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51)
- 2023(5903)
- 2022(4990)
- 2021(4203)
- 2020(3578)
- 2019(8244)
- 2018(7956)
- 2017(15647)
- 2016(7769)
- 2015(8457)
- 2014(8294)
- 2013(8597)
- 2012(8319)
- 2011(7697)
- 2010(8019)
- 2009(7575)
- 2008(7097)
- 2007(6468)
- 2006(6347)
- 2005(6048)
- 学科
- 济(61199)
- 经济(61161)
- 管理(18976)
- 业(17272)
- 方法(16778)
- 地方(16612)
- 数学(14871)
- 数学方法(14755)
- 中国(13878)
- 地方经济(12462)
- 农(11485)
- 企(11198)
- 企业(11198)
- 学(10581)
- 业经(9526)
- 农业(8893)
- 财(7659)
- 经济学(7143)
- 制(6824)
- 和(6705)
- 环境(6515)
- 融(6405)
- 金融(6404)
- 贸(6359)
- 贸易(6351)
- 关系(6314)
- 发(6098)
- 易(6044)
- 体(6023)
- 产业(5841)
- 机构
- 大学(120576)
- 学院(118452)
- 济(65813)
- 经济(64829)
- 研究(48034)
- 管理(41860)
- 中国(36006)
- 理学(35004)
- 理学院(34587)
- 管理学(34043)
- 管理学院(33792)
- 财(28033)
- 京(25446)
- 科学(25148)
- 所(24309)
- 经济学(22596)
- 财经(21783)
- 研究所(21584)
- 中心(20142)
- 经济学院(19930)
- 经(19748)
- 江(18969)
- 农(17037)
- 院(16863)
- 北京(16573)
- 财经大学(15855)
- 范(15389)
- 师范(15288)
- 科学院(14461)
- 州(14240)
- 基金
- 项目(71657)
- 科学(56977)
- 基金(53551)
- 研究(53523)
- 家(46262)
- 国家(45914)
- 科学基金(39018)
- 社会(37987)
- 社会科(36150)
- 社会科学(36142)
- 基金项目(27081)
- 省(26194)
- 教育(23223)
- 资助(22308)
- 自然(21989)
- 划(21652)
- 自然科(21494)
- 自然科学(21487)
- 自然科学基金(21096)
- 编号(19784)
- 发(17333)
- 国家社会(17151)
- 成果(16980)
- 重点(16332)
- 部(16281)
- 济(15400)
- 经济(15262)
- 发展(14787)
- 展(14598)
- 教育部(14453)
共检索到202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涛,张翼翔,罗荣桂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锋
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建立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具有C-D函数形式的北京市有效劳动模型,并强调基于人力资本水平调整的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结论是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资源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1%以上,期间年均贡献率达11.3%。论文中使用的有效劳动投入量数据采用"从业人员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式估计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测算结果对辅助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优化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经济增长 有效劳动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明阳 冯玉广
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以Tsallis广义熵为目标函数,用最大熵方法测算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飞 侯远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征宇 姜玲 梁涵
依据2001-2007年全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库,利用最优基本模型探索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当前受高等教育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其地区间差异。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受高等教育劳动力的作用更为显著,而在中部其作用程度却低于西部,并就全国总体来说效应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相对于规模而言,使受高等教育劳动力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和建立受高等教育劳动力作用发挥的机制更为迫切。此外,人力资源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现阶段更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
受高等教育劳动力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贾伟 辛贤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彭现美 马成文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模型,并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53—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0.43%和14.78%。分阶段看,不同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截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政命令引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为负,而改革开放后由市场机制引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其贡献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海涵 杨文健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润 吴俊玲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形式是通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实现的。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所以,在劳动力的部门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生产率的提高。陕西省整体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正因为如此,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文中1978-2005年间的陕西省内劳动生产率分析印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加速这种劳动力的移动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 陕西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郝大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本文采用指数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劳动力转移效应,对中国1953年以来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197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1971~1978年、1984~1988年、1991~1997年、2003~2008年和2009~2015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7%以上,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将逐渐衰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国宇 符建华
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C-D生产函数形式的有效劳动模型,测度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哈尔滨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42%,产出的资本和有效劳动弹性之和为1.17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