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9)
- 2023(10510)
- 2022(8897)
- 2021(8265)
- 2020(6971)
- 2019(16295)
- 2018(16031)
- 2017(29463)
- 2016(17447)
- 2015(20459)
- 2014(21088)
- 2013(20078)
- 2012(19114)
- 2011(17742)
- 2010(18329)
- 2009(16828)
- 2008(16535)
- 2007(15544)
- 2006(13915)
- 2005(12921)
- 学科
- 济(86188)
- 经济(86130)
- 管理(40121)
- 业(36701)
- 方法(33565)
- 数学(30332)
- 数学方法(30063)
- 中国(27821)
- 企(27280)
- 企业(27280)
- 教育(22764)
- 地方(19399)
- 农(19201)
- 学(17674)
- 财(15714)
- 理论(14396)
- 业经(14297)
- 地方经济(13207)
- 农业(12957)
- 制(12628)
- 贸(12552)
- 贸易(12545)
- 易(12046)
- 融(11360)
- 金融(11358)
- 发(10585)
- 银(10532)
- 银行(10512)
- 和(10365)
- 环境(10106)
- 机构
- 大学(260202)
- 学院(250713)
- 济(109441)
- 经济(107053)
- 研究(93449)
- 管理(86093)
- 理学(73166)
- 理学院(72158)
- 管理学(70736)
- 管理学院(70216)
- 中国(64054)
- 京(56180)
- 科学(52680)
- 财(48213)
- 所(47447)
- 范(43995)
- 师范(43733)
- 研究所(42720)
- 中心(40679)
- 江(40422)
- 财经(38609)
- 农(37994)
- 教育(37698)
- 北京(37007)
- 经济学(35887)
- 师范大学(35810)
- 经(34974)
- 业大(33089)
- 院(32542)
- 经济学院(32149)
- 基金
- 项目(152479)
- 科学(121001)
- 研究(119939)
- 基金(106851)
- 家(90672)
- 国家(89777)
- 科学基金(75819)
- 社会(74740)
- 社会科(70483)
- 社会科学(70460)
- 教育(64333)
- 省(60357)
- 基金项目(55103)
- 划(52777)
- 编号(51301)
- 成果(45621)
- 自然(45187)
- 资助(44695)
- 自然科(44131)
- 自然科学(44114)
- 自然科学基金(43336)
- 课题(39363)
- 部(36610)
- 重点(35944)
- 发(34986)
- 教育部(32467)
- 年(32113)
- 大学(32062)
- 性(31453)
- 创(31190)
- 期刊
- 济(126567)
- 经济(126567)
- 研究(92021)
- 教育(63849)
- 中国(62562)
- 财(37693)
- 学报(35360)
- 农(33919)
- 科学(31826)
- 管理(30763)
- 大学(28921)
- 技术(25924)
- 学学(24641)
- 融(23334)
- 金融(23334)
- 农业(22587)
- 财经(21230)
- 经济研究(21097)
- 经(18520)
- 业经(17588)
- 问题(16445)
- 职业(15136)
- 技术经济(13764)
- 贸(13277)
- 统计(12652)
- 业(12097)
- 世界(11838)
- 坛(11719)
- 论坛(11719)
- 理论(11380)
共检索到402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文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许静娴 吴克明
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的劳动力流动频度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就业收益,而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抑制了大学生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而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收益。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收益的对策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世学 陈士俊 邓蓓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和经济学分析,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太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另外,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得还不够、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是造成暂时困难的原因。中国的大市场完全能容纳下更多的大学生,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不能放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理论模型 市场均衡 就业思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克明 孙百才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容易导致失业,但这是大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有效途径在于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理性看待大学教育成本。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梁小伊 刘红斌 李尚蒲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也很多。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指出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交易成本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大勇 贾楠 陈忞潇
大学生就业难题显现出职业指导机制的不足。教育的信号作用失真、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寻找成本与交易成本过高、劳动力市场的失信现象与人才结构性困境,都使得学生的求职需求与社会产业需要不一致、人才的流动意向与社会人才结构布局相违背。在大学生、高校进行更加科学规划的同时,社会服务体系的介入也成为趋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万兴 冯艳博 李润红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岗位性质差异、地域流向偏好、学历层次高低、人职匹配不足等多维度呈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多方协同联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构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商协调和服务保障机制;高校要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企业需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强企校合作,探索订单培养路径;大学生应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主动参加课堂内外实训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供需 大学生 就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超 宋言东
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从就业市场的失衡现象去考察。这种失衡现象可分为总量性失衡和结构性失衡两种情况,并可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解析。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 经济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峰 仇大勇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其中二元经济和管理体制因素引起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和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和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才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就业 分割:一体化 市场配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苏永照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使我国缺乏技术人员培养激励机制,部分大学生不能顺利转化为技术工人,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的局面。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负向失衡问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价格机制 培养激励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廷奇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既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关,也与劳动力市场及其供求机制有关。当前人们更多地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责于高等教育,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缺陷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大学生人才配置效率偏低,劳动力市场信息机制失灵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迷失。因此,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有赖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机制 经济学分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劳动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短缺"与"过剩"并存。"短缺"体现为企业"招工难","过剩"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原因,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性特点导致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经济增长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因而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最后提出了应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结构性矛盾 就业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