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2)
2023(7512)
2022(6568)
2021(6108)
2020(5456)
2019(13092)
2018(12871)
2017(25501)
2016(14116)
2015(16157)
2014(16531)
2013(16604)
2012(15475)
2011(14149)
2010(14434)
2009(13677)
2008(13758)
2007(12761)
2006(10849)
2005(9805)
作者
(42872)
(36207)
(35738)
(34182)
(22709)
(17222)
(16547)
(14270)
(13527)
(12830)
(12294)
(12048)
(11419)
(11366)
(11307)
(11187)
(10957)
(10585)
(10439)
(10363)
(8978)
(8901)
(8838)
(8226)
(8181)
(8051)
(8010)
(7951)
(7276)
(7162)
学科
(65752)
经济(65698)
管理(42884)
(40834)
方法(36848)
数学(33385)
数学方法(32955)
(32885)
企业(32885)
(16442)
中国(15714)
(14418)
(13419)
(11867)
贸易(11862)
(11482)
业经(11442)
农业(10940)
(10782)
地方(10568)
理论(9934)
(9646)
金融(9644)
技术(9410)
(9404)
(9391)
银行(9384)
(9193)
财务(9163)
财务管理(9141)
机构
大学(216764)
学院(214024)
(91627)
经济(89755)
管理(86567)
理学(74868)
理学院(74078)
管理学(72619)
管理学院(72210)
研究(69728)
中国(53759)
(45171)
科学(42430)
(40574)
(36262)
(36125)
财经(33080)
中心(32792)
研究所(32684)
业大(32378)
(31768)
(29975)
农业(28796)
经济学(28733)
北京(28354)
(26648)
师范(26378)
经济学院(26090)
(25086)
财经大学(24684)
基金
项目(140481)
科学(111273)
基金(103962)
研究(99354)
(90403)
国家(89717)
科学基金(77407)
社会(63528)
社会科(60311)
社会科学(60288)
基金项目(54779)
(53988)
自然(51435)
自然科(50369)
自然科学(50355)
自然科学基金(49476)
教育(47049)
(46067)
资助(44451)
编号(40371)
成果(32917)
(32028)
重点(31187)
(28942)
(28873)
教育部(27693)
科研(27367)
创新(27067)
课题(26920)
人文(26586)
期刊
(95530)
经济(95530)
研究(59087)
中国(39840)
学报(33106)
(31835)
(31453)
科学(31009)
管理(30679)
大学(24632)
学学(23264)
农业(20706)
(20505)
金融(20505)
技术(19301)
教育(18476)
财经(17234)
经济研究(15336)
业经(14759)
(14685)
统计(13736)
问题(13159)
技术经济(12745)
(12385)
(11762)
理论(11650)
决策(11295)
(10663)
实践(10514)
(10514)
共检索到310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茜  张体勤  郭九成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知识拥有水平、工作满意度、薪酬水平、组织承诺、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等。本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选择知识拥有量作为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员工提高知识拥有量以达到流动要求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从知识拥有量的角度探讨了为什么知识型员工较非知识型员工有更强的流动倾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恩华  刘洪  
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当今以及未来时代竞争的焦点。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本文在系统分析知识型员工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监管博弈模型,依据模型对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战略选择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并提出改进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四条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志红  
知识型员工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谁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谁就能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对知识型员工流动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知识型员工流动及特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范如国  
本文分析了效率工资的索洛模型和Shapiro-Stiglitz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由于工资合约具有非完备性特点,通过工资合约对员工进行完全激励是困难的;基于重复博弈理论构建了同时考虑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效率工资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和员工在效率工资博弈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阐述了效率工资的经济效用,尤其是具有的"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两种效率价值;揭示了该模型比均衡效率工资模型具有的更为丰富的经济内涵,认为效率工资需要与其他激励机制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其激励目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渝琳  蒲勇健  
面对我国存在大量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的严峻现实,本文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素质关系的角度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针对不同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定价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收益,而且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冬梅  
可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劳资双方就薪酬问题找到谈判均衡点,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双方节约成本。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企业与应聘者关于薪酬的博弈过程,可以发现,企业与应聘者"讨价还价"的过程,实际是企业和员工对员工自身关于产值和成本的议和估量过程,若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大于员工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则企业盈利小于员工得益;反之,企业盈利大于员工盈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峰  
内陆地区劳动力逆工资趋向流动与"民工荒"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了厘清该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运用序贯博弈和嵌套博弈的相关理论,采用近20年来相关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阶段性和制度性背景,经过两个阶段的博弈推导,认为现阶段和未来劳动力流动方向的纳什均衡首先取决于政府选择"改善"民生的政策成本与其收益的权衡,其次取决于劳动力对除工资之外其他因素的评价,后者是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直接决定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宏如  
针对基于员工帮助计划(EAP)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特点,文章应用博弈论进行相应的定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促进企业持续和谐地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梁言  
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基于历史发展和学科分割的视角,本研究发现:2010年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第一次出现供给侧"拐点",而不同学科学术劳动力供需结构出现"拐点"的时间略有差异。供给侧"拐点"出现以后,学术劳动力市场对于博士生准入越发严格,学术标准不断提高,学术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必然对博士生培养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推进学术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粗放式投入和博士生精准培养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市场在相互博弈过程中同向发力形成协同控制机制,推动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向需求侧"二次拐点"方向发展,实现博士生培养结构的优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高锦  
最近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诸如"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公务员热"等就业问题,这些问题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本文从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出发,分析了现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从劳动者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选择入手,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越兰  罗瑞强  
通过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求职者的受教育行为。在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不同求职者能力类型之间相差越小,高潜质求职者越倾向选择比完全信息均衡条件下更高的教育水平。结果导致了市场上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并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过度教育的趋向。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增加专用性投资,实行培训生制度,改变求职方向等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市场效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嗣胜  姚先国  
菲尔普斯最早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中的统计性歧视模型,埃格勒和克恩后来从风险回避角度建立了一个不同的模型。本文认为这两个模型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并试图重新构建模型,给出统计性歧视的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浩  
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异常严峻。文章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莉   唐为  
本文构建了包含劳动力异质性与集聚外部性的空间均衡模型,利用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带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对城市低(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互补)效应,导致城市低技能工资水平微弱下降,高技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2)人口流入促进城市住房成本上涨及房屋所有者租金收入增加,使城市居民总体福利水平提升,但低技能租房者的福利受损;(3)农村人口因迁移到高工资的城市地区而获得明显福利改善;(4)总体而言,2005—2015年城乡迁移成本下降促使全国福利提升4%~5%。因此,继续推进城乡人口迁移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应根据人口流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和住房资源,以减少部分城市人口的福利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