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1)
- 2023(11317)
- 2022(9667)
- 2021(8967)
- 2020(7586)
- 2019(17523)
- 2018(17270)
- 2017(31262)
- 2016(18871)
- 2015(21463)
- 2014(21900)
- 2013(20608)
- 2012(19244)
- 2011(17441)
- 2010(17727)
- 2009(15709)
- 2008(15445)
- 2007(14221)
- 2006(12320)
- 2005(10943)
- 学科
- 济(66566)
- 经济(66497)
- 管理(43819)
- 业(43217)
- 方法(31951)
- 企(31881)
- 企业(31881)
- 数学(28786)
- 数学方法(28520)
- 中国(25149)
- 教育(20924)
- 农(20785)
- 财(17269)
- 学(16950)
- 地方(15549)
- 农业(14570)
- 贸(14354)
- 贸易(14352)
- 易(13924)
- 理论(13711)
- 业经(13342)
- 技术(11739)
- 制(11079)
- 务(10045)
- 财务(10030)
- 财务管理(10005)
- 环境(9736)
- 教学(9724)
- 企业财务(9432)
- 和(9301)
- 机构
- 学院(262244)
- 大学(261070)
- 济(97722)
- 经济(95480)
- 研究(92495)
- 管理(90061)
- 理学(78550)
- 理学院(77463)
- 管理学(75915)
- 管理学院(75410)
- 中国(60461)
- 科学(59562)
- 京(55986)
- 农(51495)
- 所(48848)
- 研究所(45003)
- 范(43635)
- 业大(43318)
- 师范(43159)
- 财(42520)
- 农业(41227)
- 中心(41170)
- 江(40485)
- 教育(37057)
- 技术(36568)
- 北京(35254)
- 师范大学(35243)
- 财经(34843)
- 院(32334)
- 州(32009)
- 基金
- 项目(176936)
- 科学(138407)
- 研究(130150)
- 基金(123499)
- 家(109819)
- 国家(108753)
- 科学基金(90412)
- 社会(78741)
- 社会科(74223)
- 社会科学(74198)
- 省(72224)
- 教育(69030)
- 基金项目(65926)
- 划(63437)
- 自然(59058)
- 自然科(57692)
- 自然科学(57666)
- 自然科学基金(56657)
- 编号(55932)
- 资助(49738)
- 成果(46083)
- 重点(42241)
- 课题(42044)
- 部(40183)
- 发(39574)
- 创(37222)
- 科研(34529)
- 创新(34473)
- 教育部(34387)
- 年(34065)
- 期刊
- 济(100213)
- 经济(100213)
- 研究(78469)
- 教育(61034)
- 中国(59464)
- 学报(47577)
- 农(45400)
- 科学(40409)
- 大学(35341)
- 财(32478)
- 学学(32276)
- 农业(30482)
- 管理(28268)
- 技术(27083)
- 职业(19127)
- 融(17912)
- 金融(17912)
- 财经(17233)
- 经济研究(16789)
- 业(16676)
- 业经(16414)
- 经(14895)
- 问题(13983)
- 版(13475)
- 坛(13147)
- 论坛(13147)
- 技术教育(12571)
- 职业技术(12571)
- 职业技术教育(12571)
- 业大(12274)
共检索到380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若凡 刘晓保
一、上海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趋势 18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则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明忠 陶志
基于广东省539个农村转移劳动力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男性外出就业时间较长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更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其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作用;职业情感和交际技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作用;而职业价值和工作技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有显著负向作用;职业行为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必须将就业质量提升建立在就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鼓励农村转移劳动力坚持职业发展的长期持续性,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强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认同教育,以提...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 就业质量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明忠 刘恺
基于广东省广州、东莞、河源及惠州四个市的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中的职业价值、职业行为、交际技能、工作技能、社会资本广度以及社会资本深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职业情感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因而,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增强其对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价值认识,强化其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行为,提高其非农就业技能,弱化其对农地的禀赋效应认识,丰富其在城镇的社会资本,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实施农地流转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邓莹辉 谭志松
要解决长期困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出务工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其能"输得出去,能够提高";另一方面,要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使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产业化转移。
关键词:
武陵民族地区 文化素质教育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曹愉
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两类经济效应的角力结果,而劳动力转移在这个角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行制度安排下,我国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增强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相反增强了其回流效应和极化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地区经济差异。因此,必须在工会制度、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劳动立法体系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重构现行正式制度安排,以改变现在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效应,达到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地区经济差异 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差异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苗瑞卿 戎建 郑淑华
本文在对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提出修正意见之后 ,综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 ,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对此模型的递推求解 ,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 ,论证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宇峰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但使农民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的积蓄,也为传播先进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渠道。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社会经济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给城市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等。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不利的影响就不能真正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不能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消极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静
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职业及其劳动者的搜寻应当符合收益最大化原则,满足贝叶斯均衡。文章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就业的关系,指出第二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同时分析了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梅 王姗 何懿
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客观因素、主观感受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直接的关系,厘清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因素通过影响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体面劳动水平对稳定就业有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影响路径,就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卫红 刘秀娟 刘冬蕾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限制,本文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村庄的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应用prob it模型分析其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已婚女性 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农民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戴卫东 孔庆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 ,一方面 ,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经济上拮据 ,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 ,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 ,等等。另一方面 ,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 (近 1 0年左右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