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48)
- 2023(14145)
- 2022(11633)
- 2021(10823)
- 2020(9025)
- 2019(20384)
- 2018(19776)
- 2017(37057)
- 2016(20132)
- 2015(22291)
- 2014(21519)
- 2013(21139)
- 2012(19474)
- 2011(17564)
- 2010(17408)
- 2009(15985)
- 2008(15681)
- 2007(13853)
- 2006(12066)
- 2005(10774)
- 学科
- 济(83808)
- 经济(83722)
- 业(59733)
- 管理(58395)
- 企(47046)
- 企业(47046)
- 方法(40189)
- 数学(36425)
- 数学方法(36220)
- 中国(27351)
- 农(23795)
- 财(20915)
- 贸(19114)
- 贸易(19096)
- 易(18645)
- 技术(18556)
- 业经(17500)
- 制(16922)
- 农业(16028)
- 银(14794)
- 银行(14754)
- 融(14587)
- 金融(14587)
- 行(14181)
- 学(13689)
- 地方(13333)
- 技术管理(12962)
- 理论(12233)
- 务(12204)
- 财务(12197)
- 机构
- 大学(282329)
- 学院(280052)
- 济(128025)
- 经济(125981)
- 管理(109021)
- 研究(98670)
- 理学(94909)
- 理学院(93929)
- 管理学(92678)
- 管理学院(92156)
- 中国(77298)
- 京(58615)
- 财(56401)
- 科学(56148)
- 所(48580)
- 农(48502)
- 财经(45919)
- 中心(45157)
- 研究所(44213)
- 经(42375)
- 经济学(41739)
- 业大(41405)
- 江(40448)
- 农业(38139)
- 经济学院(37880)
- 北京(37117)
- 院(35342)
- 财经大学(34655)
- 范(33941)
- 师范(33511)
- 基金
- 项目(191892)
- 科学(153329)
- 基金(143101)
- 研究(138995)
- 家(126504)
- 国家(125481)
- 科学基金(107721)
- 社会(93012)
- 社会科(88425)
- 社会科学(88406)
- 基金项目(75330)
- 省(72758)
- 自然(68441)
- 自然科(67029)
- 自然科学(67007)
- 自然科学基金(65964)
- 教育(64880)
- 划(62155)
- 资助(57776)
- 编号(52233)
- 创(45706)
- 部(44384)
- 重点(43706)
- 创新(41931)
- 成果(41563)
- 发(41224)
- 国家社会(40478)
- 教育部(38748)
- 课题(37353)
- 人文(36819)
- 期刊
- 济(131929)
- 经济(131929)
- 研究(84506)
- 中国(61409)
- 学报(45126)
- 农(42967)
- 管理(42346)
- 科学(42194)
- 财(41909)
- 大学(35045)
- 学学(33144)
- 教育(31265)
- 融(29640)
- 金融(29640)
- 农业(29093)
- 财经(24159)
- 经济研究(23476)
- 技术(23309)
- 经(20919)
- 业经(19973)
- 业(17925)
- 问题(17617)
- 贸(17602)
- 国际(15461)
- 世界(15117)
- 技术经济(14798)
- 科技(14507)
- 统计(12840)
- 商业(12792)
- 策(12638)
共检索到420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凯 黄容霞
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业保护程度指标,可以构建适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弹性体系。利用2003—2016年相关数据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弹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劳动力市场弹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弹性均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用大小依次为中、东、西部;从时间效应来看,短期作用大于长期。此外,劳动力市场弹性通过工资效应和社会保障效应对中国创新型人才产生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以及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都有利于吸引创新型人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郝宏杰 付文林
基于劳动力技术禀赋演变的视角,分析高技术工人就业比重提高、技能溢价等效应对消费性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利用2004—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禀赋演变通过生产率效应、技能溢价效应促进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长,但这些效应对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增长基本没有影响。为了推动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不仅要减少服务业行政管制,还要提高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硅谷和深圳的经验表明,对创新来说,用风险投资类证券市场资金来匹配高技术人才会更有效率。因此本文根据新结构金融学强调的金融要与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原则,考察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借鉴社会学排序匹配方法,将中国2005~2018年间31个省的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别通过标准排序并相减来构造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创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匹配度与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市场型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匹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匹配能够促进创新产出增长,且匹配度对创新增长的解释力强于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简单交乘项;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创新成“倒U型”关系,即匹配度存在最优状态使得创新产出边际增长达到最大值;创新产出水平越高,结构匹配对创新增长效应越大。本文首次考察并验证了金融与劳动力的结构匹配问题的重要性,拓展了传统增长理论中有关劳动与资本相互替代这一总量分析结论,也为新结构金融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直庆 刘迪钥 宋伟
发展中国家要素过度投入和无效配置现象普遍,前沿研究关注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却并未重视非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错配可能会引发效率损失。文章以产业层面的劳动力错配为视角,利用1978-2010年数据考察我国分行业劳动力配置的扭曲程度并测算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金融业,所有行业均出现要素错配现象且不同行业劳动力错配分化趋势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使其表现出多头"W"形变化趋势,并平均使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0%左右。当然,这主要是劳动力有偏性配置、劳动报酬不平等和市场进入障碍的影响,使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而引发不均衡配置所致。
关键词:
劳动力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效率损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庞磊 陈晓磊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的增长动力切换关键时期,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基于2000—202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聚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问题,探讨了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时空演变与“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劳动、研发性劳动、生产投入以及研发投入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2)中国增长动力切换经历了“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投入”、“研发性劳动与生产投入”以及“研发性劳动与研发投入”三个阶段;(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时空演变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段异质性,不同区域和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显著差异;(4)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具有外部制约条件,存在“双门槛”效应。同时,采用主实验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对比、双边缩尾、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机制、路径与制约条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毛文峰 陆军
利用2009—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蔓延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规模城市、人口收缩型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越明显。推进紧凑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秉承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未来提升城市创新质量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创新质量 空间形态 收缩城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勤 周祥祥
数字贸易发展为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重要机遇和动力。文章测度了2013~2017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了数字贸易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显著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门槛效应检验显示,该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经过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多期DID检验及Bartik工具变量等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技术创新和成本节约;相对于成本节约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地理区位、所属城市群、城市层级的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西部地区、稳定型城市群及四五线城市而言,数字贸易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明显,说明数字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普惠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潘昌蔚 严兵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信息构建雾霾治理指标,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雾霾治理对外资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雾霾治理对外资流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雾霾治理主要通过缓解空气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外资流入;异质性分析发现,雾霾治理对外资流入的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非资源型城市以及资源成熟型、资源衰退型城市;进一步研究发现,雾霾治理对周边城市外资流入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外资流入的增加部分来源于高技术制造业。文章拓展了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理论的研究边界,为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与合理引进外资提供了现实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蒙大斌 杨振兵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指数,通过可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工资扭曲程度的影响,发现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要比现有研究结论严重得多,工资扭曲程度呈加重态势;西北偏远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重,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轻;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劳动力市场分割将加剧工资扭曲程度。因此,逐步消除各省市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可有效缓解中国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程锐 马莉莉 陈璇
本文基于演化的视角考察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界定为互补匹配过程中各层级人力资本比重逐步动态调整并最终实现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互补匹配性和动态演化两大特征。基于此,本文构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以表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程度,通过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通过推升技术进步引起产业升级和促进人口集聚形成城市化而实现经济增长。因此,为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各地不应脱离本地经济发展阶段而简单地增加高级人力资本比重,而应在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注重不同技能人力资本的互补匹配性和不同层级人力资本比重的动态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銮淏 夏杰长
全球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互联的日益加深为劳动力要素跨境流动提供公开透明、广阔庞大机会的同时,也形成了限制较少、高效便捷的“线上转移”新渠道。文章以2011~2021年86个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东道国(地区)为研究样本,立足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数据事实,基于移动电话普及率、中国和东道国双边网址数量的视角,系统全面地考察数字技术对劳动力跨境流动以及其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东道国的数字技术通过“信息平台效应”“业态创新效应”“时空压缩效应”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规模产生普遍且稳健的促进效应;第二,数字技术依托中国向东道国的数字可交付服务出口途径,对劳务合作项目下劳动力跨境流动呈现出“线上转移效应”;第三,东道国数字技术有利于提高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领域的综合效益和效率质量。文章提出,应重视数字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网络空间国际规范标准的构建完善,追踪把握国际劳务合作新内容、新趋势,加速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切实提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黎杰生 胡颖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总量和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上述影响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金融集聚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随集聚程度的高低产生规律性的变化;金融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黎杰生 胡颖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总量和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上述影响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表象下,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金融集聚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随集聚程度的高低产生规律性的变化;金融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银行业和保险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则会逆向挤出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来自结构方程模型的经验证据
地方领导人任期与城市创新力——基于市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交通设施、居民的消费区域流向与消费结构——来自我国省际层面的经验证据
创新驱动还是投资驱动?——来自城市层面的证据
“成本病”是否导致了“看病贵”?——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外资进入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
贸易开放、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来自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国内产品市场从分割走向整合了吗——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