化来解释,而非歧视。
关键词:
性别工资差异 面板数据 固定效应 歧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屈小博
文章使用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CULS)2001年、2005年和2010年数据,采用重设权重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对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在不同分位数上的工资差距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第一,从纵向变化来看,在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数上,工资差距的构成效应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由市场歧视造成的结构效应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第二,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现象,工资收入分布末端的工资差距较大,符合"黏地板效应",并且工资差距来源中的结构效应显著大于构成效应;第三,"黏地板效应"与低收入迁移劳动力群体的一些特征相联系;第四,在收入分布的顶端,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较小,原因是可观测特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孟凡强 邓保国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城乡工资差异及其中户籍歧视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城乡工资差异在工资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城乡工资差异随工资分布由低分位数向高分位数上升而趋于缩小,并且这一变化趋势是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的缩小导致的,这一结论也适用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第二,从分地区的城乡工资差异来看,在中分位数和低分位数上,东部地区城乡工资差异最大;在较高分位数上,西部地区城乡工-资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在整体工资分布上城乡工资差异是三大地区中最低的。第三,从分地区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来看,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西部地区由...
关键词:
城乡工资差异 户籍歧视 分位数分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世伟 郭凤鸣
本文建立了工资方程的固定效应模型,提出了性别工资差异变动的分解方法,并依据1991-2006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1-1993年和1997-2004年期间,性别工资差异呈缩小趋势;而在1993-1997年和2004-2006年期间,性别工资差异呈扩大趋势。在1991-2006年期间,性别工资歧视一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性别间个体特征差异一直呈不断缩小趋势,性别工资差异变动是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政府通过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扭转性别工资歧视不断上升的趋势,将有助于性别工资差异的缩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萌 胡永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日益突出。文章主要从工资差异的视角研究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原因,采用2009年CHNS数据,分别对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收入进行O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并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分析其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下,造成两大群体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非市场作用的制度性分割,包含所有制结构、户籍制度、性别歧视等因素;在市场性分割中,教育对工资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世伟 罗胤 汪宁宁
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行业分布和工资水平差异,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工资差异,行业内部性别工资歧视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性别行业分割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次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美艳
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男女在行业获得和工资上的差异,并且用计量方法对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表明,男女工资差异主要由同类行业内工资差异引起,而由于两者行业分布不同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歧视是造成性别之间的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很小。由此,缩小行业内的工资差异,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是缩小工资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工资差异 性别歧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伟 隋月红
本文以空间经济学的视野分析了专业化、多样化两种集聚倾向下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动态差异。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情景,建模并刻画了劳动技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异的内生性变化及链条联系,进而从行业层面考虑了两种集聚类型的作用情形,创造性地利用横截面同期相关对集聚经济不可观测的部分进行了测度。选取浙江和广东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但产业多样性差异较大的地区为样本,利用两省2003—2010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以及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的估计方法做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一个地区集聚产业的多样性越强,越有利于促成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且工资上涨是经济可承受的;多样性较弱或专业化较强地区的工资提升过快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梅
本文对最低工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并以深圳为案例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在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趋近最低工资标准,并且不会导致区域就业量的下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范如国
本文分析了效率工资的索洛模型和Shapiro-Stiglitz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由于工资合约具有非完备性特点,通过工资合约对员工进行完全激励是困难的;基于重复博弈理论构建了同时考虑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效率工资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和员工在效率工资博弈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阐述了效率工资的经济效用,尤其是具有的"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两种效率价值;揭示了该模型比均衡效率工资模型具有的更为丰富的经济内涵,认为效率工资需要与其他激励机制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其激励目的。
关键词:
效率工资 博弈 劳动力市场 经济效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屈小博 吕佳宁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普通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大学教育质量增强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怎样的效应?已有文献研究面临的困难是缺乏度量大学教育质量的微观数据。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CULS4)数据,并匹配劳动力高等教育相关数据信息,实证分析了大学教育质量对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学教育质量对劳动力的工资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随着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劳动者工资回报递增。第二,采用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每提升一个大学教育质量层次,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平均工资收入将提升28.45%。第三,稳健性检验结果也表明,在相似的受教育年限下,大学教育质量差异所带来的工资回报将更加明显。第四,机制分析表明,大学教育质量通过工作转换、努力程度等影响工资回报。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同时,调整资源配置、让更多普通劳动力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大学教育 教育质量回报 劳动力市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凡新
本文根据调查所得北京市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的基本收入与人力资本的数据和资料,介绍了城市职工与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差距情况,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最后针对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职工 农民工 工资收入差异 原因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