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7)
2023(3064)
2022(2405)
2021(2322)
2020(1712)
2019(4098)
2018(3841)
2017(7660)
2016(4089)
2015(4617)
2014(4747)
2013(4730)
2012(4392)
2011(4049)
2010(4184)
2009(4081)
2008(4234)
2007(4027)
2006(3619)
2005(3572)
作者
(12469)
(10587)
(10370)
(9979)
(6798)
(5018)
(4646)
(4092)
(3960)
(3830)
(3647)
(3610)
(3391)
(3387)
(3343)
(3333)
(3139)
(3061)
(2992)
(2692)
(2632)
(2571)
(2505)
(2418)
(2366)
(2351)
(2315)
(2161)
(2067)
(2010)
学科
(21630)
经济(21604)
(12975)
管理(11718)
方法(10100)
(10097)
企业(10097)
数学(8027)
数学方法(7973)
中国(6547)
(5925)
(5373)
理论(5145)
(5118)
劳动(5101)
业经(4566)
(4514)
金融(4514)
(4193)
(4182)
农业(4174)
(3906)
银行(3904)
市场(3887)
(3811)
(3735)
贸易(3731)
(3558)
(3104)
经济学(2842)
机构
大学(70814)
学院(68484)
(33017)
经济(32436)
管理(26734)
研究(23951)
理学(22733)
理学院(22484)
管理学(22216)
管理学院(22085)
中国(20142)
(16116)
(15286)
财经(13101)
科学(12386)
(11973)
(11871)
经济学(11626)
研究所(10474)
中心(10387)
经济学院(10318)
财经大学(9970)
北京(9943)
(9816)
(8739)
(8445)
(8404)
师范(8372)
(7803)
(7779)
基金
项目(40554)
科学(33188)
基金(31753)
研究(29743)
(27384)
国家(27178)
科学基金(23818)
社会(20463)
社会科(19414)
社会科学(19407)
基金项目(16102)
自然(15136)
自然科(14833)
自然科学(14829)
自然科学基金(14614)
教育(13768)
资助(13474)
(13472)
(12167)
编号(11419)
(9844)
成果(9725)
重点(9107)
教育部(8901)
国家社会(8830)
人文(8319)
(8225)
(8125)
大学(7975)
中国(7972)
期刊
(38351)
经济(38351)
研究(22752)
中国(14636)
(12534)
管理(11000)
科学(9700)
(9385)
金融(9385)
学报(9016)
财经(7986)
(7614)
大学(7354)
学学(7008)
(6916)
经济研究(6040)
教育(5743)
业经(5051)
问题(5001)
技术(4880)
农业(4792)
理论(4224)
(4199)
国际(3598)
实践(3577)
(3577)
技术经济(3547)
世界(3500)
商业(3477)
经济学(3394)
共检索到107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亮  彭璧玉  
自20世纪60、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搜寻理论, 为加深对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早期的劳动力搜寻理论主要研究在职位供给分布已知的假定下,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对职位的搜寻行为,如搜寻密度、在职搜寻等等,它忽视了劳动力需求方——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葛苏勤  
一、引言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在与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下简称为分割理论)认为,建立在统一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和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性别、种族和部门歧视现象,运用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进行划分就能大大提高对现实的解释能力。20世纪60-70年代,分割理论向当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卿石松  彭璧玉  
本文回顾了隐性合约理论对劳动力市场无效率就业的解释,总结了隐性合约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存在基础、执行及其对代理人的激励效率,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丁琪芯  
近年来大量智能机器人被投入到工业生产进程中,"去人工化"已成为生产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智能机器替代人力"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讨论。文章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来影响劳动力需求,并对劳动力质量、工资及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主要从劳动力就业、劳动生产率、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和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等方面阐述智能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莹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发展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理论对于就业和失业选择有着很强的解释力。运用搜寻匹配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失业"和"空岗"并存现象。过高的期望和家庭保障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匹配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技能低、盲目搜寻、保留工资提高等则是导致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民工潮和民工荒并存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其他劳动力市场中也有着明显体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静   郑嵘  
国外学者主要以“数字劳动”这一术语来涵盖在数字技术变革背景下出现的在线产消实践和经过数字技术改造的传统劳动实践。数字劳动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动态的一把新钥匙,将数字劳动这一新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社会科学界涉及数字劳动理论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国外数字劳动理论化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来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分析。首先,扎根理论学者从对数字劳动现象的直接经验观察中建构扎根理论模型,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主要对零工平台与数字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实践进行多维度理论阐释,以填补既有社会科学理论无法对数字劳动新实践提供直接适用理论的空白。其次,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主张复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此来解释在线产消实践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并引发了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相关争论。再次,劳动过程理论学者主张将数字劳动研究的焦点转移到零工劳动实践上来,在独立的劳动过程理论框架下研究零工劳动者遭受的平台控制及其反抗实践。最后,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陆铭  陈钊  
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理论是近20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所获得的最新进展之一,并成为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组成部分,目前仍然是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从方法论来看,该理论的研究文献大量运用了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工具,这也是人们将劳动经济学称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最成功的运用领域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注意到,劳动力并不完全是在外部劳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谷彬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受转型升级的巨大影响,中国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即结构性失业问题。由于受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僵化、惰性的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调整速度相对缓慢,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的新变化,从人才支撑的角度制约了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视角,系统梳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搜寻匹配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不匹配引发结构性失业的传导机制及结构性失业不同来源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培刚  方齐云  
从现有文献来看,厂商理论的发展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把握其脉络:一是在最大化模型方面,如果考虑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两权分离”)的现实,则作为厂商代表的经理并不必然追求最大利润目标,按照个人主义的原则,经理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更为符合逻辑;二是从厂商内部组织去分析厂商行为,而不是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即当作一个利润最大化的转换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奕庭  董志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人搜寻工作的范围扩大。然而,并不是所有工人都同等地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工人搜寻范围存在异质性。本文将采用基于主体建模方法(ABM)建立一个劳动力市场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研究,考察搜寻范围异质性对工人就业和收入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发现,工人搜寻范围异质性将会带来就业机会和收入的不平等。本文还在模型中引入了针对就业困难工人的搜寻培训,并通过仿真实验研究该培训的效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海涛  
传统的结构主义(SCP范式)认为市场集中度对利润率的正的影响可以作为运用市场势力的证据,较新的结构主义研究则运用推测变差的方法建立了企业推测其竞争对手的行为并依据这种推测行事的结构主义模型,为结构主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经验产业组织研究认为市场势力不可以直接观测,但是可以通过计量分析推断出来,此外,他们也认为厂商销售利润率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成本也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其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单个产业层面或厂商层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忠群  张群群  
市场信息效率因其重要性和基础性激发了学界的持续研究,大量成果涌现,但是截至目前在系统性和建构性上的努力还很不够,体系松散,脉络不清晰。我们依循公理化的原则,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归纳和演绎,总结、提炼出交易规则、信息形态、交易者结构、产品结构和学习模式五个核心概念,以这些概念为纽带把信息效率理论的庞杂内容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增强该理论的系统性,并对该理论发展的脉络做出更清晰的洞察。最后对该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做出了评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忆邵  
一、市场系统的相互作用: 从空间商品到非空间商品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空间经济理论研究者们日益将注意力放在揭示和模拟空间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问题上,并形成了有关空间经济系统组织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特别是在空间经济系统中的贸易分析中,他们提出了若干市场相互作用模型,其中以富林翰(Fotheringham,1983)的竞争目标模型及菲克和马里安(Fik and Mulligan,1990)的竞争中心地模型较为著名。这两个模型的共同点在于揭示了空间结构的要素,并认识到作为短期调整的相互作用(贸易)与作为长期结果的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差别;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荣清  王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劳动统计制度和相关的劳动统计体系,它在我国现行的劳动力配置和就业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现有的劳动统计尚存在着一些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它表现在:(1)劳动力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赖德胜  
感谢《财经科学》邀请我参加本次研讨会,并让我见证了《财经科学》创刊六十周年。《财经科学》六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办一本刊物不容易,在此,我对《财经科学》全体同仁表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